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28947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 1 概述概述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 4km 的高地, 河源海拔 5388m。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 合后称澜沧江。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 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 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 31km 河段 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 称湄公河。 澜沧江全长 2161km(中缅边境河段 31km),平 均比降 212,流域面积 1674 万 km2。昌都以上为上游,昌都至 四家村为中游,四家村以下为下游。青海 省境内河段长 454km

2、,区间流域面积 387 万 km2,落差 1548m,平均比降 34;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段长 480km, 区间面积 385 万 km2,落差 1255m,平 均比降 261;云南省境内河段长 1227km,区间流域面积 902 万 km2,落 差 1780m,平均比降 145,国界处多 年平均径流量为 760 亿 m3。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 组成,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 麦曲、金河、沘江、黑惠江、罗闸河、小 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 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 5664m。南流人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人青海 省

3、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 8km 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人澜沧江。河长 约 500km,流域面积 16774km2,天然落差 1898m,平均比降 38,多年平均流量 186m3s。 黑惠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 334km,落差 1402m,平均比降 42,流域面积 1197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 155m3s。 2 流域自然特征流域自然特征 2.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澜沧扛流域,南北纵跨北纬 2134 。,东西横跨东经 94102,地势北高南低, 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 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

4、桥河段 平均宽度仅为 36km,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地形复杂。上源北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相邻;西部与怒江的 分水岭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间,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海拔 6740m;东部与金沙江和红河的分水岭为 宁静山、云岭及无量山。上游属青藏高原,海拔为 40004500m,山地可达 55005000m,区域内除 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中游属高山峡谷区,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山高谷深, 两岸高山对峙,山峰高出水面 3000 多 m,河谷深窄,河床坡度大。下游分水岭显著降低,一般在 2500m 以下,地势趋平缓,河谷相对开阔平缓。 22 气候、水文气候、水文 澜沧江流域由北向南纵跨纬度

5、13,地势高亢,山峦重叠,起伏变化大,导致流 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 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33,最热月平均气温 612,年降水量 400mm800mm。澜沧江西藏地区,属高原温带气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井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 3000m 以下 河谷,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 10C 以上,最热月气温 18以上;海拔 3000m3500m 地带,最热月 平均气温 1518;海拔 3500m4000m,最热月平均气温 1215。年降水量 400mm800mm,山区潮湿

6、河谷干燥。 澜沧江中游滇西北区,属亚热带,高山峡谷,海拔多在 3000m 以上,高山超过 5000m,峰谷相对 高差超过 1000m。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年平均气温 1215C,最热月平均气温2428,最冷月平均气温 510。年降水量 1000mm2500mm,西多东少,山区多河谷少。 澜沧江下游滇西南地区丘陵和盆地交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属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平均气温 1 522,最热月平均气温 2028C,最冷月平均气温 520,年降水量 1000mm3000mm,由 北向南递增,河谷降水小于山区。 全流域属西南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一般 510 月为湿季,11 月至次年

7、 4 月为干季,约 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湿季,而又以 68 月为最集中,3 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以上。 暴雨多发在 7、8 两月。上游暴雨较少,中游暴雨强度较大,为流域的主要暴雨区。 流域径流以降水为主,地下水和融雪补给为辅。上游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 融水较多,上游河段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 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 补给。中下游河段两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巅有终年积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小,中游区 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补给减少,河川径流补给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处于亚热带和 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川径

8、流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占年径流量的 60以上,其次是 地下水补给。13 地质地质 澜沧江流域地质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是古特提斯洋域分布的主体地带。这一地 区在漫长的陆核形成、板块运动、板内活动和陆内汇聚的地质演变阶段中,经过大洋俯冲、扩张、关 闭,板块漂移、碰撞、缝合,陆地挤压、隆起、沉陷等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由中国南方东印 支板块和青藏西印支板块这两大板块区中的东印支板块、昌都兰坪思茅板块焊接而成。各 板块之间有结合带和平移带相连。 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化导致流域区内超常岩石圈和岩石圈断裂,形成流域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断裂 带有: (1)北澜沧江断裂带,西起青海省杂多北西,向南延经囊谦、

9、妥坝、芒康西而止于云南省德钦以西附 近。除昌都北至察雅之间偏离澜沧江以东约 1015 公里外,其余均沿澜沧江河谷展布。此断裂切割很 深,深部构造背景清楚,属深断裂。 (2)类乌齐一登巴断裂,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西起类乌齐北西,向南延至登巴附近。属区域性断裂。 (3)查隆塘一剑达(温泉)断裂,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北澜沧江断裂带东面,属区域性断裂。 (4)昌宁勐省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昌宁北,南止勐省,属区域性断裂。 (5)南澜沧江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兰坪以西的澜沧江河谷,南经永平西、云县北,过景洪向南 西延入缅甸境内,为深断裂。 (6)无量山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兰坪,南经景东西、镇沅西到思茅

10、西南止,为区域性断裂。 (7)李仙江断裂,在云南省境内。北起镇沅,南止康平,为区域性断裂。 (8)北东向断裂,由南往北包括澜沧新平断裂、南汀河大姚断裂、雅江盐井断裂、道孚 芒康断裂和色达八宿断裂,均为区域性断裂。 (9)澜沧江清迈断裂带,北段是云南省昌宁孟连裂谷带,南段分布于云南省景洪一泰国清莱 泰国清迈西侧一带。以超岩石圈及岩石圈断裂为主。 受板块构造体制的演化控制,流域区内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构造带,每种 类型的岩浆构造带又有其特定的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一板块活动部位上,多期形成的岩浆带叠加, 即为现今保存的构造岩浆带。流域区自西向东分布有如下 8 个主要的岩浆构造带

11、。 1.杂多、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碱性岩带 在中国境内。带内正长岩、正长斑岩、碱性辉长岩、碱性超基性岩、暗橄云煌岩等呈群分布,并发 育与斑岩有关的铜钼矿化和金、银、铅、锌矿化,常伴有喜马拉雅期粗面岩、碱性玄武岩溢出,可能 属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 2.澜沧江孟连蛇绿岩带 在昌宁耿马孟连一带有初始裂谷型碱性玄武岩及由超镁铁岩、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复理 石、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分布。 3.景洪清迈构造岩浆带 临沧岩基南部流沙河有晋宁期花岗岩体,RbSr 等时线年龄值 71540Ma;清迈达府前寒武纪变 质岩中,有属正变的花岗片麻岩、叶片状花岗闪长岩及由镁铁质岩变质形成的角闪岩分布,其上并为 寒武纪轻

12、变质地层不整合接触。岩带北延为唐古拉山花岗岩带,南延为马来西亚东部会锡花岗岩带。 4.绿春桑怒构造岩浆带 现今位于哀牢山黑水河板块结合带西南侧,是一个多期强烈活动的构造岩浆带,早期古岛弧始于 元古代,在马江河谷见有该期洋脊玄武岩及裂谷型玄武岩。华力西至印支期岛弧,继承早期岛弧发展, 晚二叠至早三叠世为初始洋内弧发展期,在马江断裂中有由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玄武岩及细碧 岩组成的蛇绿岩带;印支期为岛弧碰撞型岩浆带强烈活动时期,从北西向南东,在绿春等地有富钾铝 过饱和系列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性二长花岗岩及浅色花岗岩分布,RbSr 等时线年 龄在 230211Ma,同碰撞期尚有流纹岩

13、、英安岩及基性熔岩(马江)等火山岩与花岗岩共生;燕山期有 滞后型陆相酸性火山岩喷出及小型酸性岩墙呈线状展布;喜山期有板内张裂期石英正长岩、霓辉(辉石)正 长岩等碱性班岩杂岩体分布,RbSr 等时线年龄为 37-21Ma。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特提斯海洋曾经历过不同的打开与闭合过程,控制了该区域古生代以来的地层 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特提期海洋打开时,促使洋壳两侧的陆地分离,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 (距今 4 亿年前)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反映了这里曾经是广阔的特提斯古海洋的组成部 分;由超基性岩(如蛇绿岩、橄榄岩) 、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细碧岩等)与深海 相沉积(如放射

14、性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反映出这里曾经是类似于现今大洋中脊附近洋壳的环境; 特提斯海洋的闭合,最终驱动着印度板块冲向欧亚板块,区域从大洋深海环境演变成大洋岛弧、多岛 洋盆环境,再演变成大陆环境、高原环境;持续的碰撞活动,使这一地区大规模地抬升并产生强烈的 构造变形,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的岩浆类岩石(包括火山岩类、浅成岩类、深成岩类)记录了这里各 时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和特点,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演化模式;区内的变质岩、混杂岩、构造岩与地层、 岩石中的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构造变形及不同地块间的深大断裂系统,反映出这里曾遭受洋壳 的消亡、地层的压缩、地块的拼合、地壳的降升等地质历史过程,两个大陆的强烈挤压,将这里的岩 石挤碎、揉皱、变质,并引发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