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24941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王博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

2、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

3、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 。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

4、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

5、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选自 2017 年 2

6、 月 13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B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C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D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

7、度文明”的论题。B 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不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C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来源,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D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B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C尽管中国社会

8、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D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向死而生王开岭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所剩无几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你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阳光微醺,波光粼

9、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要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 ,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晚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曲,赠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

10、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的队伍。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了友谊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样呢?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

11、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回头这时候,你仍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夕霞似一片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你身体发烫,像刚跑完很远、很激烈的路。突然,空气中跃出一丝凉意,你蓦地一惊。奇迹出现了,你确认刚才不过乃一假设,你不过被死神象征性地吻了一下,你活着,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又不算老,还有长长的日历,还有无数若隐若现、翩翩起舞的光阴这复活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大梦初醒般阵痛与庆幸!为此,你必须学会感思和珍惜,感激那虚惊一场的梦魇,报答这唯有一次的生命,决不辜负和怠慢了它!的确, “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

12、得的人生体悟:当“死” “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如儿戏一般。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选自 2012 年 8 月 7 日渤海早报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13、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二段,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矛盾情感,既有痛苦、悲伤,又有坦然、洒脱;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第四段中的“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 ,表达了人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与懊悔。C结尾处“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 ,表明很多人虽然痛定思痛,对生命有了深刻思考,但仍然麻木不仁,作者对此深表惋惜。D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表达主体,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同时“你”是泛指,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5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 (5 分)6文章以“向死而生”为题,有什么作用?

14、(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15、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 ,2017 年 5 月 19 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 4 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

16、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 1300 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2017 年第 8 期决策探索 )材料三“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 ”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 11万条词目、共计 66 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 。 “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一部词典。 ”陶国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