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14704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觉工业”发展道路初探(宋奕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吹响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集结号”。随着“屏媒”时代的来临,人们对视觉感受的追 求也越来越极致,依托新技术的视觉工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已 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引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导视觉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张之益研究员对视觉工业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我们所说的视觉工业 是以 CG(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为基础的视觉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的工业 生产过程。视觉工业产品,则是以 CG 技术为基础、以专业团队为核心、通过 工业化流程创作出来的

2、独立消费产品,包括动漫电影、动漫电视等内容类产品, 以及各种信息的可视化、原始生物复活、传统文化复活等形式的体验类产品。 ” “视觉工业”就是要实现“一切信息可视化”,将视觉技术、视觉文化融入到 各个行业中,扩大视觉工业的应用范畴。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和地区,大力发展视觉工业都是能够将文化创意、视觉艺术等抽象文化直接转 化为经济价值的经济行为。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视觉工业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视觉工 业基地,如动漫基地等纷纷崛起,各种形式的动漫展丰富了人们的眼球,众多 视觉产品的相继推出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基础设施只是视觉工业生命体 的骨架、动漫展等活动形式只能算是

3、脂肪,而这个生命体的真正精髓是完整的 产业链。生搬硬套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必将导致我国的视觉产品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走中国自己的视觉工业发展道路才是当前发展视觉 工业首先要确立的方向。中国“视觉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自主性、高附加值的道路,通过产 业集群获得无可替代的持续竞争优势。视觉工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自己 的工业化发展之路。第一,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走特色经营的道路。视觉工业不是单个区域内视觉企业集群式的发展,而应该放眼全国。据不 完全统计,我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动漫基地已多达 47 个,但从内容到发展模式 上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导致各基地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较大,容易形成

4、一荣俱 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各地资源难以实现最佳配置,势必造成产业间的恶性竞 争。只有把握视觉工业发展的大形势,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找到最能代表自身 发展特色的道路,各地的基地和产业园区才能真正融入视觉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因此,应鼓励视觉工业从数量到质量、从共性到个性的发展转变,如大 力发展能够集视觉文化体验、特色旅游、视觉产品贸易等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 集群。第二,寻找市场契合点,扩大视觉工业发展的外延。“一切信息可视化”就是要将视觉工业服务的对象由工业设计、建筑、医 疗、军事、娱乐等行业拓展到一切可以用视觉表达的行业。视觉工业的发展是 对当代社会奇观文化、视觉思维的一种顺应,要求我们以市场需

5、求为导向,开 发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消费潮流的视觉产品,从而真正做到产业延伸和渗透, 打造新的产业价值链,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看到了视觉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无论是虚拟成 像、全息影像体验,还是实时实景互动、角色扮演和仿真体验,都极大地震撼 了人们的眼球。相信下一个十年,这些技术不会只能在高新科技展区中看到, 而是将随着视觉工业的发展来到普通大众的身边。第三,“视觉工业 ”发展要重视工业流程的完善与人才的培养。视觉工业的发展要想有一个大的突破,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创作制作工业 流程,因为不能形成完整的工业流程也就意味着缺乏效率和工业化的基础。第 13 届华表奖获奖 3D 作品麋鹿王的制作周期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相较于 美国 3D 动画 3 年成片的制作周期,可以说在流程管理方面显示了我国的 3D 动 画制作效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人才培养也是视觉工业发展中的基础环 节之一。视觉工业所需要的人才是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对专业人才 的培养,具有双重经济效益。一方面,专业人才的成熟将成为视觉工业发展中最为有力的拉动力量;另一方面,对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更多的消费人群,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