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夜郎国 4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29521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秘的夜郎国 4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神秘的夜郎国 4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神秘的夜郎国 4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神秘的夜郎国 4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神秘的夜郎国 4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秘的夜郎国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秘的夜郎国 4(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神秘的夜郎国 4(火篇)竹王传说与夜郎民族刘渝安(贵州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 贵州 贵阳 550002)摘摘 要:要:夜郎国是贵州历史上上承牂牁下启黔中的重要政权。商燕南飞、庄蹻西进、唐蒙出使夜郎,是认识夜郎国的重要环节。夜郎稻作文化、酒文化、竹文化、丹砂文化、桃源文化等博大精深,夜郎文化研究刚刚起步。夜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重视。关键词:关键词:夜郎国;牂牁江;黔中郡;仡佬族两千多年前的夜郎国,确实离我们太久太久了。在漫漫历史舞台上,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活跃了六百年的夜郎古国,开荒辟草、战天斗地的雄风早已成如烟往事,而今,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神奇的竹王传说。东晋大史家,我国

2、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常璩,将这个美丽的传说收入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水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 。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这个非血气所生的竹王传说,是史籍记载的一个独特的神话传2说。在这八九十年之后的南朝宋文帝期间,大史家范晔又将竹王传说收入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传之千古,经久不衰。常璩采传说入史,时在东晋年间。此时距夜郎国灭已 350 多年,距夜

3、郎立国那就更遥远了。而竹王传说及祭祀竹王的习俗,据各种文献记载及民俗学者的调查,以今贵州乌江流域为中心,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区、市) ,所在多有。据蔡正国先生考证,贵州石阡河坝场乡印把山大桥下游二公里的深溪中,有段河名“王小浪” ,传为女子洗衣拾得大竹之处,其女子住在碗架岩之中。故老相传:“白龙山,头在印把山,尾在丽家湾,有个乐幺妹,坐在龙中间。 ” “乐幺妹”即洗衣女子的俗称,也有称她为“羊幺妹”的。还有说“有个古商寨,坐在龙中间”的。“乐幺妹”在碗架岩中抚养了“竹王” ,故碗架岩有“夜郎古殿”之称。岩下有村名金竹园,传为女子“破竹于野,成竹林”之处。今印把山大桥乐洄江上

4、游有城门峡,南侧名水岩头,北侧名王冲关,传为“竹王”挥剑击石而水出之处。所破之石即城门峡, “王水”即今乐洄江(今因其上游有余庆县城,又名余庆河) 。城门峡纵深三公里,两边石崖陡峻,俗称之为里垮岩。暴雨时常有巨石掉入河中,“破石存焉” 。乐洄江穿城门峡入河坝场谷地,江面豁然开朗。河坝场谷地,其东大齐岭半山之间整齐地排列着数十座小峰,岭脊上的峰丛数以百计,故有“飞凤朝阳”之景称;西面的皇羊岭亦群峰环立,故有“十八童子拜观音”的景称。谷地中的乐洄江,从南向北蜿蜒流淌四公里,绕印把山穿石门峡,称深溪或小江,又西转北流八公里在水口渡注入乌江。3乌江支流乐洄江年平均流量每秒 24 立方米,河坝场谷地纵横

5、四公里,环谷皆山,是一座天然城池。此即早期夜郎国都及秦夜郎县治所在地。夜郎城中心今河坝场谷地之中,有台至今仍名“皇家垴” 。皇家垴在河坝场谷地的南端,坐南朝北,比谷地高出百米,宽广四五华里。其东侧下临乐洄江,上连城门峡至水岩头;临江还有一个百多米的岩廊,也是先民们祭祀“燕图腾”的地方,故名燕子岩。相传岩下古产“丹砂” 。皇家垴之上乱石堆积,只有一些废村遗址。皇家垴南部有个名叫“人潮湾”的地方,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当地长着一根石笋,比“城门” (凤凰山,乐洄江入境处)还高,比“萨苏梁子” (石阡与余庆的分界岭)还高。人们称它为“金笋子” ,经常对着它叩拜,所以这里非常发达。有一天, “金笋子”突然

6、倒了下来,把一湾的人都压死了,只剩下一个小姑娘。因为这个小姑娘舀饭喂狗时,狗抢走了她手中的饭瓢,她追了去,才幸免于难。在今河坝场的山间,以毛石砌成的平台很多很多,相传这是“人潮地灭”以前人们居住的屋基水井。石阡县万寿宫中,至今保存有一块石碑,在皇家垴南面废村荒草丛中发现的石碑。碑长 70 公分,高 38 公分,正面刻四组图案,无文字。相传其碑原竖于其处的龙塘井边,民间称之为“神碑”或“龙碑” 。碑的右上角为“牂羊” 、 “玄鸟”图。其余图案分别显示为“百越”民族的“鱼图腾” ,牂牁氏族所祀的“八方圆轮” ,伏羲八卦的核心“太极图” 。其太极却与一般不同。一般的太极为圆圈里划4一条弧线,形成两条

7、鱼而代表阴阳两极就成了,而碑上的太极似鱼而长,似蛇有腮。相传人类始祖伏羲氏有“蛇神”之称,其图倾向于蛇。类似皇家垴井边的石碑,古夜郎城其它地方也有。1975 年河坝场乐洄江东岸的普子村“移房造田”时,将原先居住在江岸普子大坝上的百十户人家,移到靠山边居住,以其地基建造农田。造田时发现地下的遗物甚多,诸如民用陶器、石器、汉砖、石基、石天井等。也有如同上述“神碑”的石刻,惜皆散失(参见石阡文化馆1982 年版石阡文物 ) 。在万寿山下的乐乔谷地中,偶然出土的石棺葬也很多。有多达四五十棺的。一般石棺内还有一层朱红色的木棺,棺内殉葬品最多的是有碗口大小的铁饼,有的还有刀、剑、袖珍七星剑、装饰品、祭祀用

8、品等,惜皆散失。1974 年寨杨村因修水碾烧石灰,在山边取石发掘出一具棺木,周围用土碗装石灰相合使棺垫空,棺内有水泡着一具栩栩如生的女尸。村民们以为是活人,当即向本庄区医院报告抢救。当院长来的时候,尸体已经变黑,验无结果而掩埋。在乐乔村前,有一巨石堆积百米见方的景观,当地王氏族谱命名为“琼书堆案” 。有关人士估计,在巨石之下的土地深处,可能埋藏着比一般家族的石棺群更为可贵的文物。2008 年,河坝场乡村山中,又发现 1048 座古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牂牁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设置,下辖十七个县,户口有二万;到晋的时候,下辖八个县,户口只有五千。晋愍帝时(公元 313

9、316 年) ,牂牁5郡分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牂牁郡辖万寿、且兰、广谈、毋敛四县。 “万寿县,郡治。有万寿山。汉本有盐井,汉末时夷民共诅盟不开,今三郡皆无盐。 ”平夷郡辖平夷、鄨县两县,户口一千。 “夜郎郡,故夜郎国也” 。辖夜郎、谈指二县,户口一千。 “夜郎县,郡治。有遯水通广郁林。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 ”上述记载中的万寿县、夜郎县与今石阡县相关联。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石阡府, “汉为夜郎国、牂牁郡地,晋分牂牁置夜郎郡,宋、南齐因之。 ”讲明白了,晋夜郎郡在石阡境内。晋夜郎郡是不是在今石阡本庄、河坝场呢?不是。晋时的牂牁郡由且兰县搬到万寿县。万寿县有万寿山,万寿山在今本庄河坝场。

10、今本庄、河坝场是晋牂牁郡驻地。晋夜郎郡不在本庄、河坝场,石阡境内其地“有遯水通广郁林”,剩下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龙底江所在的石阡府和县治了。石阡府治,就是晋夜郎郡治。虽然晋夜郎郡只是个千户小郡,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夜郎郡,故夜郎国也。 ”即汉夜郎国都,也就是后期的夜郎国都所在地。那里有祭祀竹王和他三个儿子的神庙。当地人传说神庙十分灵验。万寿山在今石阡县。 黔记山水志石阡府山川说:“万寿山,在(石阡)乐乔,亦名文笔,势极高耸。 ” 贵阳志引贵阳府志也说:“万寿山,在石阡府治西(百)二十里乐乔,晋万寿县当在其左右,或即今石阡府也。 ”贵阳府志掉了个“百”字,将石阡府治与乐乔距离缩短了百里

11、,作出了“晋万寿县,当在(万寿山)其左右,或即今石阡府6也”的推断。晋万寿县“当在万寿山其左右”是对的。 “或即今石阡府也” ,应留给晋分牂牁所置夜郎郡。夜郎郡“即今石阡府也”是合理的。其地有龙底江北流乌江,龙底江年平均流量每秒 30 立方米。地形亦与河坝场谷地相似。其他陆路向东可达锦江过江屯,南可至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是贵州东部水陆联运交通枢纽。 “夜郎郡,故夜郎国也” ,西汉时通夜郎道所置夜郎国都。“汉本有盐井”1980 年代地名普查,石阡县境内以“盐井”命名的沟、田等地名有九处。如八担沟盐井,相传古时产量极丰盛,八担沟因而得名。其中流出的污水,牛喜饮其泉。直到 1970 年代,人们才

12、用石头填平为农田。“汉末时夷民共诅盟不开” 。相传蜀汉时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对南中(今云南、贵州两省及四川大渡河以南,因在巴蜀之南,故名) ,实行民族团结融合政策,收效甚好,在各族人民中受到赞颂,以其威望,与南中地区的酋长们共商大计,并诅咒发誓地建立盟约。以蜀地产的优质岩盐供应南中,交换南中地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及农副产品。发挥了各地物产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南中各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石阡府,晋为夜郎郡。 “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 ”这是华阳国志记载的天下第一座“竹王三郎祠” 。东晋大史家常璩的如椽巨笔所记竹王的传说,前半部离奇神秘,后半部载史明确。竹王的传说,虽然蒙上

13、了一层神秘面纱,但从中揭示了夜郎地区经过“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会,说明夜郎国竹子丛生的自然环境,告诉人们古夜郎人民以竹为图腾崇7拜的习俗。夜郎国是部落联盟的国家,夜郎国的首邑早期在乌江支流乐洄江,即今石阡县河坝场谷地;晚期在乌江支流龙底江,即今石阡府、县治地。由于战争频仍,中期夜郎国首邑数次迁徒,史家认为夜郎国都、陪都不只一处。明、清时贵阳被认为是竹王城之一。贵阳城南著名的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的名胜甲秀楼,有旧联云:“丞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 ”丞相祠堂在南明河旁, “一川”当是南明河, “竹王城”明明白白是指贵阳城。清朝刘藻柳梢青甲秀楼远眺说:“岸草汀沙

14、,竹王城外日西斜,潭净涵秋峰多障,目眼低无涯。怜他将相勋华,都付与苍波落霞。随意生机,消闲福分,怎及渔家。 ”刘藻为山东菏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署贵州巡抚,二十九年(1764 年)任云贵总督,也称贵阳为竹王城。贵阳两广会馆在城区南面,南明河流经其下,青山横郭,白水当门,颇饶胜概。清朝韦伯谦学使题两广会馆议事厅联谓:“黔粤共毗邻,聚国族于斯,更何须望家山,酌尽乡人,也抵清樽枌社酒;风尘同薄宦,别故园久矣,幸此间相逢萍水,欢联异地,共开佳会竹王城。 ”学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清朝要很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此职,他也把贵阳称为竹王城。两千多年前的竹王城,有“市” (即贸易集市交往) ,无

15、“城堡”。是竹王居住的,人口较集中的夜郎国首邑。据各种文献的记载及8民俗学者的调查,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市)羊老亦有竹王城,城中有竹王庙、附近的黄丝镇上有三郎祠(平越直隶州志 ) 。其地有可能是夜郎国陪都之一。竹王传说及祭祀竹王的习俗,贵州周边各省(区、市)也所在多有。四川, “邛州(今邛崃)有竹三郎庙” (元丰九域志 ) ;“大邑县有竹王庙” (太平寰宇记 ) ;“荣州(今荣县)有竹王庙”(太平御览 ) 。湖北施州卫(今恩施)有竹王庙(搜神记 ) 。广西阳朔有竹三郎祠(太平寰宇记 ) ,苍梧县冠乡有竹王祠(苍梧县志 ) 。湖南新宁等地,每年小暑节前,举行七天七夜盛大的“竹王祭”。这些祭祀活动的

16、盛况,从武冈州志保留下来的一首古诗可见一斑:“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小暑节前此活动与端午节赛龙舟时间相近, “溪上人家赛竹王” ,纪念对象有别端午。唐代女诗人薛涛记荣州风俗的题竹郎庙则咏道:“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以上所引,足见二千多年来,竹王传说在贵州及其邻省影响之大。在贵州民间,竹王传说几乎遍及各个世居民族。其中以仡佬族为最。濮人曾经是春秋战国至西汉年间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居住着濮、夷、蛮、越几大族群。其中的濮人又9称为“百濮”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巴楚地区及其西南一带。公元前11 世纪,濮人与庸、蜀、羌等人一起参加过周武王灭商的战争,史称“牧野之战” 。此事尚书周书牧誓中有明确记载。但到战国时,濮人大部分被楚国征服,逐渐同楚人融合,共同成为楚文化的缔造者。进入秦汉以后,濮人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贵州高原。夜郎国亡后,濮人逐渐被分化、融合、迁徙、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