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27957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唐长安城街探究论文 【摘要】唐长安城的街鼓,具有报警和晨昏报时的双重功能。街鼓之声不仅是京城城门、皇城、宫城城门及宫门开启和关闭的标志性信号,也是百官上朝、办公的时钟,同时还是维护禁夜制度的法律依据,对长安坊市的有效管理起着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安街鼓不仅调节着京城生活的正常节奏,而且也规范了长安居民的城内生活和城外活动,对于维系大唐帝国的时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鼓是中古社会常见而又不能缺少的工具。凡敬天祭祖、庙堂设乐、军事用兵、市场管理、救护日食、昼夜计时以及鸣屈喊冤等,都离不开鼓声。以唐代为例,太极宫、大明宫朝堂前有反馈民情和疏通冤滞的登闻鼓,兵部有鼓舞士气的军鼓,太

2、常鼓吹署有配合庙堂乐曲的乐鼓,太史局有漏刻计时的漏鼓。除此之外,长安城还有晨昏报时和严防夜禁的街鼓。对于鼓的研究,林立平试论鼓在唐代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是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该文探讨了唐代城市管理中鼓的作用,文中提到了“街鼓”的问题,并对禁夜制度作了分析【1】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长安城的街鼓为考察对象,拟从四方面展开讨论:其一,对街鼓的设置及“六街鼓”试作说明。其二,对文献记载中晓鼓的报晓时间略作梳理;第三,以官员上朝为中心,对百官上朝和办公的具体时间试作讨论。第四,街鼓与唐代的禁夜制度紧密关联,在参照林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另作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唐代长安的街鼓,是在马周的奏请下设置的

3、。史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2】 大唐新语卷 10釐革也记载说:“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马周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鼕鼕”,公私便焉。”据此,原来晨昏时候,掌管京城巡逻的金吾卫官员大声呼喊以“戒行者”,谓之传呼。马周奏请设立街鼓后,晨暮时刻则击鼓以“警众”,大大提高了报时效果,无论中央官署还是民间百姓,都方便了很多,先前的口头传呼因而罢废。街鼓设立的时间, 旧唐书马周传记在贞观十一年, 唐会要卷 71十二卫载:“贞观十年十二月,马周奏,请街置鼓。罢传呼。 ”【3】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记载说:“旧皆传呼,贞观

4、十年,马周奏置街鼓以代。传呼自此而罢。 ”【4】由此看来,贞观十年设立街鼓的可能性较大【1】 。当然,偌大的长安城,如果仅设一鼓,即使鼓声再大,也不可能传遍全城,从而起到“警众”的作用。前引材料中,马周奏请“诸街”置鼓,可见街鼓的设立并非一处。贞元七年进士出身的王殿贞在六街鼓赋写道:“是知街之设也,所以通达幽深。鼓之悬也,所以发扬声音。 ”【5】又懿宗朝李庾两都赋云:“至乃辨晓警昏,主在金吾。鼓列六条,外传通衢。 ”【5】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街鼓条载:“唐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马周请置六街鼓,号之曰鼕鼕鼓。 ”由此看来,在长安城比较重要的六条街道中,唐代都有街鼓的设置,唐诗中对

5、此也有多处描写。张籍洛阳行云:“六街朝暮鼓鼕鼕,禁兵持戟守空宫”【6】 ,姚合同诸公会太府韩卿宅称:“六街鼓绝尘埃息,四座筵开语笑同”【6】 ,薛逢六街尘谓:“六街尘起鼓鼕鼕,马足车轮在处通”【6】 ,又南部新书载,长安中秋望夜,有人听见鬼吟诗曰:“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4】 ,俱是长安城“六街鼓”的描写。那么, “六街鼓”说的是哪六条街置鼓呢?前文提到,街鼓的设立代替了金吾的口头传呼,金吾又以京城昼夜“巡警”为任务,故而“六街”必然在其管辖区域之内。与此相关的,还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 “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左右街使, “掌分察六街徼巡”【7】 。景云元年,中宗崩于神龙殿,

6、韦后秘不发丧, “自总庶政”,征调诸府兵五万人屯守京城,并令中书舍人韦元“徼巡六街”【8】 。由此可见,六街实是唐王朝京城政治活动的重心区域。六街的大致范围,李健超先生说, “历史文献上常提到的六街当是指通东西三城门及南面三城门的六条大街而言”【9】 。具体来说,贯穿于城门之间的三条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延兴门至延平门、春明门至金光门、通化门至开远门)是主干大街,时称“六街”【10】 。如此,所谓“六街鼓”也就是在这六条街上置鼓了。受材料所限,现在可考的“六街鼓”有承天门鼓、朱雀街鼓和春明门鼓。承天门是唐初元正、冬至万国朝会的地方,兴建于隋开皇二年,初名广阳门,仁寿元年改为昭阳门。唐武德

7、元年改名顺天门,至中宗神龙元年又改为承天门【11】 。门外有朝堂,东有肺石,西有登闻鼓。除此以外还设有街鼓。在六条街鼓中,承天门街鼓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是唐代禁夜制度的标志性信号,也是京城城门、皇城、宫城城门及宫殿门开闭的总指挥。继承天门后,自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南出郭外之明德门,谓朱雀大街。其街贯通南北,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朱雀大街亦设有街鼓。广德元年冬十月,吐蕃攻入京师,代宗仓惶出逃。羽林军使长孙全绪派遣禁军旧将王甫潜入长安,阴结少年豪侠和京城恶少, “齐击街鼓于朱雀街”,吐蕃闻鼓震慑,狼狈奔溃【2】 。看得出,朱雀街鼓有报警聚众的作用,故而惊吓了吐蕃兵众,使得他们仓惶奔逃。春

8、明门街鼓见于旧唐书杨国忠传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唐京师岌岌可危。十二日凌晨,玄宗率领龙武将军陈玄礼、左相韦见素、京兆尹魏方进,宰相杨国忠以及杨贵妃等,拥上出延秋门仓惶出逃。同时,玄宗“虑贼奄至”,担心“诸王妃主从”逃离不及,命令“内侍曹大仙击鼓于春明门外”【2】 。春明门为外郭城东面三门之中门,距南内兴庆宫和道政、常乐二坊以及东市最近。其中东市,按照唐代的市场管理, “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3】 。据此,春明门街鼓的设立,很可能考虑了东市市场管理的需要。至于“六街鼓”中的其他三鼓,因材料所缺,不可考知。不过,依据六街的规范,其余三鼓似

9、可推测其大概。由于宫城之承天门处于通化门至开远门东西大街的正中,因而承天门之鼓可以视为这条东西大街的街鼓。同样,春明门之鼓是自春明门至金光门这条东西大街的街鼓。据此推知,自延兴门至延平门的东西大街亦有街鼓的设置。南北向的三条大街中,朱雀大街已知设鼓,另外两条大街,即东面自启夏门至安兴门和西面自安化门至芳林门理应有街鼓的设置。但具体置于何地,不明。值得注意的是,长安城街鼓的设置,并不是仅限于政治上较为关注的六街之地。 旧唐书韩游瓌传记载:贞元三年,市人董昌与僧人李广弘勾结,并以酒食结交殿前射生将韩钦绪、南珍霞等人, “同谋为逆”,相约在举事之日夜晚,命令韩钦绪“击鼓于凌霄门”,又令南珍霞“盗击街

10、鼓,集城中人”【2】 。按凌霄门,一作“凌云门”,又作“青云门”,为大明宫北方三门之一,位于玄武门西 355 米处,距宫城西北角 195 米【9】 。唐在此地置鼓,虽然是出于大明宫警卫安全的考虑,但在政治功用上,它与京城“六街鼓”的报警聚众作用是相同的。二街鼓,又名鼕鼕鼓【7】 ,有晓鼓与暮鼓之分。晓鼓声响标志着长安城一日的开始,而暮鼓声动则意味着白昼的结束和夜晚的来临。因此,街鼓的响动是长安城特有的一种时间信号,反映着唐代京城生活的正常节奏。比如表现之一,就是京城、宫城、皇城以及宫殿诸门每日的开启与关闭,皆以街鼓之声为依据。 唐六典卷 8城门郎载:承天门击晓鼓,听击钟后一刻,鼓声绝,皇城门开

11、;第一鼕鼕声绝,宫城门及左右延明、乾化门开;第二鼕鼕声绝,宫殿门开。夜第一鼕鼕声绝,宫殿门闭;第二鼕鼕声绝,宫城门闭及左右延明门、皇城门闭。其京城门开闭与皇城门同【12】 。这就是说,唐代京城、皇城、宫城以及宫门每日的开阖,皆听承天门鼓声的指挥,由此不难看出,承天门街鼓对维系唐代京师长安的时空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宫城、皇城城门开阖的时间, “五更一点出开门”, “日入前五刻出闭门”,京城城门开启较早, “四更一点出开门”,与此相应,城门关闭相对也早, “每去日入前十四刻出闭门”【12】 。不惟如此,承天门击鼓, “皆听漏刻契至乃擎;待漏刻所牌到,鼓声乃绝”,完全听命于太史局掌握的漏刻“契”

12、和“所牌”。大致说来,接到太史局的“鼓契”后,承天门开始击鼓,而收到“所牌”后立刻停止。因此,从皇城、宫城以及京城诸门的开闭时间来看,承天门街鼓的背后,体现的是唐太史局“掌知漏刻”的计时制度。唐太史局中,置有挈壶正、司辰、漏刻典事、漏刻博士、漏刻生、典钟、典鼓等漏刻官员,负责视漏定刻的昼夜计时工作。漏刻之法, “孔壶为漏,浮箭为刻”。箭有四十八,昼夜共百刻。大致随着四季节气的更替和变化,昼夜长短也相应发生改变。冬至之日,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分秋分二时,昼夜各五十刻。秋分以后,白昼减少,黑夜增加, “凡九日加一刻”;春分以后,黑夜减少而白昼增加, “九日减一刻

13、”;按照今天昼夜 24 小时来换算,每刻时间应为 14 分 24 秒。另就具体计时而言,尤以夜晚最为重要。 “候夜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也”【2】 。由于晨昏朦影的关系,在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天就亮了,而日入后的一段时间天还没有黑,于是古代天象家对昏旦时刻做了明确规定。日出前二刻半为明,日入后二刻半为昏【13】 。由此,昼夜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旦到昏为昼,从昏到旦为夜。按照十二时制来推算,自黄昏到平旦为夜,共 10 时,被分为五个时段,即五更或五夜,每隔 2 时即是交更时分,太史局中的典鼓敲击漏鼓一次,作为夜晚“唱时”的鸣报。每更又分为五点,每

14、点 24分钟,则有专职的典钟敲击漏钟,作为夜晚更点的鸣报。据此,宫城、皇城城门及宫门“五更一点”的开启时间,按照现在的时间换算,应为凌晨 3 点 24 分。关闭时间“日入前五刻”,相当于现在的下午 5 点 48 分;京城城门的开启时间, “四更一点”,应为凌晨 1 点 40 分,关闭时间“日入前十四刻”,相当于下午 3 点 38 分 24 秒。但是,太子所居东宫殿门的开闭时间与宫城、皇城有所不同。 “凡宫殿门,夜漏尽,击漏鼓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闭”【12】 。我们知道, “夜漏尽”意味着昼漏开始上水,正处于平旦寅时,东宫殿门即在此时打开;同样,昼漏尽,夜漏开始上水,时间处于黄昏戌时, “上

15、水一刻”即戌时一刻,相当于晚 7 点 14 分 24 秒,东宫殿门此时关闭。此外,东宫“漏刻昼夜惟唱时”,而不击鼓。但若开、闭宫门以及“每夜一更尽,依法击钟鼓”【12】 ,表明东宫诸门的开闭,同样是与太史局主持的漏刻计时工作遥相呼应的。前面的讨论表明,晓鼓的声响是与宫城、皇城城门及宫门开启的时间一致的。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晓鼓时刻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随着季节、天气状况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略有改变。 新唐书百官志左右街使条:“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7】又宫卫令谓:“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更有甚者,至德年间, “有吐蕃自金吾仗亡命”,皇

16、帝遂令建福门、望仙门“昏而闭”, “五更五点而启”【14】 。比起宫城、皇城诸门正常情况下“五更一点”的开启时间来说,足足晚了 1 小时 36 分。贞元二年闰二月八日,德宗诏敕, “四月一日以后。五更二点放鼓契。九月一日以后。五更三点放鼓契。 ”【3】这里“四月一日”和“九月一日”是两个时间坐标,它们将全年的时间划分为冬令和夏令两部分。冬令期间,由于白昼短而黑夜较长,因而晓鼓的时间规定为五更三点。行夏令时,黑夜变短而白昼渐长,晓鼓定在五更二点响动。由此看来,唐代已经实行了夏令时和冬令时两种时制,这一点值得注意。另外,由于受到报时手段的限制,加之长安城的广阔宽大,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六街鼓”即使准时发出鼕鼕声响,但传至外郭城的坊巷衢里,时间实际上已经延后或推迟。宝应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左金吾将军臧希晏奏:“诸街铺鼓,比来依漏刻发声,从朝堂发远处,每至夜纔到。伏望今日已后,减常式一刻发声,庶绝违犯。 ”代宗准其所奏【3】 。此后,六街铺鼓要求提前一刻发声报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补偿鼓声传至远郊地区的滞后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