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28689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KB
约3页
文档ID:42190931
古诗286899_第1页
1/3

课 题第六单元古诗五首第(2)课时教 者教学目 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后三首诗并整体感知诗意 3、熟读背诵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蕴涵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情教学重 点正确朗读《淮》 《送》 《酬》诗并整体感知诗意教学难 点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蕴涵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情教学步 骤教学内容及方法课后修改批 注导 入古诗理解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中国人是最讲友情的,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来领悟一下一、学习《《淮上与友人别淮上与友人别》》: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2.关于题目:淮上是指扬州本诗不是送别而是首握别是作者在扬州与友人分别时所作3.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的意境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停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 。

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4.抒发的情感和写法特点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前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了解作者:王勃,唐代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学习古诗小结2.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3.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的意境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

颈联:奇峰突起,这是对杜少府和自己的安慰因为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想念你,不要因距离远而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纵然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尾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这两句诗,既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4.抒发的感情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三、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了解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2.解释题目:酬,酬答乐天,白居易的字这是一首酬答诗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自苏州归洛阳,二人在扬州相遇席间,白居易赠诗,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酬答他3.朗读理解意境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 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首联回顾贬谪生活;颔联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板书设计:喻既惆怅又达观。

尾联顺势而下,振作精神4.抒发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