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17086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摘 要: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民俗,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目前随着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经济的结合,民俗体育似乎正走向一条越发宽广道路;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关键词:关键词:民俗体育;现状;问题;对策民俗体育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 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华

2、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浸透 的今天,我们宝贵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民俗体育的概念厘析一、民俗体育的概念厘析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明确的概念体系,国内对于 民俗体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许多人很容易将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 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等概念相混淆。 民俗体育是民间的各种各样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总称,与各种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并融 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具有鲜明的风俗性质。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

3、,它强调的是体育活动 的民族性和传统性。民间体育从表层含义来看,是指区别于官方组织的或来自官方的一切 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基层性。传统体育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各种社 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时代相承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强调历史性。而民族体育 强调的是体育活动形式的民族性,即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 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共同体所实践的体育活动。上述概念虽然通过不同的侧重点相互区别, 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均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与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具有强烈而明 显的民俗特质。因此,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可以用民俗体育这一概念来统一 和代替以上各种概念

4、。 民俗体育扎根于民俗风情,以其独特的仪式性和娱乐性吸引着广大人们群众的参与; 而人们则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神灵、祖先、自然的崇拜,传递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抒 发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以至于满足许多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也许就是民俗体育得以生生 不息,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二、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二、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一)民族体育运动会中的民俗体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各项事业又重新走向了正轨,各地民俗体育活动又重新 活跃起来。在迄今 20 多年的时间当中,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除了全国性 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之外,省市一级也此起彼伏。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基本上是每四年 举办一

5、次,省一级的民族运动会有的是四年,有的则是一两年,地市州盟及自治县(旗) 除承办 省级运动会外,自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也比较普遍,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正 规的竞赛制度。各级民族运动会的举办为全国各族各地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参与和展示 的舞台,对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挖掘、继承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乡民俗体育活动也日益普遍起来。一方面表现为乡镇基 层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多,而且举办形式灵活多样,参与人数年年飙升,影响范围也逐渐 扩大。如:辽宁省所有锡伯族民族乡在每年的西迁节(农历四月十八)都要举办摔跤、射 箭、赛马等赛事活动。在广西

6、壮族、侗族聚集地,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 许多乡镇都要举办抢花炮赛事,场面甚为热闹。 另一方面,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已成为大中小城市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至爱,越来越多 的城市居民开始喜欢民俗体育活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各族的龙狮舞、彝族的阿细跳 月等。尤其在主要的节庆日期间,各种民俗体育项目更是成为城市居民参与和观赏的首选, 不但有政府和各个单位组织的民俗体育表演,而且有城市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体育表演活 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将摆手舞、板凳龙、竹龄球、武术等项目列入全民健身计划。 蹴球不但是北京的推广项目,在上海也已定为健身项目进入社区。 (三)人才培养走向正轨自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

7、运动会之后,许多省份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族体育基地,以培养 专门的民族体育运动员。目前,全国已有 150 多个民族体育基地分布在各个省份,但大多 建立在学校。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四所高校是北 京市民委正式命名的首批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主要负责珍珠球、蹴球、高脚竞技、抢 花炮、木球、陀螺等项目的训练。民族体育基地集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集训为一体,为 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各地对民俗体育的不断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也相继开设民族体育课,将民族 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2000 年以来各民族院校和体育院校先后设立了民族传统 体育专业,一些院校还拥

8、有民族传统体育硕士或博士点,为社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 门人才。2004 年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经达到 33 所之多,1全国范 围内已经有两所学校(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博士学位授予点, 将近 20 所学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另外还有 20 所学校挂靠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来培 养武术或民族体育方向的研究生。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衔接为民俗体育人才的 培养奠定了基础,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四)与经济结合获得新生 21 世纪,体育与旅游的优势互补使得中国境内体育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 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民俗体育旅游在整

9、个中国体育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如:“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 16 个要建设的“体育圈”之首, 融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育于一体,大大地提升了青海特色旅游的形象。2006 年春 节前夕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沙坝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体育旅游运动会,将独特的 傈僳风情和旅游、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在广西桂北侗族人们举办的花炮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当地也获得了 丰硕的经济回报。三、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民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民俗体育生境基础的破坏 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各种

10、民俗体育的源泉和土壤,然 而在当今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它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碰撞,威胁着民俗体育的1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042 号文件S.2004.生存和发展。 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 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地理环境这一天然屏障逐渐被打破,人们的传统时空观慢慢为现 代时空观所代替。天然屏障的失却使民俗体育失去了保护,并面临着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 动生产方式。如农耕生产方式下形成的

11、跳竹竿、当秋千、斗牛等,游牧生产方式下形成的 摔跤、骑马、射箭等。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因为全球化的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民俗体育的精神源泉,它们对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 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进而改变着人们 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乡村青少年对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向往和主动接纳,使得他们完全没有 兴趣学习那些体育习俗。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异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对于当地民俗体育 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二)民俗体育传承式微 各式各样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城乡

12、民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 似乎给人一种民俗体育正走向一条越发宽广道路的感觉。殊不知我国的民俗体育和其他民 俗文化一样,正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 民俗体育与其他非物质文化一样,它们的传承载体都是人,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 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 。而今随着民工潮的高涨,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口涌向城市, 这使得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链出现断裂。近几年乡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 他们的离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民俗文化的 传承模式,使民俗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另外,像三峡库区、沙漠化地区这样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

13、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当地民俗的广域化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俗体育面临消亡。当今中国正在 高速度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通讯、交通等传媒技术的加速发展便利了村落之间的 交往和互动,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步减弱,而转向周围或城市,即民俗民间文化的广域化 发展2。这些得以生存乃至发展的民俗大多是特色鲜明、功能得以扩展的文化现象,相反其它的或相邻区域的民俗文化则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三) 民俗体育的劣性变异 与那些面临消失和传承危机的民俗体育相比,那些能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实惠并得 到游客青睐的民俗体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村民的主动配合以及商贸业 的

14、积极参与推动着某些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这似乎是一种值得高兴的发展趋势,然而华 丽外表的背后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民俗体育变迁中的劣性变异使其出现功利化倾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意 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 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 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的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 撰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 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

15、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 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2 陶思炎.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28-131.四、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四、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土社会生活逐渐向现代化生活转变,旧民俗体育的 消亡不可避免。但如何抢救保护和挖掘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并使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彰显活力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挖掘整理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应致力 于民族风俗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

16、、复原、记录保存和研 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 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 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俗体育属于行为民俗,传 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我们就 可以将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 ,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 展示。 (二)提高认识民俗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们群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在民 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3。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因此,保护民俗体育乃至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当地群 众的民族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民俗体育的认识。也只有当民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继承优良的传统民俗体育,不断创造新的民俗体育,使民俗 体育在社会的变迁中进行自觉的改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