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71522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分析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具有重大意义。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剖析后可知,马克思并不是价值一元论者,而是价值多元论者,但他的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有所不同。当今社会的按劳分配只能且理应是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范畴内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之所以强调按劳分配为主,并不是因为其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两个不同的分配范畴,而是因为在生产诸要素中,劳动是唯一的主观因素,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价值大小的首要决定因素。惟有理清按劳分配与

2、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关系,才能真正廓清非劳动收入与剥削收入的关系。当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号召“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时候,当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对以上方面进行完善和健全的时候,作为有时代责任感及独立人格的经济学工作者,理应从这些突破性的新思路、新观点中,看到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时代需要深入审视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会否定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3、的关系如何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适合我国国情,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对此,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去深人审视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做深人剖析,就会发现马克思并不是一个价值一元论者,而是要素价值论者,不过他的要素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又有所不同。在西方经济学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是 1890 年马歇尔的“四位一体”公式,用劳动获取工资,资本获取利息,土地获取地租,企业家才能获取利润,界定了各生产要素如何根据自己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相应的收人。其前提是这些生产要素都是价值之源,因此,只有充分合理地配置这些要素,使各要素获得相应的报酬

4、,才能达到效率最优。当今国内学界与实际工作部门,认同这种理论的人愈来愈多,并由此形成了价值多元论学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认为二者是同一劳动。由此出发,首先从具体劳动的角度援引并肯定了威廉配第的著名论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既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各种生产要素都做出了贡献。如果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主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商品,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统一的劳动来看,马克思的论断蕴含着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寓意。其次,从抽象劳动的角度,指出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决定

5、抽象劳动量即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力的大小并非仅仅由劳动决定,而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从而产生了两层至关重要的关系,即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关系,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可见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论断本身已包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即价值的源泉固然是劳动,价值的实体固然是抽象劳动,但决定价值大小的则还有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不过在马克思看来

6、,劳动在价值决定诸因素中居支配地位,不象西方经济学“把物(资本)和人的力量(劳动)置于平等的地位,都称为生产要素。这就使得这一理论通过把个别的人都作为基本上平等的一员(因为他们都至少占有一种生产要素),从而得以否认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任何阶级差别的事实。 ”进而“把人的劳动过程降低为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降低为一种生产函数,即把叫做投人(包括劳动)的东西拼成叫做产出的东西。这样,在劳动过程中的全部斗争就不见了。 ”“目前国内学界一些学者在对劳动价值论的认知上由于对马克思价值实体(价值源泉)和价值决定原理的混淆,从而教条化地用劳动价值一元论抹掉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的事实,并

7、用让人难以信服的观点,即把使用价值财富和价值财富相区分,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相区别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反而使自己的理解在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要素价值论的学者面前显得苍白而不具说服力。二、现实要求探索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当今中国,在按劳分配领域,由于行业垄断及地区、城乡差距等,使不同行业、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劳动收人出现巨大的反差,印证了中国人所谓“男怕人错行,女怕嫁错郎”的古训。而大量出现的不正当竞争,官商勾结、官银勾结、股市黑幕、野蛮折迁等制造的不仁致富现象乃至“白手起家”神话及诸时健、李经纬等企业家的悲剧,使我们在生产要素如何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领域里陷人了迷惘。中国分

8、配领域混乱的现实巫待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上去阐释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及其相互关系。1.当今社会无法做到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按劳分配。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制中对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的设想主要是:按劳分配建立的基础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性产的客观要素),人们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产品也属于公共所有。其中一部分重新用于生产,依然归社会所有;一部分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用于个人消费。因此,劳动性产的主观要素)成了分配消费品的唯一标准。分配的差异也只来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实质则是唯劳动一个生产要素来分配。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别劳动通过周密的计划直接表

9、现为社会劳动,因此,分配的形式是发放劳动券。当今社会,由于生产要素归不同主体占有,且有数量的差异,劳动无法成为决定分配标准的唯一因素。同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使个别劳动必须通过商品货币表现为社会劳动,用货币表现为要素收人。其它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及获取相应的收入多少,也须通过商品货币来实现,从而使各个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及决定中的作用通过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完成。首先是部门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个劳动时间的是本部门劳动生产力,而决定劳动生产力从而决定价值大

10、小的是本文前述马克思所谓的五大生产要素。其次是部门之间从而是全社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劳动时间“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此,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 ”可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被社会承认,不仅

11、受制于部门内的因素,还受制于社会因素,这就是市场供应状况,竞争的态势等。如果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会使由部门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无法全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作用的结果不被社会全部认可。而把握供求状况、竞争态势等因素,就使企业家这个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凸现。这种复杂的价值决定及实现过程,使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那种简单的分配方式根本无法具体实施,即使在国企内部也无法做到。公务员之家2.当今社会的按劳分配只能且理应是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范畴内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我们传统的理论思维中,一直认为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分配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然

12、而,劳动这个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主观因素)的个人属性,公有资产使用的有偿性,价值创造、市场交换、市场竞争、供求关系的复杂性及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非现实性,使我国传统的按劳分配虚置。由于劳动是价值之源并且在价值大小决定中起主导作用,要求我国必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现实中切合实际的按劳分配只能且理应是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范围内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间题的关键则在于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及大小确定。首先,从劳动力价值实现来看,劳动力商品作用的过程即劳动,是价值之源及大小的决定因素。其作用大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经过迂迥曲折的道路,即经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最终实现。如果货不对路,产品销售不出去,或者劳动

13、的某个环节出了间题,产品因质量等原因而低价销售,或者因供大于求而低价抛售等等。尽管消耗了很多劳动量,也无法实现应有的劳动力价值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紧密结合,根据每个人在劳动成果的最终形式商品中的劳动贡献来分配。其次,从劳动力商品价值大小的确定来看, “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被资本家垄断性地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后,成为生产资本,生产要素全部被资本家占有,因此,工人的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不是劳动的报酬,更被压低到维持生存的范围。马克思对这种环境下劳动力价值的

14、规定用三方面进行了概括,即第一,劳动力所有者个体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力所有者的子女维持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力所有者微乎其微的教育或训练费用价值。当今社会,劳动力所有者出卖劳动力不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更是为了发展的需要。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层次,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敬及自我价值实现五大层次。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劳动力价值大小规定应包括以上因素。比较直观的状态,则不仅包括马克思分析的三方面,还应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其代表作论人力资本投资

15、中所讲的:(1)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培衫.;(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过程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二元公平中的效率化公平(差距化公平),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及分配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是以劳动密集为主,还是以资本密集或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还受制于市场的供求、竞争等状况。由于劳动是诸因素中唯一的主观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键是做好按劳分配,并以按劳分配为主。这就必须要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16、市场体系和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另外,从社会二元公平中的权利公平(无差距公平)角度,还要构建完善健全、间接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合理处理好按劳分配为主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三、结语:有利于从根本上廓清非劳动收入与剥削收入的关系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除了劳动收人以外的其他要素收人,都属于非劳动收人。这些非劳动收人中是否包含剥削收人?非劳动收人与剥削收人有什么关系?通过对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地租、利息、股息等,并不是剥削收人,而是其参与价值大小决定的贡献收人。剥削收人是一种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收人,二者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剥削收人虽然属于非劳动收人,但非劳动收人并非都是剥削收人,在非劳动收人中还包括有馈赠、遗产、转移支付、救助及社会保障等。因此,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许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