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城市蓝皮书》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36128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城市蓝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0年城市蓝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0年城市蓝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0年城市蓝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城市蓝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城市蓝皮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 7 月 29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0 年城市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问题,结合金融危机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就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 2010 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发布2010 年城市蓝皮书年城市蓝皮书指出指出从规模扩张到战略转型 中国城镇化面临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跃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中 国城市的发展品质亟须提升。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

2、化进程中规模扩张的制约和品质提 升的压力日渐凸显。 展望“十二五”的城镇化,无论是自然演化还是宏观调控,中国必将进入一个从规模 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第一,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趋缓,已经接近或即将达 到峰值。2009 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 57 亿吨,占全球产量的 48,水泥产量达到 165 亿吨, 占全球产量的 60。就发达国家经验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外延扩张趋 于减缓甚至终止。目前,中国工业化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因而对城市空间扩张的拉动 力已经有限并将愈来愈弱。第二,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

3、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 持耕地红线。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 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这些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这样,城市发展只能 被动转型。第三,中国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城 市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因而城市发 展整体转型的经济阻力得到了弱化。第四,中国城市社会矛盾成为中国城市整体转型的内 在动因,收入差距拉大表明收入调整与社会保障已迫在眉睫,2 亿多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 处于边缘化境地,显然是一个社会稳定难题。只有城市发展整体转型,才能不断减少由于 社会资

4、源的极化配置产生的区域和城乡差异。第五,城市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 也要求城市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 我国城镇化率达 46.6%,城镇化规模居世界第一 2010 年城市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 4 年城镇 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截至 2009 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 6.2 亿,城镇化率 达到 46.6%,与 200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1.63 亿,城镇化率提高 10.4%,年均提高约 1.2 个百分点。而且,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 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5、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 27 国 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 1/4。19962005 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 2000 万人; 20062009 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 1500 万人。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却较为缓慢,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 调。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中心城市地位凸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社

6、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然而,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 如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城乡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与居住分 异加剧,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大城市膨胀问题亟待 解决等。“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 提高 0.81.0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达到 52%左右,到 2030 年达到 65%左右。城市经济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是城镇化率超过 50%,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这一时 间大约在“十二五”中期,届时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都将是 6.8

7、 亿人。由于城乡人口数量对 比的变化,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为强化。 以城镇化为主导的投资与消费增长 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趋势2010城市蓝皮书指出,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城市经济将以略快于“十一 五”期间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将全面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从城市经济 GDP 指标 看, “十一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为 21.5%,比“十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15.16%)高 6.34 个百分点,速度大为加快,总量由“十五”期末的 103918.5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86279.5 亿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9 年达到 17175 元,实际增长

8、 9.8%,城 镇居民恩格尔指数为 36.5%。 “十一五”前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都在 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 入、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 20.24%、22.93%和 43.43%。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投资增速达 到 27.10%。内资企业年均增长达到 23.21%,快于外资企业的 21.09%和港澳台资企业的 21.36%。 城市蓝皮书指出,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各国经济复苏,世界能源原材料生产、 制造业生产都稳中有升,中国的出口和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将进 一步拉动内需。铁路、公路以及自来水、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继续向中西 部和更广的范围扩大

9、,同时房地产业也将继续发展,带动冶金、化工、建材、建筑等相关产 业发展,由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因此,以城镇化为主导的投资与消费增长已成为中国经 济增长的重要趋势,推动中国经济进入稳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 城市蓝皮书也指出, 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完备程度。由于城市设 施、水利、铁路、装备制造、房地产等众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还没有达到完备的 程度,一些行业还没有进入投资的高峰期,全社会投资仍会保持快速增长,并推动中国城 市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 2010 年及“十二五”期间经济总体趋势是处于上升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将略快 于“十一五

10、”时期。地级以上城市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有望达到 70%左右,将基 本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城市群引领竞争新时代 城市区域经济呈现“九州方圆”式格局 2010 年城市蓝皮书称,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以城镇体系为区域构架的各种城市区域经济体将基本形成,城市区域经济格局将趋于完善。 城市经济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要素将向大城市进一步集聚。而且随着原有的城市规模 继续扩大,将呈现大城市向特大城市发展,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 新城市的不断涌现,人才、劳动力、投资、产业等要素会加速流向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特 大城市和新兴城市的趋势。 届时

11、,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将会出现南中北与东中西交叉构成的“九州方圆”式 城市区域经济格局,即在全国将形成哈长、环渤海、关中、长三角、华中、成渝、珠三角、 环海峡、北部湾等城市区域经济体。2009 年国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 湾、横琴岛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图们江流域区、江苏沿海经济区、 关中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区等 10 个地区发展规划,2010 年又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和 皖江中下游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还将批复长三角、京津冀、成渝、 哈长吉等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多个区域共同发展的“千帆进发、百舸争游”的新格 局。

12、以城市群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将基本形成,区域关系将更多体现为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城市群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 中国城市管理将全面向数字化城管迈进与会专家对“十一五”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了回顾,对 “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趋势 和思路进行了展望,提出要有重点地推进城市管理,建立和普及先进城市管理技术平台, 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民主化、柔性化和精细化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城市管理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等领域都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也面临诸多更加复杂和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改善城市管理,必须运用 系统思维,准确把握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城市管理

13、中的基本关系,不断 完善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措施。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多元化的管 理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飞跃。“十二五”期间城市管理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完善和普及数字化城管 现代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 化或者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管理的信 息化工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在中国许多城市推行。在进一 步完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是当务之急。(二)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水平 让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可

14、以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民主的城市管理还可以满足人的多样 化需求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城市管理民主化,就本质而言是民主政治在城市公共管理 中的实现。(三)创新和发展多元化的城市管理手段 依托目前各城市人性化执法、柔性化管理的经验,总结提炼一套规范化、多元化的城 市管理执法手段和执法方式,把人性化执法、柔性化管理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充分利用这 些成功经验的关键。进一步地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城市文化管理相结合,通过建 立社会化的管理体系,以城市居民自我控制、自查自律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将理性管理和 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四)大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原来粗

15、放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只有大力提高城市管理 的精细化水平,才有宜人的公共空间、精致的城市,出现的问题才能够及时解决,市民才 能满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可能。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政 府城管部门的处置能力从低效、迟钝变为高效、敏捷。一方面,以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 理为技术支撑,提高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 年城市蓝皮书认为 “十二五”期间 中国将展开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2010 年城市蓝皮书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建设的目标从重点服务于 经济建设转向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

16、设施更加强调服务于城市居民。在 以往的城市建设中,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普遍采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外 来投资”的建设城市思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多的吸引投资,作大经济规 模,增加 GDP,这样做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却也为城市建设留下了缺少 公共服务设施的缺憾。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的城市建设方向,以切实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 目标,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掀开了新的篇章。“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建设区域特征明显,东部城市的发展已经比肩于发达 国家的先进城市,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日益强调营造完善和便捷的城市功能。房地产业的繁 荣和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共同助推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2010 年城市蓝皮书一书认为,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将展开更大规模的 城市建设,在建设中将更加关注改善外来劳动力的生活条件,将更加关注绿色城市环境的 营造。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并立的格局,将成为 推动城乡和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协调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