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221352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教学_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与工程 Vol. 20 No. 1 2010*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0规划课题( GH -06175) .作者简介 阎元红( 1957 年出生) , 男, 山西沁县人,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教育学硕士, 研究方向: 物理教育、 科学教育.跨学科教学: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阎元红 (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收稿日期: 2009 - 07 -22)摘 要 本文从科学发展的趋势、 国外大学理科教育的角度、 我国大学物理教学的传统以及当今社会对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人才需求的视角, 讨论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跨学科教学 的内涵、 价值、 范式、 理念、

2、领域、 途径与方法, 给出了跨学科联系的实例.关键词 大学物理; 跨学科教学; 范式; 运动生物力学; 量子生物学1 问题的提出20 世纪后半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 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趋势. 在科学发展的/ 分合运动中0,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一方面随着新现象的发现、 新概念的产生及其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 在内部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如量子电子学、 量子光学、 非线性物理等; 另一方面, 物理学的横向拓展使之渗透到自然科学领域, 形成了众多的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 如物理化学、 量子化学、 量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 学、 地球物理学等. 跨学科研究的出现,

3、从本源性动力方面来说是知识不断增长与发展的结果. 学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自由地探求学问时不可避免地会突破原来专业领域的界限, 这是知识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为/ 每一个专业都要跨越自己的专业界线进入目前尚未标界的领域才能不断进步0 1. 在此背景下,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校,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的日益综合而将课程整合成跨学科的课程, 如开设/ 物理和数量的科学与技术0、 物理学和化学、 化学物理学等. 斯坦福大学的/ 多学科教学 与 研 究0 (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Research) 行动 2、 法国大学强调本科教育的/ 多科性0和重视基础知识的跨学科教学

4、3、 德国各州倡导跨学科教学方式 4, 等等, 其目的都是要在跨学科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宽广专业面的人才.比较而言, 我国大学物理教学就显得相对封闭与保守, 尽管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物理在推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 教学缺乏跨科学的沟通和联系,专业学科间壁垒森严的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导致了不少学生读了四年书, 既不清楚本学科的前沿问题, 又对学科的综合交叉不甚了解, 更对科学发展最有前途的交叉地带缺乏敏感. 这种现状与当代物理学的分化与综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与科学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极不匹配, 同时也不符合国际高等理科教育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

5、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社会更需要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 因此, 在大学物理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联系,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横向价值、 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日后从事跨学科研究等都是十分必要的.2 跨学科教学: 内涵与价值2. 1 跨学科教学的内涵1989 年, 美国学者舒梅克( Shoemaker) 在跨学科学习基本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 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 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 随后其他教育家也提出了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 共同的解释是跨学科教学是指53物理与工程 V

6、ol. 20 No. 1 2010以一个学科为中心, 在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 5. 2. 2 跨学科联系教学的价值美国/ 国家教育进程项目0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学生以单学科的形式学习基础知识时, 他们在 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6. 而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时会发现物理学科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加以运用, 清楚 地认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记忆, 而且能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 通过跨学科教学, 使零散的学科知识依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 通过整合,

7、 使学科知识变得更加丰富、 充实, 学生在整合后的知识中不断获得发展; 用联系的思维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理解与全面把握, 使学生的思维超越学科间的界限, 培养他们以全面 的观点思考问题、 现象及方法.3 跨学科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范式的转变3. 1 传统教学的范式我国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教学范式, 即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 提出问题 ) 引入 概念 ) 讲解物理规律) ) 应用规律解题) , 学生听课、 记笔记, 做作业、 考试 ,即使在教学中开设/ 窗口0与/ 接口0以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引进多 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实效等, 但从根本上并没有突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仍然在封闭

8、的学科体系内讲授而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知晓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 只会做一些理想化后的题目而不知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3. 2 跨学科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范式相比, 就是建立起不同学科间的联系, 变学科本位主义的封闭式大学物理教学为物理学科逻辑、 学科理性下的跨学科、 关联性、 开放式教学. 它使僵化的物理教学变成活的教学、 价值得以体现的教学、 能引发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总之, 就 像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J. D. 贝尔纳所倡导的一种/ 有生气的教学0, 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1) 跨学科教学理念科学的综合化趋势必然导致

9、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 而发生在工业化社会向科学社会转 变的过程中所急剧增长的知识, 不再受学科界限的限制, 科学和社会各领域关键性问题的解决, 使得某一种专门知识不能单独胜任, 同样, 原有知识的价值总是借助于相关学科才能得以体现. 大学 物理跨学科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2) 跨学科教学领域我们知道,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生长母体, 许多当代新科学都是 借助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创建起来的. 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交叉与相互作用, 曾经产生并形成了诸如生物物理学、 物理化学、 量子 化学、 天体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 海洋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

10、等诸多的交叉学科, 因此,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的领域是众多的. 一般来说, 有化学、 生物学、 信息科学、 天文学、 环境 科学、 技术等跨学科领域.3) 跨学科教学途径与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联系, 可通过 教学内容、 习题、 专题研究项目、 学期小论文等途径实现. 方法上, 可以在大学物理的某些内容上开设/ 接口0, 以物理学基础理论或方法为/ 源0, 以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为/ 流0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还可以通过精选例题和习题来体现跨学科间的联系. 下面我们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 来阐明通过无限深势阱、 量子跃迁的教学实现与生物学的 联系 7.植物体内所有色素只有叶绿素

11、a 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研究发现, 在众多的叶绿素 a 中只有极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分子才能进 行光反应, 而其余绝大多数的叶绿素 a 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 a. 叶绿素 a 大分子结构中的电子被束缚在分子内, 可以视其为处于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 由于照射到地面上的太 阳光场场强一般都小于103V # m- 1, 而原子内的场强为1010V # m- 1, 相比之下, 太阳光场非常弱,可视为含时微扰. 所以, 可以用量子力学中的无限 深势阱模型和微扰理论来计算叶绿素 a 中电子跃迁的概率.太阳光场可表示为Ez, t=1 2n2En(t)exp- iXnt +

12、态跃迁到| m 态的跃迁 几率为W =2P h2D Xmk? X( 3) 式中, e 为电子电荷; E(t) 为电场强度峰值; X为太阳光频率; Xmk为叶绿素 a 分子的固有频率. 利用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波函数 W x=2/ L1/ 2sinkPx/ L( 4)代入式( 3) 计算得W =Pe2E2(t) 2hxmk2D Xm k? X( 5)其中xmk=4mkL P2- 1m + k- 1 m2- k22由式( 5) 可知, 只有当外界照射的太阳光含有频率 Xmk时, 叶绿素 a 分子中的电子才能从 k 态跃 迁到m 态, 吸收光子, 从而进行光合作用.4 大学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联系大学物理

13、不同分支学科教学中有着丰富的跨 学科教学内容, 如力学与工程、 流体与空气动力学、 热辐射与温室效应、 热力学与物理化学、 电磁波与环境科学、 光学与环境光学、 同位素与考古 学、 量子力学与化学、 生命科学 ,鉴于篇幅所限, 在此我们仅举两个跨学科的例子. 4. 1 经典力学与运动生物力学 8生物力学作为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力 学与生物学融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涉及生物体与力学有关的所有问题, 它是从力学原理出发来研究复杂的生物体. 作为生 物力学分支学科的运动生物力学, 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运动中人体所进行的 各种动作, 以及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人体产

14、生运动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力学和生物学原因.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便是物理学中 经典力学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排除运动中的人体生物学因素, 即不去讨论人体系统的能量( 不包括骨骼肌做外功的机械能) 、 物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 只着重考察体育运动中人体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即研究人体系统的/ 外特性0、 整体的运动 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以及人体基本参数.用经典力学的方法体现在, 首先对人体进行刚体处理, 尽管刚体或刚体系在物理本质上与活体( 人) 系统极不相同, 但两者在力学行为上却表 现出相似性或者相似的力学功能. 合理地应用模型可使复杂的生物原型问题得以简化、 合乎牛顿力学规律. 其次就是把

15、活体当作一个/ 完整的、 被表皮包裹着的物体0而不去打开的/ 黑箱0. 当人体 对外施力时只研究与约束相接触那一点, 而不深入分析在生物体内部力的发生、 分布与传递的具体过程, 当然更不从生理、 生化的层次去研究其生 理过程和生化反应诸细节.在运动生物力学中, 人体惯性参数是指人整体及环节的质量、 质心位置、 转动惯量及转动半径, 它是建立人体模型的基础参数, 是人类学及人 体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体运动技术影像分析、 战斗机弹射座椅设计、 宇宙飞船专用假人设计、 国防工业、 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 值. 因此, 近百年来对人体惯性参数的研究备受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在大学物理

16、教学中, 我们完全可以将质点、 刚体、 转动惯量、 质心、 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运用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建立人体惯性 参数模型上, 从而实现经典力学与运动生物力学中间的跨学科联系.4. 2 量子力学与量子生物学 我们知道生命是物质的, 所以物理学的发展也必定要涉及涵盖生命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 量子生物学就是运用量子力学的理论、 概念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一门学科, 也是现代 分子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分子生物物理学要探讨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就必然要研究分子周围的电子行为, 而描述电子行为的理论就是量子力学. 那么量子力学是 如何运用在生物学中的呢? 原则的方法是 9:( 1) 根据所研究分子的结构, 选定合适的波函数代入波动方程求解; ( 2) 将所得的结果和所研究 的生物结构相联系; ( 3) 近似计算的结果再与实验结果相互印证. 计算的结果可得到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数: 能量指数和结构指数, 前者说明体系的能量状态, 如轨道能量、 跃迁能、 电子能、 电子亲合 (下转第 58 页)55物理与工程 Vol.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