文档详情

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精选真题集训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0KB
约23页
文档ID:4237956
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精选真题集训_第1页
1/23

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精选真题集训精选篇目 1:科学巨人玻尔( 2014 年新课标Ⅰ卷) 玻尔|科学家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 ,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 1917 年申请,并于 1921 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做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 40 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 600 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 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 1913 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 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 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提分训练】(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 分)(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6 分)(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精选篇目 2: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2014 年新课标Ⅱ卷) 邓叔群|科学家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 —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 《中国的高等真菌》 《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 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提分训练】(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分)(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精选篇目 3: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13 年新课标Ⅰ卷) 陈纳德|抗战将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 ,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 ,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 年 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