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14422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药分离工程论文0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制药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能够带动人民健康指数。在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微生物、化合物中蕴含着非常多的药物分子。由于药物的纯度和杂质含量与其药效、毒副作用、价格等息息相关,使得分离过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制药分离纯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虽然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制药过程上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问题,药品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作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环

2、节,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首要原因。 目前,在我国制药领域,很多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是仍然没有成为制药过程中的主导工艺,依然是以传统落后的提取技术为主导,在制药过程中存在着提取分离技术装备简单,工艺流程单一等缺陷。我国目前的分离提取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和开发出一个新的生产系统和设备,显得尤为迫切。近 5 年中,大孔网状吸附剂,又称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在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国外发表的新抗生素中,几乎包括了各类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都是采用大孔吸附剂作为分离活性物质的手段。某些属于弱电解质或非离子型的抗生素,过去不能用离子交换法提取,现在可试用大孔吸附树脂,这为

3、抗生素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着重介绍了 20 世纪末高分子吸附剂在各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酶抑制剂以及蛋白质类药物等分离纯化上的应用进展。大孔吸附树脂,又称为大孔网状吸附剂 (macroreticular absorbent) 于 1957 年首次合成,作为有机吸附剂的新品种,是近年来离子交换技术领域内的重要进展之一,给吸附法提取微生物药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国外发表的新抗生素中,几乎包括了各类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均有采用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其分离纯化技术的报道。尤其是某些弱电解质或非离子型的抗生素,过去不能用离子交换法提取,现在可试用大孔吸附树脂,这为抗生素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现着重对近

4、3 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各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酶抑制剂以及蛋白质类药物等分离纯化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 又叫短程蒸馏( shortpathdistillation) 是一种非平衡蒸馏, 它依据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在高真空(压强一般小于 5Pa)下实现物质间的分离。它具有真空度高、蒸馏温度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 因此能大大降低高沸点物料的分离成本, 能极好地保护热敏物料的品质, 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它能解决大量用常规蒸馏技术分离难于解决的问题。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纯物质的分离纯化, 特别

5、适合天然物质的分离。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塑料、医药等行业。近年来分子蒸馏技术己逐渐成为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新型分析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因其独特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含量测定、组成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在药典的所有分析方法中它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杂质的检查、含量测定、药物的稳定性研究、中草药成分及中成药成分分析、抗生素各组分的分离和测定及临床血药尿药浓度检测等方面。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te

6、chnology)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物料依据滤膜孔径的大小而通过或被截留,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膜分离技术与常规的离心分离、沉降、过滤、萃取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无相变、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常温连续操作、无需外加其他物质等优点,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可直接放大,是一项高新技术,在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物技术研究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取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内外发展生物技术的实践证明,下游技术在生物技术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谓下游技术,一般泛指从工程菌或工程细胞

7、的大规模培养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质量监测所需要的一系列单元操作技术川。可以说,下游技术是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而产品的分离纯化是下游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蛋白质、多肤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分离和纯化工作,迫切需要高效快速的分析、分离和制备方法。特别是用于临床的生物医药产品,不仅要达到很高的纯度,而且还要在分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生物活性。大规模制备性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已成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国外在这方面正在进行大量的研制与开发并作为科技投资的重点之一。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促进了生物制品如酶、抗体、抗原、受体的迅速发展

8、. 这些制品通常是从发酵液中或天然产品中提取, 并经纯化而得到的产品。 提取液常含有悬浮物、高或低分子杂质, 并且这些产品纯度很低, 对温度、酸度、有机溶剂、蛋白酶以及其它生物污染物很敏感, 易于降解.因此, 很有必要开发高效的下游工程, 进行产品的分离和纯化。生物工程中的下游工程, 通常用过滤、离心法分离不溶物, 用盐析等沉淀法进行浓缩。用离子交换、电泳和亲和层析技术对产品进行纯化. 其中亲和层析技术是选择性最高的纯化技术( 一般可把纯度提高 1000 倍) , 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 干扰素、抗凝血酶、胰蛋白酶 、尿激酶等) 的分离纯化.但亲和配体昂贵、难制备, 且亲和柱易堵塞和污染,只

9、能适用于间歇操作。 因此, 亲和层析技术因其费用高、耗时、低效, 不能满足生物工程上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二、发展方向我国的医药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的药物提取水平差距甚大,影响了我国医药产品在世界药品市场的地位。中国已经加入 WTO,国内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才可能使我国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才能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分离纯化技术是制药过程的核心环节,为了生产高纯度、高活性的药物,研究经费的 30需花费在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研究上。利用传统的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纯化阶段的平均生产费用约占总生产成本的 80,分离纯化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制药

10、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寻求经济、高效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 在发达国家,药材从投料开始,整个操作在连续封闭环境下进行,自动化程度高,经粉碎后的药材定时投入提取设备,提取液连续从提取罐中排出,药液和药渣均在封闭的管道中运行,保持了环境的整洁,提高了药材资源的利用率,其提取效率是常规的 34 倍。由于自动出渣离心机分离效率高,整个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我国在大力研发推广适宜于工业化应用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提高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才能使我国中药提取技术水平和产品整体大幅度提高,增强在国际市

11、场的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刘国诊等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72. 杨利等 生物工程进展。1999.13. 邬方宁 天津市药品审评中心 天津药学 2009.14. 陈铭祥,王定勇.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95. 谢全灵,何旭敏,夏海平,等. 膜分离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膜科学与技术,2003,23(4):1806. 赵宸煜,王海涛,郭振友. 双向流膜分离技术用于维生素 B2纯化的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6(4):17. 王子尧,陈彦,孙文秀. 超滤法分离丹皮多糖的研究. 膜科学与技术, 2009, 29(4):988. 张静 贺浪冲 傅强士的宁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分析化学, 2005, 33(1):113 116 9. 蔡 寅 张 芳 顾觉奋 中国药科大学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8.210.顾觉奋, 中国抗生素杂志 , 1991, 16(3): 2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