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29436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凤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风眠、吴冠中、赵红义比较研究作者:鲁速作者:鲁速林风眠(1900 年 11 月 22 日1991 年 8 月 12 日),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西阳堡人,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 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 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 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 70 年代定居香港,1979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

2、展,取得极大成功。1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 20 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从百度百科林风眠词条中,选出笔者认为有代表性的画作,以飨读者。据新快网():2014-11-16 01:42 文章林风眠用线上有缺陷的观点“站在今天,该如何评价林风眠的

3、艺术呢?徐建融直言,林风眠对于传统的修养并不深厚。他表示,传统文化如何?看不出,不好说。传统绘画如何?大概仅止于年轻时的芥子园画谱,相比于高剑父的“二居”,不过在伯仲之间。但他通过对西方绘画的现代派,尤其是马蒂斯等的借鉴,后来又通过对中国民间绘画传统,尤其是瓷画的汲取,结合了他淡泊超然的禀性,所形成的宁静的画境、晶莹的笔墨,有一种孤清的高标,深合了传统中淡逸的一格,而又于传统中开创了全新的境界。如果说,徐悲鸿以融合西方的写实派而形成的画格近于宋人,那么,林风眠以融合西方的现代派主要是马蒂斯而形成的画格近于明清的董其昌。3”“冯远则客观指出,林风眠的艺术当然还有值得商榷的之处,我们不必回避他在用

4、线方面存在的缺陷。如果林风眠对素有抽象艺术之称的书法艺术,具有同样深刻的研究和鉴赏力的话,那么同样流畅奔放的线到了他的笔下,一定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如静物图中的线则更不讲究了。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形构图,除了具有居室布置的装饰意义外,并不具有革新的优势。”“同时,冯远还认为,我们也不必回避晚年林风眠在香港创作的个别作品中有荒率、琐碎、过于随意的现象,这对于一位老人来说似乎太过苛刻了些,但是艺术最终将回归单纯,这是一种炉火纯青境界的显示。这些微疵虽然无碍于林风眠不朽的价值,但是把作品放在写现代欧州艺术大师笔下那深思熟虑、底蕴沉厚的作品和现代新日本画“三座大山”的作品参照框架中进行比较时

5、,林风眠的作品则显得在造型语言、表现技法和独立风格等方面的跨度、力度、厚度都不够强悍,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这也是历史(处于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转折时期)造成的悲剧。2”笔者认为关于线条观点还是中肯的。吴冠中先生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他的艺术历程。91 年前,他生于一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变迁时代,这是他艺术道路展开的基本语境;74 年前,他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在工科和艺术的分道口上投奔了艺术,并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奠定了“融贯中西”的艺术总路线;63 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投身西方现代艺术的研修;60 年前,他学成归国,决定以艺术创作报效祖国;31 年前,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

6、提出“形式美感”的理论思想,质疑“内容决定形式”在方法论层面的唯一性,在当时画坛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开阔“新时期”美术思路的作用;27 年前,他提出了“风筝不断线” ,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失去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18 年前,针对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精神追求的弊端,他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此后,他继续以无畏胆略和率真性情自觉担当起超越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使命。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笔者从百度百科摘出吴冠中有代表性的画作,以便分析比较

7、。 吴冠中是 20 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 、 “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以陈丹青的观点:吴冠中只是一个文艺青年。(陈丹青:吴冠中只是一个文艺青年 2015-06-16 10:51:16 来源: 网易艺

8、术(北京)据艺术国际:“吴冠中是 20 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 、 “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吴冠中纪念网站郭建超文章将其定位为文化交叉点(见文化交叉点:论吴冠中的艺术 )笔者以为:作品审美大

9、众化是其优势、审美简单化是其缺陷。在作品耐品味程度上,吴冠中要比林风眠逊色。在现代感上,吴冠中要优于林风眠。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吴冠中对线条的运用与齐白石黄宾虹的理解不同,他更趋向于西方的线条。中国画的现代化过程并为因为吴冠中的离去而受到影响,相反,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有志于学,但又未出过国门的中国画家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西方艺术传统与现状。故而,出现了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与国际接轨,并走到前沿的画家。在“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是什么样的前景”这个大众和艺术界尚在迷惘徘徊路口,赵红义,这样一个并非学艺术的非科班艺术家出现了。他由对书法的热爱,转而到中国画的热爱,再到对艺术这一现象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

10、类电影艺术理论体系类电影,第八艺术二十一世纪的新艺术 ,在实践上做出了中国梦四部曲系列贴近当代普通人生活的类电影作品,在西方艺术话语权的主导下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超越的时代,创造了奇迹。 正是互联网思维的启发,和现代科学革命发展引发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促使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家,从关注人自身出发,结合西方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结合电影这一固化手段,将时间空间中已经流失的我们找了回来,将之投放于虚拟世界,与未来的我们互动,我们人类的前世今生和未来都因此而改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我们问了无数遍的哲学问题,他似乎以艺术的形式解

11、答了。赵红义的艺术可贵处在于它不是在提出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他那具有很强现代感,同时又充满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中国画,结束了由林风眠到吴冠中而来给中国美术界的“中国画西化的探索” (理论上他们是想达到中西融合,但实际的结果是“中国画的西化” ) 。人们突然发现,赵红义的中国画画现代的人物,画我们生活的城市、农村,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得电视电脑,我们穿的现代服装,尤其是画中人物的思想和我们自己“同呼吸,共命运” ,甚至就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儿女,我们自己。赵红义的画是在国家国力壮大,民族崛起的大背景下,代表了中国人斗志昂扬,热情豪放的大国气象。用色与林风眠吴冠中比,从中国画传统的角度讲,赵红义从

12、吴昌硕齐白石而来,但有较大突破,带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寂静而灿烂,带着东方大国泥土的芬芳,而非西方色彩的无节制的炫目堆积。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画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在线条上,赵红义的线条更接近于齐白石,舒缓自然,具有中国书法写的意味。如果说林风眠的画是油画的中国画,吴冠中就是中国画的油画,他们都可以归结为“西化的现代中国画” 。赵红义的画才是地道的现代中国画。代表了中国画从纯形式美的追求到关注并介入并记录当代人的生活。区别于徐悲鸿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写实主义的画风来表现时代,赵红义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写意的技巧来反映时代。他的画与传统的中国画的区别是介入并记录当代人的生活,而非“古人衣冠隐逸出世” ,作品的是在为当代普通人作传,具有对普通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唤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