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绵阳部分人文景点docx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KB
约4页
文档ID:42335301
绵阳部分人文景点docx_第1页
1/4

蒋琬墓蒋琬文字墓,位于四川绵阳市西山之巅蒋琬(?一 246),字公琰,三国零陵湘乡 (今属湖南)人,蜀汉名臣诸葛亮去世后,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后封 安阳亭侯清道光地二十九年(1849 年)绵州牧李象丙、邑绅熊文华在原址上重建并在 墓前立“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石碑一通,高 2.45 米光绪十六年(1890 年),龙安府知府 蒋德均,声称系蒋琬后裔,对墓进行修葺,并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墓呈八角形, 坐西向东,高 4.65 米,周长 31.58 米,由座、身、檐和顶四部分组成顶部呈覆时状, 远望颇似将军头盔现基已全面维修,将神道石人、石马复原,增植林木,修筑围墙和大 门,供人们参观游览 ...蜀汉大司马蒋琬于延熙九年(246 年)病卒而葬于涪该墓曾一度荒废清道光二十 九年(1849 年)绵州知州李象昺与州绅熊丽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蒋琬裔孙龙安 知府蒋德钧先后作了修葺蒋琬墓为八面体,高 4.65 米,周长 31.58 米,墓顶封石板呈霞钵状墓前“汉大司马 蒋恭侯墓”碑,为李象昺所立,蒋德钧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碑在墓道两侧有石翁仲和石马、 石麒麟各二,毁于 1967 年。

1981 年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蒋琬墓,位于四川省锦阳市西山公园内凤凰山上墓高 4.65 米,墓围 31.6 米,为 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 2 米的 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墓及碑均重建,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系锦州知 州李象昺所立,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生平简介,留诗一首:“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 芳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零陵公辅长 沙守,南国文光信有光”在其墓后,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春,蒋琬裔孙、龙安府 (今四川平武县)知府蒋德钧所书“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其碑文正楷颜体、浑厚雄劲,被 后世视为书法珍品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像地面建筑还有距墓半里的蒋恭 侯祠三间,也是清道光年间所置原祠内历代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多出于名家之手,万 分遗憾的是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随祠损毁,仅在《绵阳县志》中留下民国八年(1919) 吕超的楹联一副:“室护风云,与丞相祠堂并峙;山排旗鼓,看将军壁垒常新至于刻于 碑石、记于史册的凭吊蒋琬墓、祠诗文,也有一些流存,如“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 “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

从这些留下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后人心目中的蒋琬, 是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一代名臣蒋琬墓、祠历经 1700 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残碑荒冢, 字几莫辨”,甚至可能被盗过(据当地人称:1949 年后,文博部门曾在绵阳征集到蒋琬 的带钩,上有铭文 81 字,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但自清道光李象昺修复后,迄今保 存完好关于蒋琬的墓、祠,《三国志·蒋琬传》、《元和郡县志》、《蜀中名胜记》以及 《绵阳县志》等典籍史书均有记载,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其中最早见于陈寿《三国 志·蒋琬传》,文中叙述了魏国大将钟会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汉名臣蒋琬,攻下涪县后,特 去祭扫蒋琬墓的史实陈寿与钟会同时代人,此事发生在蒋琬死后 17 年,当为可信 1949 年后,中、外游客前往蒋琬墓地凭吊、考察、游览的日益见多不少党和国家 领导人,如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也先后来过墓地,张爱萍参观后还题写了一 方“蒋恭侯祠”匾额文革浩劫中,蒋琬墓地难逃其难,遭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末,当地 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之后,当地政府屡次拨款,不仅修复了原墓及有关地面建筑,还扩建了墓园,增设围墙和碑亭同时,又在墓侧重建了蒋恭侯祠,祠内供奉新铸的蒋琬 铜像一尊,造型栩栩如生。

如今的蒋琬墓、祠,已成为绵阳市西山公园一处引人入胜的重 要景观,是凭吊蜀汉名臣蒋琬的胜地西蜀子云亭西蜀子云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一环路西段西侧,西南科技大学西山校区南侧, 在西山(凤凰山)风景区内 西山风景区面积约 0.3 平方公里,以“西蜀子云亭”为中心, 集名亭、古墓、寺观及秀山、碧水于一体主要景点有子云亭、玉女泉、蒋琬墓蒋琬墓、蒋琬祠、 仙云观、玉女湖 子云亭是纪 念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家扬雄的建筑,因唐时著名文学家唐时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中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而名满天下一句而名满天下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字子云,是继司马相 如之后,西汉最著名得辞赋家,汉成帝时曾任给事黄门郎王莽当政时,校书天禄阁,官 为大夫扬雄本成都人,但在成都并没有留下多少遗迹,却在绵阳西山留下一个子云亭, 常为后世文人所吟及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就是后人对扬雄在西汉 文坛上所处地位的评价梓潼七曲山绵阳乃至川内高考前众多考生前往七曲山文昌庙祈求文昌帝君赐福取得好的成绩,一举金榜题民出绵阳市北 49 公里,便是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早在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 285 年)就置郡设县的梓潼城。

然而,真正让此地声名远播蜚声海外的,却是一座距城北 9 公里的庙宇:梓潼七曲山大庙这座始建于晋朝的庙宇,在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修造和扩建以后,如果仅就表象而言,不过是四川北部地区现今保存较好的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已,但作为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它的价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清咸丰年间的《梓潼县志》说,“文昌灵应祠在七曲山顶,即梓潼庙,俗称大庙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西人,因报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后,世著灵异宋、元历封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辞海》梓潼帝君的条辞则这样说:“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 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即成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于是,中国尚文的历史便开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按照唐朝武则天以来,历代科举制度以其强大无比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

这也是中国各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类,看似宗教,实际却更能迎合民俗而广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七曲山大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梓潼城北 10 公里的川陕公路边,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大庙最初叫“亚子祠”,是为纪念晋代张亚子的张亚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侍母致孝,仕晋战死;有的说他为民行医,深受爱戴;也有的则把他说成是神仙一类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开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扩建成了一座大庙,有宫殿楼阁 23 处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为明清遗物步入大庙正门,便是明代替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楼高 3 层共 100 尺此楼当时据说堪与荆楚名楼岳阳楼和黄鹤楼媲美,后毁于火,今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 年)重建建于山顶的天尊殿,更是宏伟壮观,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庙里有 10 尊明代铁质铸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达 4.7 米,重 30 吨;8尊陪侍像高 6 尺,各重万斤这些造像体态匀称,工艺精湛,为川中所少见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造型水平大庙中原有张献忠像,绿袍金面,甚为威武,清时给绵州知州安洪德所毁,今又重塑。

据说张献忠领兵入川至七曲山,见庙内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说:“你姓张,咱也姓张,就与你联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庙改为太庙大”“太”相通,以后就叫大庙了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虽历尽千古沧桑,仍枝繁叶茂它们的姿态奇异: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于是人们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风的树腔传说刘禅亡国后,被俘去洛阳途中曾在树身下躲过雨,故人们称此树为太子柏,又称阿斗柏最为珍奇的是应梦仙台侧那株晋柏,周身无皮、无枝、无叶,却老当益壮,相传为张亚子所植闻名遐迩的翠云廊古柏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三国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历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