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36259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第一章克服“管”孩子的冲动通过与无数家长的交谈,我发现没人愿意逼迫自己的孩子,但又都觉得不这么做不行,否则任其自由发展, 他们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可悲的是,尽管有发达的思维,我们仍然不能控制一些指导我们 养育子女的粗浅而模糊的想法。“管”孩子的动因一切从何时开始?从儿子最后一个学说话?从女儿第一次参加学前面试失败?从孩子棒球赛失利,还是没 有被选进优等生班?迟早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至少在某些方面确实不是最好、最聪明、最漂亮,总之 不是“完美”得令人嫉妒。这让人郁闷,不是吗?前一秒钟你还幻想着孩子容光焕发地接受诺贝尔奖或是全国 图书大奖

2、,而后一秒钟却发现和你坐在乱糟糟的房间里的还是那个平常的小子。其实,认识到孩子的弱点在教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在理想状态下,你和孩子心神相通,能够想出合适的办 法帮他们克服所有弱点。但大多数情况下,你能给他的就是接受与慈爱。也许我们的儿子不适合当总统,也许 女儿在另一家幼儿园会很出众。有时一点儿努力就可以让事情好起来。孩子不说话,去医院做个检查,看是不 是听力出了问题;孩子没有进优等班,和老师谈谈,看看孩子需要在哪些方面稍做努力便可进步。也许你认为这些做法都不行。你在琢磨听说的一个名师,或者想到了你的邻居幼儿园一位有力的基金 募捐者,也许求他给园长写封信,你过于顽皮的孩子就可顺利入园。也许你想找老

3、师求求情,为学校多出点儿 力,这样孩子就可以进优等班。在考虑这些办法时找老师求情还是在后院搭个篮球架让孩子多练习;给学校捐款还是换所似乎稍差一 些的幼儿园,我们都不能避免选择带来的压力。其实,身为家长的压力就是做选择、拿主意的压力。社会的发 展、竞争的加剧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再加上我们感到有必要“管”孩子,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就更难了。著名的儿童成长专家梅尔莱温先生曾说:“成年人做好一件事就行,儿童则必须面面俱到。 ”我们知道自 己擅长教书而不是网球,擅长金融分析而不是做家务。我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技能做出选择,加上运气和意志 的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过上快乐的日子。而儿童得学好数学、语文、

4、外语、自然、体育,还要尽 社区义务、锻炼领导才能随着竞争水平提高,儿童面临的压力日趋严重,更加不幸的是,这种压力多半来 自父母。我们希望子女成才,这无可厚非,但又不愿意接受因过度强迫子女而造成的苦果。这正是本书想要帮 你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你的孩子健康发展?“管”孩子没错,适度的压力会起好作用,反之却会造成难以预料 的恶果,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当然,有些家长并不在乎。在他们看来,逼迫子女天经地义,很难让他们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 你已经打开本书,就说明你是开明的,愿意做出改变。你可能正在担心孩子的生活秩序被你的强求打乱,你愿 意从这本书里找到正确的做法。我见过很多同你一样的父母,他们为子女

5、将要步入一个竞争残酷的世界担心, 他们想尽力帮助子女成功,同时也希望子女独特的天性不会被凡尘湮没。然而很多家长不能领悟养育子女的真谛。出于一些被误导的原因,我们感到孩子最终的成功完全是我们的 责任;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做个胜利者,自己不行,那么孩子要赢。这已毫不新鲜,我们看到太多的相关介绍: 能够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大学的辅导名校、需要投入大量金钱和心血的训练营地家长们注定能遇到其中的一 个。为了孩子,父母们你争我抢;为了孩子有份与众不同的“金色”履历,父母甘心忙碌一天后,还要开车送 岁的小孩去城市另一头学琴,或者每小时花美金请教练指导孩子打网球而这些时间他们本可以和孩 子快乐地吃饭、聊天或游戏。通

6、过与无数家长的交谈,我发现没人愿意逼迫自己的孩子,但又都觉得不这么做不行,否则任其自由发展, 他们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是否为孩子争得一个好班级,是否八年级就把孩子送进考 试辅导班,是否该让孩子去球队受训因为听说常春藤联盟大学在运动方面要求很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 这种担心影响着家长们的决策。是不是孩子就必须有哪个特长?如果适得其反呢?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感情用事。孩子哭了,就得哄;孩 子跌倒了,就得去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必须依赖自己的感受来抚养子女,所以当我们强烈地感到有必要 去逼迫、催促、训导子女,也就很难考虑其他问题了。2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会在心底质疑:“我这样做是不是疯

7、了,孩子吃得消吗?”当然,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天生就要竞争。天性让我们要做最好的,让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弱肉强食法 则告诉我们,最富的人会拥有漂亮的房子、车、女人。但幸好,灵魂和思想上的满足是物质无法相提并论的。可悲的是,尽管有发达的思维,我们仍然不能控制一些指导我们养育子女的粗浅而模糊的想法。这些想法 或称为“冲动”使我们无法理智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进而留下后患。表面上这些冲动无法辨识和控制, 但我想至少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角度加以分析。下面将逐一介绍父母强迫子女的种动因,并对如何控制这些冲 动,为孩子的生活保持平衡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别人都这样做如果有一纸协约,规定父母放下逼迫子女的“武器” ,大

8、家都会罢手的。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有我们放松 了要求,辞退了家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被落在后面,成为生活的败兵。在球场边、候诊室、家长会上,我们不断听到人们这样那样的私语:“孩子一出生,立刻要抱抱它,否则 将来他肯定跟你不亲。 ” “孩子岁了,赶快让他学外语,长大再学就难了。 ” “他们现在不会型球,将来打棒 球就不行。 ” “八年级数学不好,高中就不让学微积分。 ” “现在不参加课外活动,对申请大学可不利,大学认为 那样的孩子没有恒心。 ”美国是个充满机会,每个人都可以一展身手的民主国家。建国者认为民主的含义是人的自由不可侵犯;而 在世纪的母亲看来,民主就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起跑

9、,当然,前年是父母推着或带着 他们跑。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家长渴望子女成功的压力甚至在怀孕时就开始了。最近我从电视里看到一对年轻夫 妇,他们神情严肃地讲述自己生孩子的经历。听从专家建议,他们吃着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以净化身体,为怀 孕的最佳时机做准备。个月后,专家说他们可以尝试了。就像期望的那样,他们立刻怀了孕。孩子未出世, 似乎已占尽先机;整个怀孕阶段,他们严格的饮食制度丝毫没有松懈。从怀孕起母亲就感到孩子的健康、聪明以至终生的幸福都系于己身。因为专家说要如何如何才能生出一个 更好的婴儿,她们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以后埋怨自己:“如果没喝那么多咖啡,孩子一定会得到联邦奖学 金。 ” “要是那时

10、多吃点胡萝卜,他的视力一定比现在好,空军飞行训练学校一定会录取他。 ” “当初要是让她吃 一年而不是两个月的母乳,她该不会得这种可怕的过敏症吧?”那真是追悔莫及。今天的母亲最懊悔的是不能以“完美”的方式生下孩子,因为她们错误地相信,如果事前严格遵守那些规 矩和教导,事情一定会非常顺利。我认识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士,她生第一个孩子时,事无巨细皆以“科学”为 据,结果孩子还是得开刀取出。后来她说:“我太失望了,甚至有点儿不喜欢这个孩子。他出生后的头几周我 老是回想分娩的过程,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如果准备得再好点,是不是能把孩子自然生出来?”其实,任何一位产科护士或医生都会告诉你,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尽

11、管更好的孕期照顾确实可以让生产更 为顺利,婴儿更加健康,但就算最有节制、知识丰富、意志坚定的妈妈在生孩子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问题。 但在有些母亲心里,坏运气似乎是不存在的,她们相信,如果有什么事发生在这些未来的莫扎特、伦勃朗身上, 一定是自己努力不够。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事情还没那么复杂。该吃什么、喝什么、听什么,完全可以掌控。一旦孩子出世, 父母便开始与整个世界较量。你的孩子比邻居的孩子高还是矮?更爱睡觉还是更警觉?初为父母,你希望孩子 一切都是最好的。打孩子落地起,你似乎对每件事都没了把握,各种意见、指导、专家式的建议都让你如获至 宝。如何养大孩子?你得到的答案就是:邻居在“管”他们的孩

12、子,亲戚在“管”他们的孩子,电视上所有的家长都在逼孩子学这学那。岁的孩 子在学日文,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说他两岁的孩子已经在学西班牙语。媒体不断地用神童的故事刺激我们,还告 诉我们种种育儿良方。电视里一会儿是一个两岁的天才高尔夫球手成功地击球入洞,一会儿是女老师在推销如 何教孩子做运动以提高他们智力的书籍。慢慢地,自己那个孩子那个不是快活地做泥巴馅饼,就是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的小家伙似乎有些暗 淡无光。这不是说他一定要赶上周围那些富有天才和特长的儿童,但是我们一定开始担心,这样下去,社会怎 能认识到他的聪慧和不同凡响?别的孩子收获时,他就只能两手空空。在嫉妒和争强好胜的双重煎熬下,我们寝食难安,尽管明

13、明知道有些事是瞎编的。最近一本有名的妇女杂 志刊登了一家个明星孩子的故事。从岁到岁,这几个天才儿童的生活被旅行、演出、结交明星和挣钱 填满,但文章却强调说, “他们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 。他们的妈妈自豪地介绍说他们都有朋友,也做家务、写 作业;他们只是比别的孩子多学了点技艺,更有能力和决心罢了。看到这些,我们不能不想,难道自己的孩子3不能成为明星吗?我们可以为此做点什么呢?尽管这本杂志上月的一期还刊登了若干童星吸毒、离家出走、十 几岁就离婚的悲惨故事,我们依然不能摆脱让孩子成名成腕的幻想。当然真正鼓励孩子踏上“星途”的父母只是少数,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竞争。他们 入睡后,我们

14、会讨论他的吃相是否斯文,他在训练中的表现是否能入选全明星队,或是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要 孩子比邻居的小孩好那么一点点,我们就会非常欣慰,起码也得和邻居的孩子一样好。因此,如果邻居的小孩 在补数学、练棒球、准备上学前班,我们的反应肯定会一样不落地照做,因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自己感受这种竞争大概是过去参加考试的时候。但那时,即使成绩不好,也茫然不知这会对自 己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什么影响。那时没有人“备考” ,因为人们说这没用,我们也就听之任之。在现在这个 追求完美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一样可以不用准备就上考场,但是想想吧,一旦准备了,他将可能是少数精英中 的一个。如今,辅导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各

15、种图书、网站、各种冲刺辅导班以及名师应运而生。 如果你没有让孩子为考试做准备,那简直就是对他的失职。很多父母用考试说明自己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的苦心。过去的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的孩子也很好。 但时代不同了,现在每个人都这么做,过去认为是“多余的”现在则是“必要的” 。如果人人都停下来,自己也 可以放手。可是当所有人都在想如何让孩子更胜一筹时,你怎么能松懈呢?这就像削减军备的改革,每个人都 觉得是个好主意,可就是没人首先放下枪来。成功的空间很狭窄,这一认识让子女教育的战斗更加激烈。想想抢凳子游戏。你蹒跚学步的孩子正在参加 一个生日聚会,凳子摆成了一圈。个孩子围着张椅子绕圈,突然音乐停下来,孩子们抢成

16、一团,待尘埃落 定,你发现只有你的小家伙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简直很难说谁更伤心欲绝,是他还是你。要不是社交礼节的 约束,你早就冲到隔壁拿张椅子给他了。抢凳子只是个很简单的游戏。赢者坐下,输者站立。没有灰色地带,没有折中的可能。即使最好的朋友也 不会分坐一张椅子,也不能靠伶牙俐齿获胜。每一回合,总有一个人要败下阵来,最终只有一个胜者。在这个 游戏里,成功的概率很小。现在的父母把孩子的生活看成一场更严峻的抢凳子游戏。目的当然不是抢得一把椅子,而是去“获取成功” , 但两者提供的机会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孩子行动迟缓,反应不迅速,没有适时坐到椅子上,他肯定会被清除 出局,因为其他孩子已捷足先登。这种认识潜在的含义是,与你的孩子竞争的其他孩子都是他的敌人,至少是竞争者。这是真的吗?生活真是这么残酷吗?很多成年人都会点头称是。工作中,有人得到加薪、晋升,有人却没 有;有的人非常灵活,在别人排队时,他已通过预定得到了紧俏的音乐会门票;有的人得到大宿舍,因为与舍 监关系好。总会有人比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