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20604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摘要: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科学精神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在这一基础上,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对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理想人格中包含着敢于怀疑、

2、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规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等在科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庄子在秋水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在庄子看来, “至人”、 “神人”、 “圣人”是与“道”同体、具有与“道”一样的绝对创造性的品格。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他所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为事”,是由于他有着自己更高的价值追求。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

3、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是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3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庄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向曾经笼罩着神秘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鲜明地凸显出庄子试图认识、理解客观世界,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求索精神。庄子的“自然者本无故而然”,扫尽一切天命妄言,蕴藏着强大的理性批判力量。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对于人类

4、面对客观世界努力探寻其底蕴和奥秘的科学活动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说:“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 ”4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科学家们不倦地努力,并由此而产生了真正伟大的成就。庄子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并不是出于诗人般的狂热,而是基于对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理性认识。他在养生主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虽然带有几分不可知论的悲观色彩,但却道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知识之球

5、愈大,则其与未知界接触之面也愈大。 ”5人类虽然可以不断地打破认识界限,然而却永远不能完全认识这无限的自然界和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理性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类理性的不朽”6,更是庄子思想的深刻所在。科学探索作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一部分是极为艰辛而又永无止境的。二、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庄子以“自然”作为其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并看到了“自然”的“无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7因而,庄子的理想人格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庄子在骈姆中通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6、;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之比喻,强调所谓至理正道,必须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顺应自然。庄子这一“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的思想真实地告诉人们:在人类之外的这样一个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探索活动都必须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的意志虽然有为,但人在探究自然而展开实践活动时却不能反自然而恣意妄为。自然规律虽然带有偶然性,但更具有客观性。对于科学家而言只有承认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才会力求去发现自然规律。同时科学的任何创造都必须因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由而随意的制作。彭加勒在批判唯名论、反理性主义哲学家勒卢阿时就曾说:他“最荒谬的就是主张科学家创造事实。 ”8三、不为物累的超

7、然品格庄子在天下中对“逍遥”型理想人格之精神不受任何约束而超然于万物之上作了诗意的描述:“至人神矣!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在庄子的理想人格中,固然含有其对昏乱无道的社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9的顺世思想,然而其理想人格的实质却是超脱世俗羁绊、不为外物所累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庄子在秋水一篇中描述了他在濮水边钓鱼对楚使来请他为相而不为之所动的故事。他托喻神龟表明自己“宁其生而曳尾涂中”而不“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安于贫贱不与权贵为伍的生活态度。庄子之所以不为外物所动,不问利害,是由于他有着对于“道”这一最高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常道”或“大道”

8、是世界本质或自然万物的根本规律或至善至美境界。因此,追求“体道”、 “悟道”实质上是力图超越现有或表象世界,认识世界的本质或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用庄子的话来说,也就是“极物之真”。他认识到,超然物外的品格对于这种探寻“真知”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天道中说:“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仪,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必然要“外天地,遗万物”。庄子所推崇的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它要求科学家应该具备不畏权势、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以及不为功名利禄动心的恬淡心态。这样才

9、能做到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不受常规和习俗的束缚,心无旁骛地潜心于科学,探寻真理。正因如此,爱因斯坦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孤独的旅客”,他说“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10庄子对“大道”的探索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胜于对科学真理的占有,探索之外,别无他求。这种探索“大道”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又在另一层面上体现了庄子的超然品格。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它的实际应用,为求知而求知的纯粹科

10、学却被人们忽略了。整个人类在认识、实践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倾向无疑阻碍了科学的长足发展。如丹皮尔所说:“科学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如果实际的利益随之而来,那么是副产品,纵然它们是由于政府的资助而获得的发现。如果自由的、纯粹的科学遭到忽略,应用科学迟早也会枯萎而死的。 ”11人类文明进程不仅需要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更需要作为应用科学理论铺垫的基础科学的突破和真正的科学主义精神。 “如果说,科学主义是培育具有深远理论意义的基础科学成果的精神摇篮,那么,道家不为物累 物各有宜等主张则是蕴育科学主义精神的沃土。 ”12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激庄子超越物外、不为物累的思想为今天科学精神

11、的弘扬提供了思想渊源。四、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以“自然”为价值原则,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无为”思想化解了天、人对立的矛盾,而导出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3、 “旁日月、挟宇宙、合万物”14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这一立足宇宙、融入自然的视角,无疑使人的视域变得高超、心胸变得豁达。面对广袤的宇宙,人不会妄自尊大自诩为宇宙万象的主宰和中心,而学会尊重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开发利用自然懂得适可而止。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不仅把人类与自然界完全分割开来,而且已经泱及人类自身并足以摧毁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今天,人们重新认识到

12、了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重要和东方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称赞道家为人类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15,李约瑟教授认为:老庄的有机论哲学虽然阻碍了近代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产生,但到了现代, “中国人的冷静头脑可能是很需要的,并可用于把西方世界从它陷入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深渊中挽救出来。 ”16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当今科学探索、技术创新提供了指导,成为科技伦理思想中世界共享的珍贵资源。立足于“天地与我并生”的高超视域,庄子的理想人格不仅超然物外,甚至还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彻底地忘记自己。 “道人不闻,至得不得,大人无己。 ”17只有“无己”才能做到“无

13、功”, “无名”;“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18只有“无己”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庄子“忘己而自适”的境界启示着今天的人们以一种平衡而宁静的心态对待个人的利害、荣辱、生死,在逆境中超脱、奋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催促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为全人类谋福祉、促使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理应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最高目标。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使科学的真正目的变得含糊的今天,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仍不泛市场的现实社会中,科学家树立正直、无私、对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崇高精神,不随波逐流,不去追求庸俗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

14、要。如同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9五、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处于战国时期争夺不已、纷乱无道的黑暗现实之中,庄子深受到环境的险恶和生存的巨大压力。为了保全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不得不入世随俗、削减锋芒,然而他却始终以不失“真我”、 “本我”为前提, “顺人而不失己”20。在庄子看来,儒家人为的道德规范、封建纲常是对个体生命的伤害、对自然本性的曲扭和对个性伸张的压制。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

15、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21这些话语虽然不无偏颇,因为儒家道德具有促进个人心性修养、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积极的一面。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以体现群体价值的仁义礼法为道德本体,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 “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藏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22庄子认为世界最完美的并非仁义,而是完整的个体生命和独立的人格。在群己关系中,虽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然而就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社会的进步是以个人的进步为

16、前提的。试想,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发展何以可能。科学探索是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强调继承、协作,但更不能没有独立、创新。只有承认了个体的价值,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才能激起个体创造的热情,从而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不仅如此,庄子还看到了人的生命远比那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珍贵。他鄙视那些“朝廷之士”终日“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23人们要“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24。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存竞争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使整个人类为其外在的物所主宰。人类逐渐地在物质的诱惑以及无止境地向大自然掠夺、索取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今天,生命物化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生态问题、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庄子这一“身重于物”的思想,冷静而理智地告诉人们,要抵制无限膨胀的物欲操纵,发现人自身生命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