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养老金:当代人只管当代人香港养老金:当代人只管当代人2012-7-30 14:26:31 来源:《南方周末》2012 年 07 月 29 日【【核心提示核心提示】】香港做出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选择香港做出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选择————在全港推在全港推行一个被称为行一个被称为““强积金强积金””的制度目前,全球实行这一制度的,除了香港,便的制度目前,全球实行这一制度的,除了香港,便只有新加坡和智利从只有新加坡和智利从 20002000 年至今,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十一年多强积金模式年至今,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十一年多强积金模式中,钱在个人账户里,每个人的钱一清二楚工作时存多少,退休时拿多少,中,钱在个人账户里,每个人的钱一清二楚工作时存多少,退休时拿多少,每一代人都只管自己强积金最为人诟病的是管理费过高在香港现有的四百每一代人都只管自己强积金最为人诟病的是管理费过高在香港现有的四百六十多种基金中,强积金平均每年的管理费是资产的六十多种基金中,强积金平均每年的管理费是资产的 1.89%1.89%,高的甚至高达,高的甚至高达3.92%3.92%而相比管理费过高,强积金最本质的问题。
而相比管理费过高,强积金最本质的问题————能否养老,则争议更大能否养老,则争议更大 末代港督曾经提出过一项类似于大陆养老保险的“老人金”计划,但香港78 位学者联名登广告反对强积金模式中,钱在个人账户里,每个人的钱一清二楚工作时存多少,退休时拿多少,每一代人都只管自己港府虽然选择了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的模式,却保持了多元的开放选择,并且始终在推动强积金从“半自由”到“全自由”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养老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不停地探索香港,作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直是积极的探索者最终,香港做出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选择——在全港推行一个被称为“强积金”的制度目前,全球实行这一制度的,除了香港,便只有新加坡和智利从 2000 年至今,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十一年多,而争论从未间断,演变也尚在进行殖民政府的筹码殖民政府的筹码“如果当时选择了‘老人金’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据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梁祖彬介绍,在实施强积金制度前,香港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有退休保障这些退休保障安排包括公务员和学校教师的法定退休金和公积金,以及雇主自愿为雇员设立的退休计划。
普通人只有两个福利政策可以享受,一是综援(类似内地的低保,每月为1000 港元),二是“生果金” (上世纪 70 年代港英政府实施的一项高龄补贴,也是每月 1000 港元左右)这两者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社保制度的缺失,让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香港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自上世纪 1960 年代起,讨论始终未间断其中争论最激烈一次在 1994 年彼时,香港正处于回归前夜中、英双方正就 1997 年香港回归的种种事务进行着拉锯谈判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雷鼎鸣回忆,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大势已去,手上可用的牌已经不多为笼络民意,增加谈判筹码,1994 年初,末代港督彭定康突然使出一招“狠棋”,决定在香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计划”这个计划类似于大陆现在实行的养老金制度,在当时的香港被称为“老人退休金计划”(市民们简称“老人金”)其核心理念是“现收现付”(即国际上流行的“as pay as go”)——市民们从 1994 年开始供款(供款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者分摊),退休之后,每月即可领到一笔钱而在当时就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则无需供款,每个月直接可领到 3000 港币对普通香港市民——尤其是已到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老人——来说,这个政策吸引力颇大,响应者众。
不过,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这个政策却是危机重重1995 年底,时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的陈佐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责港英政府的福利开支过高,如果照此速度下去,最终会导致香港“车毁人亡”陈佐洱的这一论断,被一些人视为中央政府的“表态”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却是肯綮之言如果当时选择了‘老人金’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雷鼎鸣解释说,“现收现付”计划的特点是通过隔代抚养(这一代人抚养上一代)来实现养老,也就是向年轻的工作人口征税,以支付退休人士的生活费,“如果年轻人少,退休人士多,所征的税率便一定要高得惊人才可收支平衡这将会让这个计划变得不可持续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强积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香港 65 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13%,但预计到 2039 年则会攀升至 28%,主要是因为出生率低和预期寿命较长所致雷鼎鸣曾经算过一笔账,到了 2039 年,每 1.2 名工作人口至少要养 1 名退休者按照国际惯用的标准,退休人士要得到刚退休前工资的三成才算满足基本需要,“每 1.2 个工作人口要支付 1 个人 30%的工资,那要多高的税率?答案是:工资的 25%都要交税!而且不包括需要缴纳的其他税收。
以上计算,已经极为保守雷说,“如果港人的生育率如今天一样低,或者寿命比政府估计的更长一点,又或退休人士要求更高的福利,税率还不止此数他举例说,近年来法国养老金开始入不敷出,政府要把退休年龄从 60岁推迟到 62 岁,立时引发大量示威,“由此可见,现收现付制可轻易使社会掉入泥沼,不能自拔”学者的广告战学者的广告战香港的养老历史因此改写,开始实行强积金制度老家在广东台山的雷鼎鸣,拥有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呆了十多年,对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近距离观察回香港后,雷先后执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学系,也经常在报纸上写专栏,因为敢言而被朋友们戏称为“雷公”雷鼎鸣对老人金的批判得罪了不少人实际上,如果实行全民保障,我还是受益者,因为马上就要退休了,不用供款就可以直接拿钱雷说,“但是作为一个学者,看到问题,不能不说1994 年 9 月,雷与在香港的几位学者朋友,组织了 78 位学者签名反对“老人金”,并共同出资在香港的四家报纸和杂志上就此刊登广告在香港,在报纸上自费登广告就某个话题表达观点,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这么多学者联名反对,却非常罕见,由此震动香港社会雷鼎鸣回忆,广告刊登之后,舆论急转直下,反对之声渐高。
最终,彭定康收回了这一决策我不知道经济学家的广告是否真的起了什么作用,我猜测政府内部,尤其是熟悉财政运作的公务员早已对‘老人金’的可行性感到疑虑,或许有助于舆论的转向雷在此后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雷鼎鸣记得一个小细节:1994 年,在一次社会活动中,他无意与时任库务司司长的曾荫权撞见,曾的第一句话便是:“唔使对老人金闹得咁行呀!(你对老人金批评得也太厉害了)”但三年之后,计量经济学会亚洲会议在香港举行,已经当上财爷的曾荫权作主题演讲,其内容则是引经据典,力数“老人金”的不是我相信 1994 年时,他维护‘老人金’,是基于公务员必须执行上级定下官方路线的责任,但 1997 年详细得多甚至是充满激情的论述却反映了他的真实观点港府转向背后的原因至今未明,但结果是香港的养老历史因此改写——随后,香港作出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地方的选择,在全港推行一个被称为“强积金”的制度具体做法为:雇主和雇员各自供款 5%(供款下限为月入 6500 港币,上限为月入 25000 港元)这些钱都在个人户头中,但集中交给第三方基金公司打理,由雇员向其交纳管理费到退休年龄,雇员可以一次性支取自己的退休金及其收益整个过程中,政府不掏钱,只起监管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缺钱,每年财政盈余几百亿,而且港府一直想方设法“派糖”2000 年,强积金制度正式实施香港强积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2年 3 月 31 日,强积金计划的总资产净值已达到 3907 亿港元从 2000 年 12 月1 日推出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在扣除各项费用后,年化回报率为 5.5%,跑赢同期通胀率(每年 0.7%)链接:世界主要国家养老制度链接:世界主要国家养老制度美国美国在美国深受欢迎的 401K 退休福利计划,是美国于 1981 年创立一种延后课税的退休金账户计划,美国政府将相关规定明订在国税法第 401K 条中,故简称为 401K 计划401K 计划是自愿性质,劳工可依其个人需求自由选择政府核准过的个人退休金计划内容为要求雇员定期拨钱至个人的退休计划,同时公司将拨部分资金至每位雇员的 401K,直到雇员离职而雇员可自行决定拨钱的数目多寡401K 退休福利计划具体内容:401K 计划由劳工雇主申请设立后,雇员每月提拨某一数额薪水(薪资的 1%-15%)至其退休金账户当劳工离职时可以选择将其中金额拨往一个金融机构的 401k 账户或是新公司的 401K 账户。
该提拨金可以从雇员的申报所得税中当扣除额,等到年老提领时再纳入所得课税举例,某公司员工每月薪资为 1000 美元,参加 401K 计划每月提存薪资的 5%(50 美元),此时该员的每月薪资所得税扣缴基准则降至 950 美元由于个人年轻时的所得税率往往较年老无所得时高,因此 401K 的各种赋税诱因吸引了许多劳工参与另外当劳工提拨某一数额时公司雇主也须提拨一数额进该账户,但是该金额通常不是全额归劳工所有,若是没在公司任满规定年限,转换账户时雇主提拨的金额部分有权被扣下一部分罚金,此做法鼓励劳工长期在一家公司就业401K 投资项目有颇多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基金、股票、债券、存款、保证产品但并非该账户所有钱都可以用于投资,每年美国国税局会规定可用于投资上限,如 2007 年时是上限 15500 美金该账户的退休金在紧急时可以提前提领,但是 60 岁前提领者会被扣 10%的惩罚金,而 70 岁开始则是强制提领否则会被扣总金额的 50%罚金,这是为了避免过早或过晚提领的现象英国英国英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国家基本养老金、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等制度组成近几年的英国养老金改革,主旨是推动企业职业年金的发展,以便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得以解脱。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1992 年,澳大利亚政府改革养老金制度,在强制企业为员工交纳养老金的同时,鼓励个人为养老投资多年来,澳大利亚政府规定,企业要支付相当于员工税前薪水 9%的资金作为员工的养老金,而且这一缴纳比例进一步上调至 12%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鼓励个人有计划地将资金投入养老金账户中政府规定,如果个人将积蓄放进养老金账户,不仅可以少纳税,还能获得政府的补贴2011 年,澳大利亚养老基金总额为 1.3 万亿澳元(约合 8.85 万亿元人民币),排名全球第四位如此巨额的资金,并没有统一的机构来管理,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和管理从 2005 年 7 月 1 日起,澳大利亚实行自由选择养老金公司的制度日本日本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国民年金,日本法律规定凡处于法定年龄段的国民均须加入国民年金;第二层是与收入关联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在参加国民年金的基础上,企业雇员和公务员等依据身份不同分别加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第三层次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企业与个人可自由选择加入第一层和第二层由政府运营且有强制色彩,合称为公共养老金,第三层称为私人养老金。
公共养老金由政府强制公民加入,并由政府统一管理运营;政府财政补贴是公共养老金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中央政府不仅负担国民年金全部的行政管理费用,还负担全部养老金支出的二分之一,中央政府还提供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全部行政管理费用;公共养老金都是现收现付制和收益确定型计划,即用当前参保人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退休金给付水平由参保年限和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等因素决定;公共养老金制度之间存在交叉补贴,国民养老金除了接受来自政府的补贴外,还接受了雇员养老金的补贴国民年金的“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