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1273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社会人学内涵和谐社会人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心有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深入探究和谐社会理论就不难发现,和谐社会是一种新型的和传统的“物本”发展观迥异的社会发展观念,它有着深厚的人学底蕴。一、和谐社会是对传统“物本”发展观的反思“物本”发展观是传统社会的发展理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等经验事实。一方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惊人的 8%的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漂亮数字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摘要:1.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有关

2、中国经济发展,世界银行 2003 年在中国摘要: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报告中称,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低估摘要:一是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程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我国目前基尼系数为,占总人口 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而占 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额的份额高达 5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 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1995 年为 1,2000 年为 1,2001 扩大到 1;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 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

3、西部的倍,最高的省和最低的省差距超过 3 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之外的非规范收入,这是造成差距过大的首要原因,也是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执行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重要原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的实际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但也由此导致了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和社会繁荣具有刺激功能,但是分化过大带来更多的是社会新问题。 “改革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急剧震荡效应以及其中存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已明显带来人们的心态失衡,非凡是体现于被

4、排斥和被剥夺人群中,而普遍潜在的心态失衡极有可能发展为群体共同意识,引发社会动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和暴富以及奢侈人群形成鲜明对比。假如继续漠视由贫富差距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社会的内在矛盾将会激化,给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埋下极大隐患。2.资源耗费高,环境破坏严重。传统发展观念认为,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单位 GDP 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严重不足,难以为继,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全国大部份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森林的过量砍伐,导致许多地方一遇洪水,山体滑

5、坡、泥石流、崩塌、江河泛滥成灾。环境和资源瓶颈已成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社会正是对上述传统“物本”发展观所带来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它强调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自然诸领域和谐互动、全面进步的过程,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 “以人为本”是其理论基石和最终落脚点。二、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宁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切实尊重和保障

6、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消除社会失衡和不和谐因素;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老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布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宁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社会保持安宁团结;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大特征,阐述的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国家、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内容都是围绕“人”字展开的,即怎样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人

7、和自然的和谐、国家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其中,个人自身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成社会整体和谐最基本的要素。三、 “和谐社会”人学底蕴价值分析1.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我们党长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但在以往的执政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同志为了拉动 GDP 增长,为了彰显政绩,往往“见物不见人”,有意无意忽视群众利益,背离了我们党“为人民执政”的执政理念。虽然这只是极少数现象,但假如不引起重视,必将影响我们党的威望。有鉴于此,十六大以来,党中心多次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8、系、利为民所谋,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时,强调的就是摘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显然,党中心是为了使党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论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以人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我们党在对执政规律熟悉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2.创新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使绝大多数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享有发展成果。经济发展必须以建立一个合理

9、的社会结构为目的,而不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手段性的东西被当成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反而被遗忘,这种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异化现象相当普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强调发展, 决定指出摘要:“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新问题的关键。 ”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决定的提法显示,今后改革办法的制定,将兼顾

10、不同群体的利益,让改革的成果、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使党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当前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国际经验表明,在这种时期,假如我们正确把握航向,成功化解社会危机,就能绕过急流险滩,平稳健康地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期”;假如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进入“矛盾凸显期”,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 决定明确提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果断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和谐社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中心所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办法,都起到了疏导和缓解社会矛盾、亲和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所以,和谐社会一经提出,就深深打动了中国人的内心,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必将使我们党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