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八)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24941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训练(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限时训练(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限时训练(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限时训练(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限时训练(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限时训练(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训练(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限时训练时训练(八)(八)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 42 岁。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1.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阕分别描写了什 么样的景色? 答: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 机的乡野春色。下阕:意态悠闲,生活井然,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 家-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 2.这首

2、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 样的情怀? 答: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 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 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 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陪金金陵陵府府相相中中堂堂夜夜宴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

3、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 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 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1.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 样的感情? 答: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 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 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 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 分) 答:本来神话中的仙

4、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 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 惊人的豪奢。【诗歌赏析】: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 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 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 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 会,有感而作。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 ,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 贵人家,哪得如此。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

5、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 、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 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 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 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 换境。”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 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 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 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诗吟至此

6、,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 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 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 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 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 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 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 。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 面,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

7、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 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 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次北固山 注注 下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 ,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 ,你觉得“失”与“ 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失

8、”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 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或答:“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诗人看到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 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 亮。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结合全诗分析此句中体现的景、情、理的关系。 答:第三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己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 未逝去,江上已经呈现出春意。这里用匆匆不可待的时序交替之景,表达“客 路”上行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自然而然用海日将驱尽黑暗、春意将赶走严冬 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的鼓舞。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

9、赠张偓佺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 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 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 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 湖蜀冈法静寺内。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 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雄风”之语。 1.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

10、现手法?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 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 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 ,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 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 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 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 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2.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 拓

11、心胸,推倒豪杰” ,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 答: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 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 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 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 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2 题。 京口月夕书怀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

12、雁叫霜。旅夜书怀 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 之后。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天气之凉, 以华发、异乡写心情(心境)之凉。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 处。 答:情感相似之处有: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 “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 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

13、”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 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 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都抒发 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 “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 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 “名 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春夜闻笛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

14、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答: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 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 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别 滁滁 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黄庭坚阳关一曲水

15、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 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 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 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 表现。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答案有两种。 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 ,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 诗意余韵不尽。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 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