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1512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论文-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模式研究三、网络舆论形成、发展与消解的具体过程分析三、网络舆论形成、发展与消解的具体过程分析3.1 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议题的形成或起源于 SNS、BLOG、MICRO-BLOG 及 IM 等网络平台,或来自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但网络舆论的产生平台必定存在于网络社区中,这也意味着政府必须对网络舆论的滋生地持积极态度。通过对比七件网络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心议题必须具备公共性、可争论性的特点。(图 3)3.2 网络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发展由于政治体制与管理策略的原因,中国的网络舆论发展需要满

2、足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哈贝马斯认为在政治系统“周围部分”的问题,要到达“中心部分”,讨论的意见不得不先经过好几个“闸门”。(图 4)在这条“网络舆论河流”中,每进入下一个阶段都必须要突破一定的限制或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限制与条件便是“舆论控制闸门”。如是否符合宣传政策、不涉及政治敏感议题、无社会危害性等。另一方面,美国公共政策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戴伊(2002)指出:“媒体不关注的问题决不会成为政府加以解决的问题。”与国外媒体政策不同的是,在中国,网络由于不具备独立采编权,其仍然不具备成为媒体的核心条件。因此,网络舆论若要发展,若想将讨论上

3、传给权力拥有者(凯茨,1996),必须借助主流传统媒体的力量。3.3 网络舆论的消解网络舆论的消解公共政策过程可被看作一个由政策输入、政策转换、政策输出三大环节构成的完整系统(戴维?伊斯顿,2002)。政策输入是向政策制定系统提出要求和支持的过程,即发现和促使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进而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如果将网络舆论看成政策输入的一种形式,那么政策制定部门最终决定公共问题能否成为政策问题而纳入政策议程。也就意味着它决定着网络舆论的消解过程。四、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性分析四、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的互动性分析关于舆论形成的过程模式,美国学者萨托利(1987)曾以瀑布模式与蒸腾模式来

4、分别概括舆论从“公众决策部门”及“决策部门公众”的等级与差序传播机制。借鉴于此,笔者尝试将上述有关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消解过程的分析结论构建成下图。(图 5)由于现存体制与新闻政策,尽管网络为公众通过营造网络舆论来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尚没有公众直接参与最终决策的机制与渠道。此时,传统媒体也意识到自身责任的两重性,不仅需要继续扮演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向公众传递公共决策与公;还增加了一项新的责任,即扮演网络公众的喉舌,向决策机构传递“网络民意”。正是有了主流传统媒体积极扮演了“中介”角色,使得网络公众、传统媒体、决策机构首次“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这张桌子将每个人都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分隔,人

5、们围坐在周围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汉娜阿伦特,1970)通过图 5,我们已经发现“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间的互动”是依靠主流传媒为“中介”而进行的信息互换或决策协商。那么从深层次的机制上考虑,又是什么导致网络舆论的参与?又是什么导致公共决策有选择地与网络舆论进行互动?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钥匙。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推动生产和生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定会使自己出丑。”网络公众与政府决策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无例外地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通过对以述七件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发现,网

6、络公众与政府在“讨论”“可协商议题”时,都本着一定的共同利益或目的进行协调。(图 6)通过上图可以发现,政府决策机构通常会以“维稳”、“维护执政地位”以及“维护国家垄断利益“为其核心利益;网络舆论则以“民生民权”、“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为主要利益诉求。正因此,公共决策机构会在政治敏感议题之外,与网络公众在“利益维护”与“利益诉求”之间展开博弈。在这些受限的协商议题内,公权力的妥协程度与网络舆论的强弱成正比。总结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尝试建构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之间以“利益协商”为基础的“有限互动模式”。(图 7)结合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此图总结该模式中包括的一些特点:结合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

7、此图总结该模式中包括的一些特点:两者之间存在的“有限互动”有着前提条件:网络舆论必须符合党的宣传政策;不含敏感政治话题;不具备煽动言论或无社会危害性质。公共决策与网络舆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互动。换句话说,政府决策机构与网络公众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接触与意见交换机制,他们之间的这种有限互动通过主流传统媒体完成。当然这也并非一成不变,2009 年云南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解题思路。公共决策机构与网络公众的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有不一致的“利益诉求”。在寻求“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民生”等方面有着基本一致的诉求;而在“民权与执政权”、“公平正义与垄断利益”等方面则有着部分或全部的利益冲

8、突。当利益诉求一致时,公共决策机构的协商积极性更高,做出的决策更倾向于“民意”,如成都公交自燃事件、重庆打黑事件中,政府反应迅速,顺意民意,从而使议题得到顺利消解。而当利益诉求不一致时,决策机构则会消极应对,但由于“多数民意”是其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还是会做出一定妥协,但其对“民意”的妥协程度取决于舆论的强度。五、结语五、结语在“和谐社会”做为全社会共同理想的今天,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警惕“民意多数”会带来的“多数人暴力”,防止对网络舆论过于放纵与妥协,毕竟“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决策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亨廷顿,1989);另一方面也需要反对政府为维护其

9、核心利益而采取的对网络舆论绝对控制的行为。“无论公共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指标是多么不充分,谁也无法否定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是在极权主义国家,政策也知道取得公众支持、倾听持不同政见者的嘀咕是稳定统治的关键因素。”(乔?萨托利,199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政策制订与公共管理中的“利益协商原则”已渐入人心。在我国,正是网络舆论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破解了“舆论一律”顽症,使得舆论由“单向度、线型宣传方式”转向“双向多维度传播方式”,形成了网络公众、主流传媒与政府决策机构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尽管这一机制尚有诸多的限制,还处于初期形态,但它毕竟已经触及并改变了政策制定的格局,并使普罗大众

10、第一次掌握了影响公共决策制订的有力武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论“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整个世界,不可能凭着一个一个插曲,一个一个事件、一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治理社会。他们只有靠着一道稳定的光束新闻机构去一一探索,让这光束对准他们,使局势足够明了,以便大众作出准确的决定”。(李普曼,1922)专著:专著:1刘建明. 社会学原理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62刘建明. 舆论学原理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353郝武章. 决策纵横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0.24赵鼎新.

11、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95美乔?萨托利. 民主新论M. 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6美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4207美托马斯.R.戴伊.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38德诺尔诺依曼. 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 翁秀琪译.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89-909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 媒介事件M. 麻争旗译.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10美沃尔特李普曼. 公众舆论. 阎克文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生集团. 2006.25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李

12、伟权. “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探索. 20022邹 军.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J. 新闻大学. 2008(2).1363潘忠党舆论研究的新起点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 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祝华新. 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 改革与开放. 2006.5文新良. 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6王存福. 论公共舆论与公共政策.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报. 20067刘翔. 网络舆论与政府行为. 公共管理. 2007. 38-398张倩. 我国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9郭昭如.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公共维权为视角的分析. 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810邹军. 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 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811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李发戈. 公共管理. 2009(3).32-3312张丽红. 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 广西社会科学. 200913严荣. 论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有序参与. 改革与发展. 200914祝华新. 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 国际新闻界. 2009. 1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