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17185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案例: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批评之箭”与“糖衣药片”作为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免不了要批评某些学生,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表现不好的学生并且在批评时,我会说或会想:我批评你是为了你好,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然而,饱含良苦用心的批评对那些“坏学生”却往往见效甚微。为此,我感到疑惑不解,直至我看到了卡耐基挑战人生的弱点一书中这样一个例子: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上安全帽。一开始,当他发现不戴安全帽的违规行为时,便利用职业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常把帽子拿掉以示对抗。于是,他总结经验,改变方式,看到有工人不戴安全帽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

2、舒服,或是帽了的尺寸不合适,还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时最好戴上。这样的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看来,批评就像一支利箭,射出去的结果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有时会弄得自己反被脸伤害,甚至头破血流。本文发表于辅导员 2004 年第 2 期由此,我又想到了班上最能捣乱的一名学生苏小松。他自四年级下学期转入我校,一学期之内就打遍了四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升入五年级时,我接了他所在的班后对他提出了严惩警告。没想到,他在头一个月就给班级扣了 5 分,让我班扣分创下了当月全校之最。我怒不可遏,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检讨。谁知他不但不改反而

3、变本加厉,每天与班里同学打架,而且极其野蛮,随手抓起板凳、教鞭、竖笛等就对他人没头没脑地打。胆小的同不对他畏之如虎,更多的同学对他恨之入骨,我对他的批评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他也越来越不像话。后来我才明白,虽然我批评苏小松的动机是好的,但良药却因苦于口而让人难以下咽。忠言利于行却因逆耳而让人难以接受,批评之箭虽饱含良苦用心却伤人伤己。因此,我决定换一个角度对苏小松进行教育。机会很快就来了,苏小松又一次欺负小同学被家长告到学校我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决定到他家与其家长谈一谈。苏小松毫无惧色地说他父亲晚上下班晚。我坚持要去,无奈的他只好带我去他家。令我没想到的是,苏小松在家对我竟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4、还以小主人的身份向我介绍了家中的一些情况,只是当他觉得父亲到家的时间越来越近时表现出了一些沮丧。当他父亲回家后,我实事求是地把情况反映了一下,并与他父亲协商了教育苏小松的方法。第二天,我就在班里肯定了苏小松在家接待老师的良好表现,并借机替他向全班同学求情,让同学们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和时间。当我让苏小松向被欺负过的同学道歉时,他的态度显得真诚多了。看来包了“糖衣”的“药片”好咽多了,而且从以后几天苏小松的表现来看效果也不错。过了几天,苏小松的“老毛病”又犯了,同学们向我诉说他上课捣乱,打扰别人学习的情况。我听后仍没有急着向苏小松射出“批评之箭” 。我先仔细调查了情况,然后分析出造成苏小松无事生非

5、的原因:主观上苏小松生性好动,自制力差;客观上个别任课教师对苏小松不管不问,任其妄为;加上苏小松学习基础差,上课无事可干,所以无事生非。接着我开始对症下药:联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每节课都布置适当的作业让他做,由我亲自检查;在肯定苏小松进步的基础上,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是我的态度比以前缓和,处理事也公正,每次都肯定苏小松正确的一面,同时也不放过他的错误,使他对我除了畏惧之外,多了一些尊敬,少了一些抵触。 “非典”时期的晨检工作又给了我启发,我对苏小松也实行起了每日行为汇报制,每周总结、评价,结果苏小松犯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少。苏小松的事让我想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光凭一颗为他好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法,因此, “糖衣药片”要比“批评之箭”好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