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4474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2001 年,人口达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 2001 年,上海市人均 GDP 高达 37382 元,而贵州省人均 GDP 只有 2895 元,两者相差 10 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20 世纪 50 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 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

2、有: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 11 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 8 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 12 个省、市、自治区。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3、、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黄河中游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北部内陆、东部沿海、东部内陆、中部内陆、南部沿海、西部内陆和西南内陆等。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京津冀、济青、大上海、珠江三角洲、吉黑、湘鄂赣和成渝等。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

4、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区块规模适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

5、域划分。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10696 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总面积 37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18127 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 21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1

6、3582 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12019 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 160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18863 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6.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 68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23

7、085 万。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7.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 134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24611 万。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8.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总面积 398 万平方公里,2001 年总人口 5800 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二、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比较比较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

8、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 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基本情况从表 1 可以看出,各大区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域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 21万平方公里,占%。从人口规模上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 年,人口 24611 万,占全国的%;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 5800 万,占%。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 年,人口密度为 660 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 15 人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 44 倍。表 1 各大区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

9、鉴 2002 。下同。经济总量与结构1.经济总量从表 2 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 年,GDP21211 亿元,占全国的%;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 亿元,占%。前者为后者的倍。东部沿海地区人均 GDP 水平最高,2001 年,人均 GDP15617 元;西南地区人均 GDP 水平最低,人均 GDP4698 元。前者是后者的倍。人均 GDP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 4 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的也有 4 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2001 年,东部沿海

10、地区人均 GDP 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表 2 各大区经济总量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表 3 和表 4 报告了各大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从表 3 和表 4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 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 GDP 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 GDP 的%和%。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 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

11、相应地区的 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其中,有 5 个地区接近或超过 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 年达%;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前者比后者高个百分点。各大区城市化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 50%的只有 3 个地区,分别是东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除此之外,所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在 40%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 30%。表 3 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4 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1

12、.交通运输设施从表 5 可以看出,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 年每 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 25 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 2 公里千平方公里。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 年每 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 536 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 400 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 48 公里千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 1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 177 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综合起来看,东部

13、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最好;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也相当不错;而大西北地区交通条件最差。表 5 各大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2.城市基础设施从表 6 可以看出,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和%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 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 40%,依次仅为%、%、%和%。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

14、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总的来看,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表 6 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对外开放从表 7 和表 8 可以看出,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2001 年,南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进口占%,出口占%,实际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进出口依存度为%,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

15、地高于其他地区。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2001 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和个百分点。表 7 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表 8 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1.市场规模从表 9 可以看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20

16、01 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286 亿元,占全国的%。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2001 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万,占全国的%。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2001 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40 亿元,占全国的%,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 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万,占全国的%,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 1/6。2.居民购买能力从表 10 可以看出,就城镇居民购买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区最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黄河中游地区最弱。2001 年,南部沿海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消费支出元;黄河中游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消费支出元,分表 9 各大区市场规模(2001 年)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和%。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2001 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消费支出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