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31832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中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解答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唐山市滦南一中 2014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元青花”其名 何鸿青花瓷,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 、 “青花”等。在明代以前文献中,鲜见有“青花瓷器”或“青花”之名。目前所见为明代曹昭撰,王佐补格古要论中所述:“古饶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根据元代饶州生产瓷器看,其“青色花”应是指“青花” 。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则直接提出了“青花”:“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俗。 ”但在此前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提到“青白花瓷” 、 “青白花器” 。如果再上溯早期文献

2、会发现,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中多出现“青白瓷器” ,但未见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器” 、 “青白花器”等。关于“青花”的命名,没有直接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而是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明人臬史、王宗沐著江西大志陶书中已谈到“青花白瓷” 、 “青花白地”等) ,或许正是中国“名学”的神秘之处。青花那艳丽的蓝色,没有被称为“蓝白花瓷” ,正说明了“蓝”不是颜色代名词,而“青”是。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言:“古瓷尚2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但近代也有以“蓝”概之,如近人黄矞瓷史中谈到元代饶州窑,便称“或曰有白地蓝龙盘,亦甚精” 。这个“白地蓝龙盘”应是指青花。至于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

3、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朝人的确烧出了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1、下列对“青花瓷”名称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史料关于“青白瓷器”的记载要早于“青白花瓷” “青白花器”等的记载,又以关于“青花”的记载最晚。B清代人梁同书直接提出了“青花”这一瓷器名称,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鲜有关于“青花瓷器”或“青花”的相关记载。C明代典籍格古要论记载,元代饶州就已经少量生产青色花的瓷器,但这种瓷器并没有被直接称为“青花”或“青花瓷器” 。D我国青花瓷并非始于元代,而是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出现,但“青花瓷”的命名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若干个朝代。2、下列关于青花

4、瓷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青花瓷的起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起于唐朝,有考古实物为证;而有的人认为青花瓷起于宋代的一种白瓷。B从青花瓷的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看,青花瓷应该是先在白色的瓷胎上用色料绘画,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的。C从 1975 年在江苏扬州唐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瓷枕残片看,唐代生产的某些青花瓷在风格上有可能受域外因素的影响。D “青花瓷”的名称虽然含有看似表示颜色的“青”字,然而青花瓷的颜色却主要是“蓝”色,甚至可能还有“绿”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青花瓷起于唐朝的说法不同,哈利加纳认为我国的青花瓷最早起于宋代,

5、有可能是由宋代著名的白瓷影青瓷发展而的。B对于元朝人烧制出的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当今人们经予了盛赞,而青色花的瓷器在清代,甚至在元代就享有很高的评价。C作者引用荀子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目的是佐证“青花”的得名未必是根据瓷器本身视觉特性命名的观点。D在古代, “青”是颜色名词,而“蓝”不是,所以蓝色、绿色的瓷器被称为“青花” ,但也有以“蓝”命名的,如“白地蓝龙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3蒋乂,字德,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 ,再读辄诵。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

6、强记。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肴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 ,不是过。 ”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乃访乂,乂条据甚详。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

7、日,诏兼判集贤院事。父子为学士,儒者荣之。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 。以劳迁右谏议大夫。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懿。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家藏书至万五千卷。初名武,宪宗时因进见,请曰:“陛下今日偃武修文,群臣当顺承上意

8、,请改名乂。 ”帝悦。时讨王承宗兵方罢,乂恐天子锐于武,亦因以讽。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 )注释:将明,蒋乂的父亲。肴舛,错乱。乂,安定,平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杨绾尤称之 称:称赞。B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比:排列。C乂料次逾年 次:书目,编次。D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 漫:遍布,弥漫。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蒋乂博闻强记的一组是( )见庾信哀江南赋 ,再读辄诵 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 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乃访乂,乂条据甚详 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A B C D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9、 ) A蒋乂从小跟随外祖父学习,七岁的时候,看到庚信的哀江南赋 ,读过两遍就能背诵,成年后能够融会贯通群书。B蒋乂有史学方面的才能。由于战乱,图书错乱,蒋乂被引荐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图书,一年多之后,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二万卷。C蒋乂能够以史论政。朝廷上宰相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时,就会向蒋乂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参议时事,应对得当确切。D蒋乂原名为武,他因知道皇上偃武修文的心意,因此请求改名为蒋乂,并因此博得了皇上的欢心。7、翻译文句画线的句子。(10 分)(1)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 (5 分)(2)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

10、,尤明前世沿革。(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注:最后一句用了晋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兴尽而返”的典故。8、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结合诗歌说说它们的妙处。(5 分)5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歌简要说明。(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2)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忽反顾以游目兮, ; ,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11、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刀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历告诉你

12、,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不打折扣。 ” 我当然同意。下面就是他的故事。1922 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6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

13、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 。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

14、烧,诉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

15、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 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 “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7A当作者忽然异想天开,主动提及英国人脸上的刀疤时,他脸色一沉,并且有好几秒钟冷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因脸上的缺陷而感到难为情。B面对特定的战争场景,文中写“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 ,目的是表现穆恩的胆小、懦弱,为后文故事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