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0938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科学与价值的问题研究论文 提要:本文探讨了有关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与什么是价值?(2)科学与价值有三方面关系值得探讨:a.科学价值;b科学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互动;c科学中的价值。(3)对科学中的价值从科学的内涵所包括的三个方面来分述:a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价值;b.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价值,c科学社会建制中的价值。(4)科学和人的价值。科学与价值问题,是国外科学哲学界近年来议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价值?关于科学,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但是人们对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内涵则是没有多

2、少疑问的。至于价值,可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一、什么是价值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哲学中,在谈论人生的意义、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就已经涉及价值问题。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和归宿。例如,圣奥古斯丁就告诉人们,价值应该建立在上帝意志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其他东西。近代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则是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8 世纪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已开始探讨价值本身。戴维休谟认为,价值判断以人性为基础,以利己的同情心为基础;伊曼努尔康德强调,价值是或者应该是借助于他所谓的“绝对命令”而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杰米里边沁则指出

3、,价值以其在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中的有用性的计算结果为基础。19 世纪,在一些思想家的努力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阔的领域。真正的价值哲学(axio1ogy,或译为“价值学”),即对价值概念的深入阐述和对价值理论(valuetheory)的系统探讨,是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形成的。一批哲学家和研究者对价值的含义,基础和性质,各执一词。他们或者认为价值是愿望的满足,是快乐,是引人感兴趣的任何东西,是经过选择的所好,是以某种方式被享受或可享受的质;或者认为价值是有助于提高生活的任何经验,是人格统一体的对照经验;或者认为价值是纯粹理性的意志,是手段和实际达到目的之关系;如此等

4、等,不一而足。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价值被看作是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基础和源泉在于客体的属性)、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和历史性(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人们的价值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如果细究一下价值概念,我们不难发现价值除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外,似乎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潜在性:价值虽然必须有客体(事物和现象)作为它的载体,但它并非实存地或实在地存在于客体之中,而具有潜存的、非实在的性质。也就是说,价值并不像洛克意义上的“第一性的质”(广延、形状、动静、不可入性等可以

5、用数量方式来表示的质)和“第二性的质”(颜色,声音、气味等并非物所固有的质)一样实际地构成事物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只是潜存于事物的属性之中。主体的需要或兴趣,才能使它从潜存性转化为实存性。关系性: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得以显现;二者不发生关系,也就无所谓价值。尤其是伦理价值,正是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关系中获得其丰富性的。没有这种关系,则伦理道德荡然无存。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的鲁滨逊,无所谓道德价值。目的性:价值是人的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价值能够被看作是兴趣、需要、偏爱、期望、下意识倾向的理性化。价值指导我们在设定目标、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估计风险中做出决定。正是

6、我们的价值体系,决定了我们计划、行动、完成和悔恨的方式。价值还具有劝告和说服的性质。价值这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手,伸到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俗等各个领域。我们在本文仅涉及科学与价值的某些相关性。二、科学与价值之关系的几个方面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有以下三个值得探讨的方面:科学的价值;科学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互动;科学中的价值。先谈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即科学本身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科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尽管不时有人诅咒科学是恶魔的附庸和进步的敌人,但科学以其辉煌的成就毕竟赢得了多数人对它的价值的首肯。科学以其所导致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

7、质财富,增进了社会福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但这只是技术的被恶用,或被误用所致,并非科学本身之过。这种副作用只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socialtechnologyorsocialengineering),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消除。要求中止和暂禁科学是不现实的。即便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明的迅速衰落,这无异于人类的集体自杀。因此,因噎废食的轻率之举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科学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这是科学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如果说科学所具有的物质价值是间接的话(因为它必须

8、以技术为中介才能体现出来),那么科学的精神价值就是直接的了(因为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精神的成就,而非物质技术的成品)。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殖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有其研究的目的(认知)和达到这一目的的科学方法(实证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它们不仅保证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而且它们所体现的求实、尚理、爱美的品格,无疑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的进步。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精神价值是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显示出来的,这就是 RK默顿所谓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不仅与人类社会理

9、想的道德准则相通,而且也为与其一体化的民主秩序提供了健全的发展机会。再谈科学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互动。科学和社会价值观念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科学主要是以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潜移默化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而逐渐变革社会价值观念的。近代科学革命,客观上打破了神为自然界立法的教义,确立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信念,把社会价值观念从神性转移到人性,从虚幻的来世转移到世俗的现世。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价值观念提供了理论根据,农业社会中那种安贫克己、自足自给、与世无争、不求进取的伦理观念不再受到人们的推崇。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

10、的作用或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它与科学的价值观念合拍,则可以引导社会给科学以物质上的或道义上的支持,激励人们献身科学事业,潜心从事研究工作;反之,则抑制或阻碍科学的发展。17 世纪英国的清教主义所促成的正统价值观念无意之中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进展。相反地,中国古代某些传统价值观念,诸如重人事轻自然、重玄思轻实践,重故纸轻创新以及绝巧弃利、艺成而下、读书做官等等,则严重地妨害了当时科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价值观念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对科学的影响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在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大大支持了科学,使科学在社会中赢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是在今天,功利主义(尤其是它的极端形式)则有

11、害于科学的正常发展,因为它反对给不能取得“立竿见影”功利之效的基础研究以支持,驱使科学家抛开具有内在重要性韵科学课题,限制了科学潜在生长的可能方向,威胁到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需指出,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变迁,有时能以一种微妙而不容忽视的形式改变该社会的科学形态,影响到科学的取向和进程。然而这一事实并不一定能证明起作用的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如德国纳粹时期的科学也许完全依赖于纳粹的价值观,但这种价值观则是有害于社会的。最后谈科学中的价值。科学中的价值意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地渗透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也就是说,

12、科学家及其共同体并不是以无个性、无感情的方式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是人的事业,是由朝气蓬勃,有血有肉的人完成的,科学活动及其结果必不可免地显示出某些与价值、与伦理有关的东西。真正的科学并非仅仅处理“是什么”,而且也涉及“应该是什么”。一句话,科学中的价值是隐含在科学本身结构中的价值,这是科学认识真实过程的组成部分。三、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价值科学家是社会的分子,处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无不打上社会价值观念的烙印。科学家也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包含有价值因素在内的共同体的“范式”或“研究纲领”也不可避免地引导着科学家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科

13、学家的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主观偏爱为基本特征的价值判断会无意识地渗入到科学的精神产品即科学知识中去,而社会价值观念则通过理性思维的渠道有意识地溶入其中。因此,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包含有价值成分是顺理成章的事。先从宏观上考察。科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科学知识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它表征了我们人性的品质与才能。尽管科学家力图按照宇宙的尺度,而不是按照人的尺度面对自然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科学知识仍然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地球中心和人类中心的印记。也就是说,科学知识的人类学特征是难以抹掉的,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不是没有一点

14、道理的。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科学知识像哲学、宗教、艺术诸文化形式一样,也把价值作为自己的构成要素,只不过价值因素在科学知识中不那么集中、直接、明显而已。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的、终极的价值,人们是通过各种途径逼近这一理想境界的,科学活动是途径之一,作为科学活动结果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科学知识之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科学就是以求真为目的的事业。科学知识也是至善的,是一种自我包含的善,因为科学知识与迷信和教条势不两立,与愚昧和偏见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说,科学的客观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比迷信、教条、愚昧、偏见更有意义。科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这是因为科

15、学也是一种为求美所激发的活动,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力图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理论。其实,科学知识的真善美本性本来就是科学家借助科学方法(实证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上述宏观考察不难看出,科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自身包含着价值成分,而且也是人类最高价值的体现。从微观上考察,也同样可以洞察到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价值的蛛丝马迹。1.科学基础中的价值因素在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中,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或曰基本公理、基本原理)构成了科学的基础或逻辑前提。价值因素通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引入而渗入科学知识之中。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多属隐喻概念,或者说具有隐喻的性质。所谓隐喻概念,是指那

16、些不仅依据其自身术语,而且要借助于其他概念术语才能得以构造和理解的术语。在科学中,抽象概念多用一个以上的具体概念以隐喻的方式普遍地加以定义。每一个隐喻只定义抽象概念的几个方面,我们用许多隐喻定义来理解抽象概念,每一个隐喻定义只包含该概念的一部分。简而言之,抽象概念是在概念系统中以一个相关的隐喻系统定义的。另一方面,隐喻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理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理论通过对某些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的推敲,试图对某类现象提供一种理解。当科学理论的基本隐喻成为我们日常概念系统中基本隐喻的延伸时,我们就会觉得这种理论是“直观的”或“自然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多数科学概念不仅直接从经验中产生,而且也是由主导文化的隐喻构造的;理解隐喻概念既是人的经验史问题,又是人的文化遗产问题。价值与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显然有关。正如彭加勒早就注意到的,科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既不是先验综合判断,也不是经验事实,它们实际上是约定(convention)。约定是科学家精神自由活动的产物,其选择要出于方便、简单、经济的考虑,尽管也要受实验事实的引导。因此,科学知识在比人们通常想像的还要大的程度上是人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