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16688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有所知,否则不如死。罗曼罗兰必须有所知,否则不如死。罗曼罗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教学设计陕西省丹凤县月日乡九年制学校 张红博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二课时。二、设计思想: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研究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

2、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 课标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课标要求对于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3、学习者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

3、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知道“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四、教学重

4、点重点:掌握“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五、教学难点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六、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题方法、掌握解题规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七、学法指导讨论、交流、合作八、教学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纸。九、教学过程(1)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学校想采购一批三角形的电视机支架,要求这些三角形支架(三边、三个内角)必须全等,后勤处老师想要一个

5、一个测量,既费时又费力,有没有其他一些简单的办法,只需要测量个别边或角就行了呢?如果你是后勤处老师,谈谈你的好办法。(2) 、教学活动 2:1.活动一:尺规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 已知:AOB求做: A1OB1,使A1OB1 =AOB作法:(1)作射线 O1A1;(2)以点 O 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 OA 于点 C,交 OB 于点 D;(3)以点 O1 为圆心,以 OC 长为半径画弧,交 O1A1 于点 C1;(4)以点 C1 为圆心,以 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 D1;(5)过点 D1 作射线 O1B1, A1OB1 就是所求的角。你知道为什么吗?2)归纳总结:两边和它们的

6、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3) 、教学活动 3:活动二: 出示课本例 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例题 1:例 1:如图,AB=AD,BAC=DAC,请问:ABC 和 ADC 是否全等?为什么?问题 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图形中的隐含条件).问题 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问题 3: ADC 可以看成是由ABC 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4) 、教学活动 4:1. 1、基础知识应用如图,在ABC 和DCB 中,BC 是公共边,如果AB

7、C=DCB,只要再有 = ,也能说明ABCDCB2、讨论 :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改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3、联系生活实际 春节期间,几名学生在钵池山公园,测量一池塘两端 A、B 间的距离,设计了如下方案:如图,先在平地上取了一个可直接到达A、B 的点 C,再连接 AC,BC,并分别延长 AC 至 D,BC 至 E,使DCAC,ECBC,最后测 DE 的长即为 AB 间的距离,你认为这种方案可行吗?并加以说明.(5) 、教学活动 5: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1、经历了剪纸、测量、画图等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归纳得出了两

8、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知到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初步发展了推理能力.作业:课本 P15 第 3、5、6 题板书设计: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活动一: 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一个条件 行不通 两个条件 行不通 三个条件探究活动二: 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特殊-一般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识别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有有关三角形判定的条件基础上设计的又一个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学生通过找相关的全等条件,进而判定三角形全等,并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来判定三角形全等时,能够达到简单运用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在应用时,出现有关书写不规范和条件应用存在问题的毛病(做题时,将有用的和下来不用的条件都写上,使得书写时比较凌乱,部分学生在书写时,存在将“SAS“的顺序本应该是“边角边“这一顺序,但是在顺序上却成了“边边角“的顺序) 。在后期的教学中,我应该抓住学生证明时的书写顺序和证明题时的做题要领进行强化,以期有更好的改观。1必须有所知,否则不如死。罗曼罗兰必须有所知,否则不如死。罗曼罗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