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2175662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_研讨会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 0 研讨会综述中国自步入多舛的近代,率先从封建旧梦中醒来的思想者便视 / 维新 0 为强国蓝图; 至当代,/ 实现现代化 0 更被确立为国家建设纲领, 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加速器。可是, 当我们距离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意识到,/现代化 0一词原来有着更宽泛的含义。如当代社会学家艾伯托# 马蒂内利的定义,/现代化0 其实是 /现代社会结构、现代文化和现代人之个性赖以形成的一系列进程0。这一系列进程纵横交错; 依据马克斯 # 韦伯的观察,它们总体上将各项社会制度导向合理化,但总免不了祸福参半、喜忧互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既见证了长足的社会进步,也间

2、或目睹全民性的精神困惑,可由此理解。如果说, 英国批评家马修 #阿诺德所言) )/ 一切文学的目标和终点乃是对人生的批评 0 ) ) 道出了文学之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文学研究者作为这一批评的发掘者和推进者, 无疑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考察现实中的个人和民族在历史变革中的境遇、情感和对策,探究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碰撞,从而拨开我们在前进道路中遭遇的利害迷雾, 厘清理想, 守望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出于对此文化使命的深刻认识,2008年 11月 1日至 11月 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及外国语学院召开了题为 /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 0 的学

3、术研讨会。会议主张把文学放回其安身立命的社会中予以审视, 倡导从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视角发现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论题, 进而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反思现代化进程的正面意义以及与其共生的负面效应。全国各高校共 60余名学者与会,大家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精微的探讨和交流。一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始于西方。英国批评家雷蒙德 # 威廉斯在5文 化与社 会,1780- 19506 一书的序言中用五个关键词之含义和用法的变迁为其绘制了一张图,这五个词分别是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和文化。威廉斯指出,在现代化浪潮来临以前, / 工业 0 是一种特定的个人品格的代称,有/ 技能高超、敬业、坚定、勤勉 0 之义;然而,

4、 到 18世纪后半叶,它已经拓展为一个集体名词,指代各种生产机制的总和;与此同时,民主和阶级二词经受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洗礼, 打上了新的社会分工及社会秩序的烙印,而艺术和文化随之扩大语义, 前者等同于涉及 /想像 0 或 /创造0 的所有技艺,后者则指 / 物质、智性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体0。显然, 在威廉斯看来,现代化潮流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最重大的效应,是人们的自我认识和世界认识结构遭遇瓦解和重建。威廉斯所说的 / 破0 与 / 立0,概述了欧美数百年间的内在调适过程; 另一方面,它也昭示着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同样的思考和抉择 ) 重新评估新旧事物, 重#151#新进行价值取舍。而且,此

5、取舍不可能一次完成,我们还需要对革新后的观念反复检讨 和再思考,以修 正可能发生的 偏差。在/ 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 0 研讨会开幕式上,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教授首先谈 到了外国文学研究者在这一历史环节上的使命和重要作用。陆建非教授认为, 现代化历程不可逆转,因为它使人们的生存状况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然而, 物质生活上的便利和享受, 却也令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工业发展使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城市化进程导致城乡矛盾日益 突出, 教育卫生等福利制度跟不上需求; 全球化和国际化思潮动摇了本土传统,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致使国家主权蒙受威胁。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初设定现代化目标时所不曾防备 的新情况,

6、必须加以反思。陆教授从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小说的观点出发,指出文学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外国文学界拥有广阔的视野,可透过外国文学家 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照应国人的生存境况) ) 倘如此, 这将于我国价值体系多元化有益,于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有益。 社科院外文所陆建德研究员承接陆建非教授的发言, 用 / 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0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说明了 / 外国文学 0 之于我国 / 现代化进程 0 的功用和意义。陆 建德指出,文学和社会从来都是互动的,许多现代观念、现代思想最初均搭载文学翻译之舟进入国内;外国文学有如一个窗口,向 我们展现外部世界的风景民俗; 国外的文学及社会批评,则提

7、供了不同的经验和意见,我们以之为鉴,可察辨自身发展模式的正误。陆建德认为, 现代化进程是好坏美丑交 织在一起的动态图景; 文学家们的声音) )如波德莱尔诗歌体现的城市批评, 各个国家形成的不同思维范式、文化品格) 如法国 大革命引发的诸种思考、俄国托尔斯泰和契柯夫在现代化问题上的分歧等, 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完备的语言生态系统, 有关现代文 明的思考和表述因此不致失去平衡, 发展措施不致失当, 进步话语不致走向极端。在我国, 建设这样健康的一个语言生态, 有赖于 外国文学研究者努力。陆建德所说的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当然不是机械的;文学拥有自身的审美传承, 各种主义的诞生并非单纯决定于社会经 济

8、基础, 反之,它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是隐性而深远的) ) 例如,它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气质。围绕这一 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元迈研究员以苏联文学社会学家弗里契为例做出了阐释,李永平研究员则分析了德国美学对德国政治观念及民族性的影响。 弗里契在 5西方文学简史 6 ( 1931) 中认为,文学是人类经济活动形式更迭过程中各阶级为自己的存在和政权而不断斗争的特殊语言, 文学风格不过是时代经济风格的审 美表现, 因此,文学流派必定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换而改变,如科技现代化必然导致文艺走现代主义之路。吴元迈指出, 现代化 并不一定要与现代派挂钩, 现实主义也可以与现代化联系

9、。但弗里契坚持的是庸俗的社会学思想,是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 他把现代化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线性化 和机械化,未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复杂、矛盾甚至不平衡的联系,忽略了作家的主体性作用和文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李永平研究员在题为 5革命、保守与审美情怀6 的发言中介绍了德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保守主义传统, 他指出, 德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与启蒙并存、质 疑启蒙的保守主义传统,这一思潮起源于德国知识分子和作家对 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出的反应。法国大革命的内在目的是寻求自 由, 然而,在以歌德为首的德国知识分子看#152#外国文学评论 No . 4, 2008来, 当秩序被暴力所替代时,

10、自由和公正便无处立足。此外, 康德的美学将自由定义为 个人内在的自由, 荷尔德林和席勒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性的自由, 这充分说明在德国知识分子心目中,思想和审美的自由问题 优先于政治自由。而法国大革命的教训,也使德国知识阶层深信,/革命 0 及其带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条件的变革不足以改善人性, 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只能通过教育( Bi- l dung) 来完成,政治问题必须通过美学来解决。因此,当法国人试图在政治领域实践其启蒙构想时, 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 林以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开始了启蒙的审美历程,对于他们来说, 只有诗的启蒙才是更高的启蒙,因为诗是对人性的全面培育, 可以全面地把握人

11、性的和谐。这样一种 诗的启蒙或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审美情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德国的文化性格和民族特征。二反思现代性, 重估我国现代化进程之得失, 外国文学研究者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 文化资源可作为参照。除此以外, 他们还有位置优势) ) 可以假借外部的经验和眼光,站在特定距离外审视本国的文化现象, 从而得出更为清醒和中肯的意见。关于审美距离 的重要性,社科院外文所盛宁和郭宏安研究员分别以西班牙作家奥尔特加 #加塞特和法国的 /反现代派 0 为论据阐述了观点。 盛宁在题为 5奥尔特加 #加塞特 的启示6 的发言中指出,西班牙作家奥尔特加 # 加塞特自 20世纪 30年代便投身于大众文化批

12、评;为求得真知灼见, 他不惜逆民主热潮而动,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 /政治不正确 0 的 /贵族精英0 立场上直击大众崛起所造成的种种新问题;5艺术的 非人文化 6(Dehumanization of Art) 一书充分反映了他对这种审视或审美距离的理论认识和看重。加塞特认为,文学艺术怎样反映 现实, 反映怎样的现实,取决于创作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不同的审美距离反映的现实是不同的。拿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 义文学来说,它们就是从不同的距离出发对现实的把握,包含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情感投射; 现代主义和前二者相比,观察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明显更远, 观察者也更为客 观、冷静,甚至淡薄得近乎冷漠、

13、残忍。盛宁认为, 奥尔特加 # 加塞特的艺术距离论与英国现代派诗人 T.S. 艾略特的诗学殊途同 归。艾略特主张好的诗歌是逃避感情,而不是放纵情感,倡导使用 /客观对应物0 达到与读者的沟通,使诗歌情理合一。艾略特的/非个人化 0 创作诉求不仅印证了加塞特关 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断言,就看待现代文明的立场而言, 二人也是一致的。郭宏安通过安托瓦纳# 贡巴尼翁的 5反现代派6 一书介绍了法国反现代派作家如何 对现代性所崇尚的价值保持清醒警惕的姿态,最终恰恰成为 /现代性的真正的奠基者及其卓越的代表0 的。郭宏安认为,法国现代派 和反现代派知识分子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后者的思想主张, 如反对革命

14、、反对启蒙、倡导悲观主义、不忘原罪等, 貌似处处与法国大革命精神作对,实则揭示了大革命 所催生的价值本身具有两重性:一面崇尚民主、进步、平等和普选, 一面反对民主、进步、平等和普选。反现代派秉持自由信条, /拒绝一切思想的专制,在任何选择面前接受一种真正的批判态度 0,实际上破除了启蒙和现代价值上的神圣光环,消解了革命带来的乐观主义乌托邦幻想, 在质疑革命的过 程中实现了对革命的超越。三5文化与社会,1780- 19306 概述现代#153#/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0 研讨会综述化进程所使用的五个关键词中, 雷蒙德# 威廉斯认为 /文化 0 一词的意义扩展最为显 著。/ 文化 0 的拉丁词源意指

15、 /维护自然生长, 培育 0,由此推演,它又指代人文训练。然而,从十八至二十世纪,/ 文化0 一 词的着眼点迅速从人文修养、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转移到整个社会的知识发展状况上, 最终囊括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 文化 0 疆域的扩张,意味着文学作品的边边 角角或看似无意的闲笔背后可能存在文化含义或价值成分,意味着针对文学文本进行文化研究成为检讨作者价值观的又一新途径。 社科院外文所黄梅研究员在简 #奥斯丁研究上便有所发现。黄梅认为, 简 #奥斯丁之所以受欢迎度经久不衰, 是因为一代一代的读者能在艺术成就之外不断发现奥斯丁与现代 生存的关系, 可以把现代思想代入对她的阅读和理解。例如,小说 5理

16、智与情感 6 虽以两姐妹的爱情经历为主线,其人物关系却赫然揭露出姐妹生存所仰仗的旧式绅士阶级 家庭模式与其兄长所代表的新资本阶级的利益之间的对立;5爱玛 6 中大量的闲散人物和无足轻重的笔墨,彰显作者关心社会存 在, 意图通过主人公的感受和抉择在虚构世界中重建社会的网;5傲慢与偏见6、 5曼斯菲尔德庄园 6 等小说关于房舍和风景的描写, 也显示了奥斯丁对于新旧阶层在居住环 境取舍上的敏锐观察。奥斯丁笔下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汇聚起来只有一个终极问题:不管个人的地位、财富如何,面对资本上 台、旧式社会秩序瓦解,人们如何立身,如何构建幸福的存在?研讨会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学对现代性的审视 和质疑。北京大学韩加明教授通过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界对菲尔丁的接受,反观出我们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关切;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从 5拼凑的裁缝 6 迂回曲折的文风中读出了英国文学家、批评家 托马斯 #卡莱尔面对现代文明的焦虑;深圳大学蒋道超教授剖析了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矛盾重重的消费文化观; 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 教授分析了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斯拉夫派与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