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17786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从学官角色谈论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韩愈一生除京城长安之外,在哪些地方任过职?影响如何?如果从登进士第后的第一次任职,即 30 岁佐汴州董晋幕算起,则大致有汴州、徐州、阳山(3638 岁)、江陵(3839 岁)、洛阳(4044 岁)、潮州(52 岁)、袁州(53 岁)等地。从文学互动角度来看,韩文公贬官潮州对促进当地文化发展来说,效果最明显,影响也最大。原因约有四点:一是贬潮州在 52 岁,已届知天命之年,思想成熟。二是在潮州虽为贬官,但却是主政一方的州刺史,与之前的幕府掌书记、县令、法曹参军等职务不可相提并论。三是文化落差越大,影响力则越大,潮州在当时是

2、最为偏僻的地区之一,路途遥远,文化落后,因而更能彰显其影响力。四是韩愈在潮州有意识地自觉推行一系列教育措施,扩大了个人影响。总体来看,前三种具有普遍性。换句话说,韩愈之外的其他官员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一般来说也会产生相类似的效果。关键是第四个原因,韩愈为什么会积极采取教育举措?关于这个问题,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已作出回答:“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 ”1691692 意思是说改变愚昧落后的最好方式是推行德和礼,而教育则是推行德礼的必由路径。与空发议论不同,韩愈是主动自觉地实施。皇甫湜对韩文公的这段经历是这样评价的

3、:“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 ”2卷六八七,7038 唐代大官贬为地方官佐,一般都不大过问地方政务,为什么韩愈与众不同?这与韩愈曾经任职国子学官关系极为密切。韩愈多次任职学官的经历,与他贬谪潮州和量移袁州所产生的文学影响之间,到底又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一、韩愈国子学官社会角色特征韩愈一生四任国子学官:贞元十八年(802),35 岁,任四门博士;元和元年(806)至二年(807),即 39 到 40 岁,任职国子博士;元和七年(812),45 岁,复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五年(820),53 岁,拜国子祭酒。在元和十四年(819)贬谪潮州之前,

4、已做过三次学官,历经四五个年头。韩愈的文章反映出他任职学官的情况。他关注教育比较早,曾写过子产不毁乡校颂 ,盛赞“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167在任职期间,写过较多的与职务相关的文章,比如师说 ,进学解 。有写给太学生的送别序文,如送陈密序 、送牛堪序 、 赠张童子序等。亦有太学生传记,如太学生何蕃传 。此外还有公文的撰制,如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等。当然最多的是给同行写的墓志和祭文,如欧阳生哀辞和题哀辞后记四门助教欧阳詹,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和祭薛助教文记国子助教薛公达,谓“同官太学,日得相因”1310,等等。这些文章真实地记录了韩愈任职期间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情况,据

5、此可以概括国子学官的社会角色特征。其一,对教育的独特思考。韩愈贬谪潮州之前历官已 22 年,任职中央学官约占 1/4 的时间。在长达四五年的学官经历中,他亲身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曾提出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比如论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论学习品格:“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论学习方法:“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要在博的基础上求得精深,“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论人才发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均体现出韩愈独特的教育理念。其二,以教化为己任,强为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论韩愈“好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3541 表达了对韩愈的同情。韩愈“好为人师”源于当世“耻于从师”的风气,有着强烈的救偏补弊的现实针对性。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说:“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 ”4554可见儒家经典在当时不为士子所重。

7、从韩愈论佛骨表 “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1615 中可以看出佛教的兴盛,从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服药炼丹者之众可以看到道教的兴盛,这些都反映出中唐儒学生态的窘境。要改变不良风气,则必须推行教育。因士子皆耻于从师,故不得不逆势而动“强为人师”。其三,个性化的儒家文化宣扬策略。陈寅恪先生尝撰论韩愈一文,胪为六门: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烦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5319322。此六点亦可视为韩愈宣扬儒家文化的基本策

8、略和方法手段,其中奖掖后进一条尤为重要。唐代无论举人还是选官,引荐者是非常重要的,韩愈奖掖引荐不遗余力, “韩门弟子”人数众多。如贞元十八年,中书舍人权德舆典贡举,陆傪佐之。韩公时为四门博士,荐侯喜等十人于傪,尉迟汾、侯云长、沈杞、李翊等皆是年登科,侯喜十九年、刘述古二十一年、李绅元和元年、张后余张苰二年,亦相继登科1198200。积极引荐科举士子外,韩愈还经常抓住机会,推举朋辈,而对于好友张籍、孟郊、侯喜、樊宗师等人,更是竭尽全力。与人为善、乐于汲引有利于形成积极力量,好为人师、善为人师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此为韩公独具个性的传道策略,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其四,印记鲜明的文学创作。韩愈任职国子

9、学官期间的诗文创作,体现了职务特性,烙印清晰明显。一是反映学官物质生活之贫乏。如进学解所言之穷态,虽为戏笔,却是实情。任四门博士所作与于襄阳书说:“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1185 又秋雨联句:“儒宫烟火湿,市舍煎熬忲。卧冷空避门,衣寒屡循带。 ”6473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男寒涩诗书,妻瘦剩腰襻。 ”6702 均反映学官生计的艰难。二是记录学官之闲散。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说:“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 ”6563 元和元年所作赠崔立之评事云:“频蒙怨句刺弃遗,岂有闲官敢推引。 ”6569 国子学官的闲散

10、,可与姚合诗参看,其和李绅助教不赴看花云:“笑辞聘礼深坊住,门馆长闲似退居。且看牡丹吟丽句,不知此外复何如7卷五百一,5693。三是反映学官铨调之艰难。任四门博士时作施先生墓铭说:“先生年六十九,在太学者十九年。由四门助教为太学助教,由助教为博士;太学秩满当去,诸生辄拜疏乞留:或留或迁,十九年不离太学。 ”1351352 同时的欧阳詹也说:“四门助教,限以四考,格以五选,十年方易一官也。自兹循资历级,然得太学助教,其考选年数,又如四门。若如之,则二十年矣。自兹循资历级,然得国子助教,其考选年数,又如太学。若如之,则三十年矣。三十年间,未离助教之官。 ”2卷五九六,6025 可见学官仕途迁转之艰

11、难。此外,还有不少反映国子监生徒情状的作品,如太学生何蕃传 、 短灯檠歌等。上述种种,都是学官社会角色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体现了韩愈学官角色特征。韩愈任职国子学官时间较长,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改变中唐社会现状,必须从人心这个根本上着手。要使人心“复古”,非推行德和礼不可,而教育是重要途径。韩愈对教育的积极思考、以教化为己任、奖掖后进等等,都与他长期任职学官的经历密不可分。因此,韩愈贬潮同其他官员的贬谪不大一样。受多年任职学官经历的影响,他总是以学者和教育家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处处着眼于教化。当然,韩愈在贬潮之前还任过其它多种官职,比如史官等。但相对而言,学官角色影响更为巨大。二、

12、从与常衮的比较看韩愈学官角色之自觉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十四日贬潮州,于三月二十五日到州视事,十月二十四日量移袁州刺史,在任实际时间为七月余。贬潮期间学官社会角色主要表征于兴学崇教等地方事务治理。韩愈到任不久,即着手建立学校,聘请当地秀才赵德为教师,并慷慨捐出俸禄作为办学资金。其潮州请置乡校牒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有万余,岂无庶几者邪?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秀才: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

13、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 ”1691692 韩愈兴学举措对潮州的影响,后人评价甚高。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说:“始潮之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人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8509 不过,潮州兴学开创者并非韩愈。一般都认为是常衮,已于德宗朝在潮州兴学教士。南宋的王十朋说:潮州“龙虎成名,功实归于常衮”。嘉靖潮洲府志也说:“衮,京兆人,德宗初以宰相贬潮州刺史,兴学教士。 ”914 常衮对潮州学校和学风的开创之功无疑是不可抹煞的。但是,比较韩愈和常衮二人兴学动

14、机,则发现前者有着强烈而明显的自觉意识,而后者则是一种自发行为。常衮于大历十四年(779)五月贬为潮州刺史,九月十一日到州2卷四一七,4270,建中元年五月迁福建观察使,在潮州不足一年时间。据两唐书本传,常衮生于玄宗开元十七年(729),主要仕历:天宝十四年(755)进士及第。登第后由太子正字累授补阙起居郎。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壬午拜相,十四年(779)五月唐德宗即位,闰五月甲戌贬为河南少尹,旋又贬为潮州刺史。建中元年(780)五月迁福建观察史,四年(783)正月卒于任上。常衮在贬谪潮州之前曾任宰相,官高位重,但与韩愈相比缺少任职国子学官的经历。常衮到潮州后的兴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

15、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其劝农和兴学举措,是州郡治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属于一种自发行为。正如他所说的:“谨当宣扬圣化,慰抚海隅,少安疲甿,以展微效。 ”2卷四一七,4270 常衮迁任福州刺史后,同样采取兴办教育作为地方治理的一种手段。与潮州兴学相比,常衮在福州的教育创置更为后人崇敬。 新唐书本传:“建中初,杨炎辅政,起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其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官云。 ”104810 常衮卒后十余年,韩愈作欧阳生哀辞亦云:“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

16、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 ”1301 其功绩至宋犹传。如戴栩蔡尚书挽词:“闽地祠常衮,词臣说仲舒。香名五十载,终竟道如初。 ”11卷二九四五,30105 从常衮在潮州和福州的举措来看,推行教育、兴学教士系其治理地方社会的惯用方式,这与儒教传统是相符契的。从上述韩愈的国子学官角色意识和角色特征来看,他在潮州的兴办教育,是强烈而自觉的意念驱使之下的行为。可以说,韩愈在潮州大力推行教育,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禄来创办学校,是他长期所思考的教育理念的一次具体实践。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兴学崇教。与常衮相比,韩愈的举措或许也受传统的影响,但此前长时间的任职国子学官,使得他的行为要比常衮更为自觉,更为有意识。三、韩愈贬潮对区域文学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