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7954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设计论文艺术设计论文: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一有谁不要美吗?起码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侩,因为美不实用;一种是教士,因为美把人们导向他不理解也管不了的广阔世界。前者的意识,受着物质利益的束缚,后者的实践,受着精神囹圄的限制。所以他们都不感到、也不想知道什么是美。到于文学作用,在他们看来,要么是商品,要么是说教,此外什么也不是。而美的力量,恰恰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解放的追求。而追求解放,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人类从异已力量的种种制约下解放出来的历史,是自由的发展史。所以人的解放程度,即自由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历

2、史进步程度的标志。但是这种追求,是感性的追求而不是理性的追求,所以它不借助于任何思维、语言的中介;这种解放,是精神解放、思想解放,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上的实际解放,所以它无待于外在经济前提和历史社会条件的成熟。黑暗的时代,可以有辉煌的美。奴隶社会的艺术,不亚于资本主义社会。石哭时代的沿窟壁画,仍然使所有的现代画家们叹为观止。1907 年以来,毕加索、马蒂斯和许多先锋派画家开始搜集欧洲以外其他大陆部落时代的艺术品,从“原始主义”手法吸取营养,确实带给本世纪艺术以巨大的活力。直到现在,来自非洲丛林的绘画、音乐和舞蹈,其表现力仍然比摩天楼下的许多“现代派”艺术相形见拙。联系产生这些作品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

3、,就可以看出审美事实,并不总是和那种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一致的。艺术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不论这一切是多么难以理解,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起码应当承认它是事实。指出这一事实,并不是否认审美活动和现实生活,以及艺术史的社会发展史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很明显的。例如,你可以说如果没有沙皇的残酷镇压,就没有俄国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从而也不会有俄国文学的伟大成就。你也可以说,如果不是千百万奴隶的悲剧劳动把无数人的智慧集中到极少数人身上,就不会有希腊艺术的不朽创造。这些解释,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无可怀疑。但我们还是很难在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秦始皇和希特勒的镇压比

4、沙皇更残酷,非但没有使艺术的旋律高扬起来,反而造成了艺术史上的两个空白时代。又如时期空前规模的集体劳动,也并没有把什么创造力集中在什么人身上,反而造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又一个空白时代。这些历史事实,也都同样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说明。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它不过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由于各种机遇而得以偶然实现罢了。如果就事论事,不联系宏观的历史运动而满足于某一现成事实的单一的、线性的因果关系的描述,那就很难推进我们对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这个意识与价值就是能推动历史进步,引导人类走向自由解放。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许许多多特性,例如它的无私性、非实用性等等,都是从属于它的这

5、个最高目的的。人类的任何本质能力,不,任何生物的任何本质能力,都不会是没有用处的。审美能力也不例外,所谓无待于外在经济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成熟,不仅是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某些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的产生,实际上超越了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构成它产生的前提的经济因素,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在历史上所起的解放作用,并不随具体的事变而改变。社会历史条件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个变数,而审美能力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感性动力,其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变的,它是一个常数。本文所需说明的,就是它是这样的一个常数。并且作为这样一个常数,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运动有其内存的联系,事实上它是这个运动

6、的一部分。二人类从自然必然性获得解放和从社会必然性获得解放,并不完全是同一回事。个人从社会获得实际的解放和他从狭小的自我获得思想上的解放,也不完全是同一回事。虽然这些解放都应该而且终将同一,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它们的不同又是现实的和必然的。为了征服自然,人类创造了社会。而社会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又反过来使得统一的人类分裂为互相对立的阶段和各自孤立的个人。使得历史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必以牺牲个人、必以无数个人的痛苦为代价才能取得。这就使得人的个体和类之间发生深刻的矛盾,使得人的个体成为与自己的族类本质相疏远的和毫无意义的存在物。使得个体的“自我”成为禁锢他自己的一个黑暗而又狭窄的囚室,

7、使得个人从自我获得解放同人类从自然和社会获得解放,成为不同层次上的两件事。历史地具体的物质生产关系构成了深刻的现实,但是这些关系在社会生活的表面直接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幅无法认识的、异化了的图象。在其中每个具体的个人都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他不得不依靠既成的理性结构,在对一个异己力量的信仰中求得自己的价值,在对一个并不存在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中求得自己的现实生活意义,并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现实的生活。这种现象,这种人的个体和整体、存在和本质互相矛盾的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异化是人类的自我分裂。正如巴尔扎克在前言中所说,社会环境之把人陶铸成不同的类,就象自然环境把动物陶铸成不同的类。不同类的人简直

8、就不能互相了解,他们之间的判别就象不同类的动物那样大,这是异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从一方面来说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因为人的类生活比动物丰富和多样化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进步的成果又是人类的桎梏,因为它使得各个具体的个人同类生活相分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人,被束缚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又各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过着一种单一的生活,做着一种单一的事情,体验着一种单一的情绪。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都只有单一的向度。这些单向度的人,甚至连用共同的语言对话都有困难,更不用说理解其他民族、其他时代的艺术和生生不息而又无处不在的美了。马克思指出,异化现象,是同私

9、有制和强制性分工相联系的。私有制的扬弃是异化的积极扬弃。对于人类来说,异化是社会问题,是一个政治经济学上的事实,异化扬弃意味着积极的社会改造,而对于个人来说,异化问题作为一个处境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个人的异化扬弃,在一定的范围内,又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即自私心的克服、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扬弃而实现。所谓“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性”, “认识”在这里是主要的关键。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无私的和非实用的活动,是个人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自我的孤独来自异化现实,异化现实包括客观关系和主观心理这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而审美的自我,其解放也就是从这种异化现实的心理方面获得解放。心里,或者说精

10、神是作用行为的,而行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所以这种情神解放活动,作为个人自我超越的形式又可以构成直接的历史活动。从全局来看,一次这种活动的成果也许是微小的,但由于它是普遍的和生生不息的,在长的历史变迁中产生的推动力量,却是巨大的和持久的。这不是对于异化现实的实践的改造,但它也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它仍然有其间接的实践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它是为人类争取解放的更为宏观的历史行动所作的准备和演习。它可以引致直接的历史行动,所以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它仍然是历史行动。三这种历史行动,有其自然基础,即生物学上的根源。物质就是运动。如果把“目的”理解为特定的方向性,可以说,生物体的运动不同于无机物质的运动就在于

11、它是有目的的活动。即使单细胞动物的行动,也是有目的的性的,为了生存,它的身体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形,它张大、收缩、运动无常,它不停地摸索和探测,在寻食和求偶时四处奔忙。这种不息地窥视、假设、试探和摸索的特性是生命力的基本功能,生命力依靠这样的功能为自己开辟发展的道路。不同的物种都凭借这同一种手段,各各在没有任何道路的物质自然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不用说,走得最远的是我们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人类把自己的生命力功能,逐步地发展为科学技术和理论思维,发展为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的感性动力,从而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一种永不停息的、自由而意识的创造。人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他自己,从而把自

12、己作为一种自我创造的自由生物,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了。如果把“目的”概念界定为意识到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人类的活动区别于其他生物体活动之处,在于它是有目的的活动。相对于人的这种活动而言,一般生性体的活动都是本能的,其感觉是囿于直接的肉体需要的。但是人的感觉的解放,是他们获得审美能力的前奏。动物愈是低级,感性动力的功能量也就越小。单细胞动物没有视觉和听觉,而只有触觉和味觉,至多还有嗅觉。这些直接满足肉体需要的感觉,把低等动物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世界。它们像又聋又哑的瞎子一样,生活在寂静和黑暗中,它的世界就是它自己,它自己以外没有世界,并且它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生物愈进化,则感觉愈开放。视

13、觉和听觉虽然也为满足肉体需要服务,但已经有可能超越这个需要而触及更多非实用的事物。例如不但听到和看到食物,也听到和看到吃不得的东西,如风雨和云霞等等,从而有可能把已经满足了肉体需要的生物,带进更为广大的、充满声色光影的世界。然而,在肉体需要的绝对支配下,动物没有可能利用这种可能性。当它听和看的时候,它只是为了满足直接的肉体需要而听和看。不能直接满足肉体需要的事物,对于它来说就不是对象。只有征服自然到一定程度的人类,能够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听和看,这种超越也就是解放,这种解放也就是审美。它通过“无私的”、 “非实用的”感觉进入经验,而被我们体验为自由与幸福。没有这种体验,也就没有美。人身上还保留

14、着味觉、触觉和嗅觉,这些感觉器官仍然由于满足人的肉体需要而使人感到肉体的快乐。如所周知,肉体的快乐作为一种经验形态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它和美感的区别在于,美感满足综合统一的“人”的需要即解放的需要,而快感只满足片面的和单一的生理需要。恰恰是这种需要迫使人们接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而人恰恰只有在从这种必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的时候,才得以体验到美。所以快感不等于美感,所以美感比快感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少的动物性。快感表明一种生理的满足。仅仅这种满足并不构成美感。但如果没有这种满足也没有美感,因为人类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即从自然必然性的索缚下解放出来,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为了征服自然,人类形

15、成了社会。而美感,作为一种可能性,也就在社会的发展即历史中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所以美感又往往带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容。从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第二个前提。这种解放的起点,也就是美感与快感的区别点。四说美感是生命力,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才有可能把自己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现有的是受限制的,生命的是有需要的。有限制、有需要、有痛苦,才有生命、有力量、有热情,然后感性动力才能活跃起来。不,这样说并不确切,应当说需要和痛苦,乃至生命、力量、热情等等本身,直接就是感性动力的活跃。而这种活跃,也就是人本身存在的证明。也就是人的存在的形式

16、。没有痛苦的实体,是虚幻的实体。没有需要的生命,也不会有生命的需要。所以,人的优患意识,人所受到的限制和痛苦,也就是他的存在的证明,也就是他的那个要求与自己的本质相统一的存在的证明。没有这个证明,它也就不存在。没有这个存在,也就谈不上本质。存在是自然存在,本质是社会本质。没有这个自然,也就谈不上社会。社会不是自然的对立物,它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中介。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之中。所谓人的异化,所谓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和自然紊乱与不协调。而所谓人道主义,也就是要建立社会和自然相统一的关系结构,或者说就是要使人成为社会和自然统一的主体,不为前者而牺牲后者,也不为后者而牺牲前者。社会如果不异化,它就必然同自然相统一,必然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必然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立脚点和归宿是人。它以人为本,从人出发而又为了人。当人失落在异化之中时,这个立脚点和归宿也就没有了。这时他就会迷惑地看待他的自我,而感到彷徨无所依归。因为他不承认那现有的和活生生的东西,所以他也找不到那普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