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233951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LMS_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 题题 目目: 基于基于 LMS 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算法的多麦克风降噪 初始条件:初始条件:Matlab 软件设计任务:给定主麦克风录制的受噪声污染的语音信号和参考麦克风录制的噪声,实现语音增强的目标,得到清晰的语音信号。(1)阅读参考资料和文献,明晰算法的计算过程,理解 LMS 算法基本过程;(2)主麦克风录制的语音信号是 LMSprimsp.wav,参考麦克风录制的参考噪声是 LMSrefns.wav.用 matlab 指令读取;(

2、3)根据算法编写相应的 MATLAB 程序;(4)算法仿真收敛以后,得到增强的语音信号;(5)用 matlab 指令回放增强后的语音信号;(6)分别对增强前后的语音信号作频谱分析。时间安排:时间安排: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在图书馆、网络上查阅资料,我们本次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是:6 月 20 号到 7 月 4 号,完成程序设计,写好报告;在 7 月 5 号,完成(答辩,演示,提交报告) 。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处理课

3、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目录摘摘 要要.IABSTRACT.II1.1.绪论绪论.11.1 语音增强的应用背景 .1 1.2 语音增强的研究历史 .2 1.3 本课设的研究内容 .22 语音增强的方法语音增强的方法.32. 1 线性滤波法.3 2.2 梳状滤波法.3 2.3 自相关法.3 2.4 卡尔曼滤波法.4 2.5 自适应噪声抵消法.43 自适应滤波概念自适应滤波概念.53.1 自适应滤波 .5 3.2 自适应滤波器的组成 .5 3.3 基本自适应滤波器的模块结构.64 自适应滤波原理自适应滤波原理.84.1 自适应滤波概述 .8 4.2 LMS 原理.85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信号增强方法

4、基于自适应滤波的信号增强方法.115.1 基本维纳滤波器 .11 5.2 最陡下降法 .13 5.3 LMS 算法.136 基于基于 LMS 自适应滤波器的噪声抵消法自适应滤波器的噪声抵消法 .176.1 基于 LMS 噪声抵消法的原理.177. MATLAB 仿真结果分析仿真结果分析.197.1 实验程序.19 7.2 实验结果.20 7.3 实验结果分析.228.实验小结实验小结 .23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4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I摘 要人们在语音通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和传输媒介引入的噪声、通信设备内部电噪声、乃至其他讲话者的干扰。这些干扰使接

5、收者收到的语音为受噪声污染的带噪语音信号。语音增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从带噪语音信号中提取尽可能纯净的原始语音。目前应用的语音增强方法大体上分为:谐波增强法、基于参数估计的语音再合成法和基于自适应的噪声抵消法。自适应滤波器实际是一种能够自动调节本身参数的特殊维纳滤波器,在设计时不需要事先知道关于输入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它能够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逐渐“了解”或估计出所需要的统计特性,并自动调整自己的参数,以达到最佳滤波效果。而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法对含噪语音的增强效果最好。因为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多用了一个参考噪声作为辅助输入,从而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噪声的信息,从而能得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6、。关键词:语音增强,噪声,自适应滤波器,自适应噪声抵消法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课程设计IIABSTRACTPeople in the voic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ill be inevitable and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noise, electrical noise within th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s well as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speakers. These disturbances so that the recipi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