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223725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析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现代主义研究析索亚“ 第三空间” 理论陆 扬内容提要 本文对今日西学热点之一,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作评述分析, 在追溯此一理论来龙去脉的同时, 着重解析第三空间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特征, 并且深入索亚对洛杉矶和阿姆斯特丹两个城市的比较研究, 揭示这一研究对于当今全球化语境中都市空间建构的现实意义。关 键 词 索亚 第三空间 洛杉矶 阿姆斯特丹一、 索亚和他的空间热情爱德华索亚( Edward W. Soja) 的“ 第三空间” 理论是当今的后现代显学之一。 索亚本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地理学家, 出生在纽约市的布朗克斯( Bronx) 区, 他后来回忆说, 在这个文化多元性表现得再明显不

2、过的城区, 他 10 岁时便已活像个街头地理学家。到 21 岁, 他已经在锡拉丘兹大学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之后有 20 年光景, 他为非洲的现代化筹划出过不少力气, 先后在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大学和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担任过客座教职, 教授政治地理学。回到美国后, 先是在西北大学任教,1972 年移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教授地域规划、 城市政治经济学和规划理论至今。 其间两度出任过该校城市和规划系系主任。近年来他致力于洛杉矶城市重建的研究, 具体说是大洛杉矶的后现代化, 这是索亚本人生活其中的城市。 洛杉矶从分散的城镇村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城市之一, 它的发展过程, 无论是在学者还是在

3、该城市居民中间都引发过争论。从洛杉矶出发, 索亚的视野进而扩展到城市和区域的普遍性研究。他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和当前兴盛不衰的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集中探讨阶级、种族、 性别、 性趋向等等问题与社会生活空间性的关系, 反思由此凸现出来的差异和认同的文化政治。 据索亚观之, 过去 30年里, 城市的变化之巨史无前例。因此, 人类当知晓我们面临的是怎样一种情势。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预测未来, 控制当前的一味盲目发展。否则, 失衡失调的局面势必将变本加厉, 有增无减。发展既然木已成舟, 事实上我们已没有可能回头, 重新拾起传统的生活方式。索亚将之称为后大都市转移, 一方面社会在飞速发展, 急剧变化,

4、令人目迷五色, 一方面社会中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去向哪里。 这就显出了现代人的悲哀。 所以, 需要新的思考和新的思维方式。 就人与城市的关系来看, 城市对人类行为无疑具有巨大影响, 它决定着我们在干什么,32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爱德华索亚的 第三空间: 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已由本文作者等译出, 不日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想什么, 以及和谁在一起。 但是, 反过来, 人类的行为对城市的发展同样举足轻重。这一互映互动的研究视野, 可谓索亚对空间一往情深的由来。恐怕很难找到什么人像索亚那样, 对有关空间的学科倾注了如此巨大的浓厚兴趣。 过去数十年间,现代主义的

5、弊病不断暴露, 不说日薄西山, 至少已是危机纷呈, 在城市大块大块被推倒重建的全球化浪潮中, 像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 差不多就成了现代主义的实验场。在这样一种多少使人显得焦躁的新情势下, 需要新的城市研究思维方式, 这是不言而喻的。 索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第三空间” 理论的。他诟病传统方法中理论和实践经常被分割开来的定式, 而提倡语境分析和跨学科方法, 对此, 他选中的切入点便是空间。索亚对空间的钟情由来已久, 他1968 年撰写的 肯尼亚的现代化地理学: 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空间分析 , 仅从书名上看, 已经是典型的空间分析著作。学界对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的反思大致始于 20 世纪六七

6、十年代, 与索亚的空间热诚几乎同步。 反思的成果最终导致建筑、 城市设计和地理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但空间究竟是什么? 索亚推出了著名的“ 空间三部曲” : 其一是 后现代地理学: 社会批判理论中空间的再确认 ( 1991) , 该书驻足福柯、 吉登斯、 詹姆逊和列斐伏尔的理论, 倡导重新思考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二是 第三空间: 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1996) ( 以下简称 第三空间 ) , 作者提出第三空间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 认为它是作为经验或感知的空间的第一空间和表征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空间的第二空间的本体论

7、前提, 可视为政治斗争你来我往川流不息的战场, 人们就在此地作出决断和选择。其三是 后大都市: 城市和区域研究 ( 2000) ,就城市重建的未来展开思考, 如作者所言, 它是续写 第三空间 , 主要探讨以洛杉矶为范例的当代后大都市, 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大变革、 大动荡的转化场景, 由昔年因危机生成的重建, 转向因重建生成的危机。 同样还是洛杉矶, 它提供了一个既是本土的又是全球的窗口, 由此可以窥探 第三空间 中所界定的空间“ 三元辩证法” 的利弊得失。关于 第三空间 的写作宗旨, 索亚开篇就说他的目标是鼓励读者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和意味, 思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俱来之空间性的地点、

8、方位、 方位性、 景观、 环境、 家园、 城市、 地域、 领土以及地理这些有关概念。 当然, 思考的模式需要推陈出新, 开辟新的视野, 因为, 我们生活其中的空间维度,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深关牵着实践和政治。这个新的视野不是别的, 就是“ 第三空间” 。对此, 索亚认为, 无论我们是穷于应付扑面而来的电子传媒的冲击, 是寻求政治的方式来解决日益增长的贫困、种族和性别歧视、 环境恶化问题, 还是试图理解全球范围的头绪纷繁的地理政治冲突, 我们日益意识到,人类自古是生活在空间的存在之中, 始终是在积极地参与周围无所不在的空间性的社会建构。唯有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才能通过从小到个人隐私, 大到全球

9、化的方方面面, 来体认当代世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从篇幅结构上看, 第三空间 写的是作者称之为“ 关于真实和想象” 的一系列“ 旅程” 。旅行的起点是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 具体说是, 列斐伏尔把社会空间概括为感知的、 构想的、 生活的空间, 由此突现了一种空间性的“ 三元辩证法” , 这深得索亚垂青, 事实上也成为贯穿之后知识和经验旅程的一根红线。 我们跟着作者一路走下来, 在第一部分分别看到美国后现代先锋批判家蓓尔瑚克斯如何将边缘话语表征为激烈开放性的空间, 看到包括女权主义等流派如何阐释种族、 阶级和性别的错综复杂的交互嬉戏, 看到后殖民主义批判中差异和认同的新文化政治学, 以及说不

10、完的福柯, 他的一些典型的福柯式术语, 诸如异托邦( heterotopias) 、 异形地志学( heterotopologies) 等, 以及作者于其中发见的空间、知识和权力的三元辩证法, 均得到了第三空间框架中的后现代阐释。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 我们与作者一道经历了三次经验之旅, 它们分别是作为“ 内城” 范式的洛杉矶市区、 作为“ 外城” 范式的奥兰治郡, 以及索亚本人明显更要向往的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空间景观, 那又是别见一番洞天了。二、 三种空间那么, 何谓第三空间? 索亚承认, 他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的, 是尝试用灵活的术语来尽可能地把握观念、 事件、 表象, 以

11、及它们33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意义在不断变化位移的社会背景。而概念的由来是列斐伏尔的 空间的生产 。索亚称就开放和开拓社会空间的无穷潜质, 以及令人信服地将历史性、 社会性和空间性联合论证在一个超学科的“ 三元辩证法” 之中而言, 列斐伏尔的影响没有任何人可与比肩。应该说, 索亚的说法并非夸张, 列斐伏尔本人说过, 别人是选择其他方式去探讨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 诸如借助于文学、 无意识或语言, 而他则是选择空间, 坚持不懈地要将它形成概念, 努力阐释它的所有含义。在列斐伏尔看来, 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 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空间具有其物质属性, 但是, 它决不是与人类、 人类实践和

12、社会关系毫不相干的物质存在。反之, 正因为人涉足其间,空间对我们才显现出其意义。空间也具有它的精神属性, 一如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空间、 国家空间、 日常生活空间、 城市空间、 经济空间、 政治空间等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空间的观念形态和社会意义可以抹煞或替代它作为地域空间的客观存在。 所以, 空间既不是客体, 也不是主体。索亚指出, 列斐伏尔始终是在上述两个层面上使用社会空间概念的。而第三空间的概念, 将具备列斐伏尔所欲赋予社会空间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含义, 它既不同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或者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又包容二者, 进而超越二者, 活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博尔赫斯同名小说中那个貌不起眼,

13、 却是包罗万象的“ 阿莱夫” ( TheAleph) 。真可谓芥子须弥, 极天际地, 借用威廉布莱克的诗说, 便是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了。 第三空间 的中心论点正在于此。 20 世纪后半叶空间研究成为后现代显学以来, 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 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 可以被标示、 被分析、 被解释, 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 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 由是观之, 索亚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了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根据索亚自己的解释, 它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同时包括其中的同时, 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 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 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大门。 索亚还分析了

14、他所谓的三种“ 空间认识论” 。“ 第一空间认识论” 不消说最为悠久, 这种思维方式主宰空间知识已达数个世纪, 它的认识对象主要是列斐伏尔所说感知的、 物质的空间, 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来直接把握。我们的家庭、 建筑、 邻里、 村落、 城市、 地区、 民族、 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和全球地理政治等等, 便是这种空间认识论的典型考察对象。 索亚指出, “ 第一空间认识论” 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 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 凸现发展与环境的空间地理学, 因此, 作为一种经验文本, 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 一是空间分析的原始方法, 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 一是移师外围,

15、 主要在社会、 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中来阐释空间。比较来看, “ 第二空间认识论” 要晚近得多, 可视为对“ 第一空间认识论” 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 简言之, 即用艺术对抗科学, 用精神对抗物质, 用主体对抗客体。 索亚认为, 它假定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的空间再现完成, 故注意力集中在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 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 精神既然有如此十足魅力, 阐释事实上便更多地成为反思的、 主体的、 内省的、 哲学的、 个性化的活动。所以, 第二空间是哲学家、 艺术家和个性化的建筑家一显身手的好地方, 不仅如此, 这里还是

16、倾情展开论辩的好地方。空间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绝对的, 相对的, 还是关系的?是抽象的, 还是具体的? 是一种思维方式, 还是一种物质现实? 这些叫人颇费猜测。总而言之, 在这种空间认识论中, 想象的地理学总是蠢蠢欲动把自己表征为真实的地理学,图像和表征总是在企图限定和安排现实。但索亚也承认这两种空间认识论的界限有时候并不那么一目了然。 他引列斐伏尔的话说, 它们有时候仿佛是全副武装, 打算决一死战, 有时候却又一方包含而且促进着另外一方。而近年来这两种空间认识论边界上呈现出的模糊性, 毋宁说是在与日俱增, 诸如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 现象学、 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 更是推波助澜, 促使第一空间分析家们更多地求诸观念, 反观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 也非常乐于倘佯于具体的物质空间形式之间。关于“ 第三空间认识论” , 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 又是对它们的重构。 用索亚本人的术语来说, 则是“ 他者化” “ 第三化” 的又一个例子, 它不仅仅是批判和否定, 诚如“ 解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