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223084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3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趋势(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冲刺资料之必修二1专题七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 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 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 变成工业国。1927 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

2、针。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 年 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严重缺点和 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 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

3、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 (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 【考点扫描】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导读】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 过了三年国内战争困难时期。之后,苏俄逐渐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 领导人先后进行了

4、一些局部改革,但总体上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更为彻底的改革来振兴苏 联,但由于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随之陷入困境。1991 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甚至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陷入解 体的困境。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第 1 课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前提示】 1、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是苏维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军事 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5、结果没有成功。 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知识梳理】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1)背景:非常时期)背景:非常时期 1、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建立:1917 年 11 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月 7 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措施:对外苏维埃政府接受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6、,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2、面临严峻形势:高考冲刺资料之必修二2内忧:内战爆发,苏俄经济形势严峻。外患: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武装干涉。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战胜敌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目的: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 1918 年夏开始推行,1919 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 年发展到高潮。主要内容: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征粮 贯彻阶级原则,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一般不征(后因摊派指标高,对拥有 1 至 2 俄亩的贫农也征收)。余 粮收集

7、制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 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宣布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 总管理局,对企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第三,取消商品贸易。流通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第四,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4 4、影响:、影响: (1 1)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 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从 1919 年到 1920 年,红军粉碎了协

8、约国策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2)消极影响: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 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经济危机 (1)原因:长期战争破坏;自然灾害。政策因素。 (2)表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匮乏;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2政治危机 (1)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继续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农民暴动;

9、工人罢工;军队叛乱(最严重):1921 年引起士兵不满,在喀琅施塔得发生水 兵叛乱。 思考讨论思考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 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 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实施:列宁根据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

10、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高考冲刺资料之必修二3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 年 11 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 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 年 5 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 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 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

11、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在经营管理上,政府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开始依靠经济手段来管理。 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 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21 年 5 月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后因实物交换在实 践中行不通,遂放弃产品交换的作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 分配方面: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 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 3、实质:

12、新经济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 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影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现 实意义) 。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理 论意义) 。 5、苏联的成立:1922 年成立,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通过。 6 6、经验教训:、经验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

13、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 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 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交换、商品买卖,这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实行按劳 分配制,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背景目的内容效果战时 共产 主义

14、政策苏维埃 政权面临国 内外敌人的 进攻,苏维 埃政权困难 重重为了战胜 国内外敌人, 巩固苏维埃政 权,实现到共 产主义的直接 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 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 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 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 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 济 政 策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已不适应新 情况,面临 严重的经济 危机和政治 危机为迅速恢 复被战争破坏 的经济,巩固 苏维埃政权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 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 实物配给制,实行

15、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 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 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 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 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共同点(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说明)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 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 溃,社会一片混乱。 高考冲刺资料之必修二4机和经济危机。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 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 经营企业,还允

16、许外国资本 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 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 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 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 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 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 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 练习题: 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 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 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 是( C ) A “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