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13998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年廊坊市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2012 年,廊坊市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迎难而上,加大投入,圆满完成了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目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廊坊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廊坊市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任务落实,全市农村公益性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气息初步显现。(一)示范村建设档次高、效果好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廊坊市 200 个示范村实现了道路

2、硬化,村庄绿化、路面净化,达到建设标准。600 个重点整治村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面貌大变,全市新硬化通组通户道路 3282 公里,完成任务的 109%;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213 个,完成任务的 106%,总数达到 1027 个。新建改建村部 460 个,卫生所 814 个,农村超市 720 个,文化大院 359 个,培训场所 281 个,活动健身场所 563 个。通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农民小病不出村,购物进超市,休闲游广场,娱乐有场所,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建设后的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突出的专业村。如宜阳县的2丰李镇

3、马窑村 2500 亩耕地全部退耕种植花椒并套种中草药,宜阳寻村镇的甘棠村、黄窑村和莲庄乡上涧村温棚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寻村镇黄窑村、甘棠村和莲庄乡马回村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示范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群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日益改变,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二)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全市乡镇政府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了 4 次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突击活动,清运垃圾,清除杂草,摆放杂物,整治农村环境。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迅速,近年来不断新建户用沼气,积极实施改厕、改圈、改灶工程,农

4、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比如宜阳县,建设 17 个乡级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集中力量建设集村部、卫生室、图书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大院、便民服务大厅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共建成村部 84 个、514 间,卫生所 70 个、258 间,文化大院 93 个、369 间,超市商店 120 个、7800 平方米,健身活动场所 95 处、3.1 万平方米,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学习、购物创造了良好的场所和优美的环境。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还结合实际,创新保洁模式,不断改进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全市 2771 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做到了有人员、有经费、有工具、有制度。如:洛阳龙

5、区、宜阳县、新安县等地每月召开流动现场会,对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好的乡(镇)3和村庄进行表彰并以奖代补,责令工作滞后乡镇和村庄主要领导表态发言,并限期改正。永清县.固安等县财政列支农村保洁补助资金都超过 20 万元,霸县筹措保洁资金 50 万元,为保洁员统一购买了服装和垃圾清运车,按时足额发放保洁员工资。洛宁县为 143 个整治达标村发放保洁经费 43 万元,并购买 30 多辆垃圾车发放到示范村。洛龙区各乡镇按照远郊农村人口的千分之三,近郊千分之四的比例配备保洁人员727 名,区财政拿出 100 万作为长期保洁机制管理资金,按照每个农村人口每年 3 元的标准对乡镇进行补贴,确保了农村保洁人员的待遇

6、落实,全市共清运垃圾 250 万方,修建村内雨污水排放实施116 万米,村内空地绿化 232 万平方米,新建垃圾池 2650 万个,新建垃圾填埋场所 800 个,治理规范各类广告、标语 19 万条,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干线公路路容路貌明显改观。(三)财政投入力度加大2012 年,廊坊市财政投入 200 万元用于通组通户道路补贴。县级财政投入资金 800 万元,奖补新农村建设,如栾川县财政投入2300 万元,伊川县财政投入 1500 万元,偃师市财政投入 1400 万元,宜阳县财政投入 1300 万元,汝阳县财政投入 1230 万元,新安县财政投入 1200 万元,嵩县财政投入 860

7、万元,洛龙区财政投入 680 万元,用于农村基础建设,有力的推进了廊坊市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四)各单位包村帮建工作扎实开展4廊坊市大部分包村帮建单位都高度重视,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副职具体抓,多渠道筹措资金,援建所包村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引导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 65 个系统和 48 个市直单位共派驻工作队 900 多个 2450 人,投入各项资金 3209 万元,其中投入资金 1508 万元、争取项目资金 1282 万元、捐赠各类物资价值 419 万元;另外,2012 年初,廊坊市遭受了严重旱情,200 多万亩小麦受到旱情的威胁,为应对严重旱情,各包村单位响应

8、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迅速组织包村队员深入所包村,产看灾情,制定具体的抗旱工作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帮助,共投入抗旱资金 520 万元,购置水泵电机等 92 台,打井 15 眼,还购置了一大批抗旱物资支持抗旱浇麦。(五)组织领导不断加强2012 年,廊坊市委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施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通知文件,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市新农村办也建立了暗访工作机制,每月对全市进行一次暗访,及时通报,各县(市、区)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村“两委”成员带头干的良好局面,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整合力和长效工作机制,偃师

9、市、伊川县、嵩县等县(市)委组织部长亲自带队深入第一线巡回督促指导工作,对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差的由媒体曝光,并对乡镇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5二、洛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廊坊市 2012 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收到的成效还是初步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培育任务艰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洛阳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大多数县的行政村位于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普遍非

10、常薄弱,在基础设施完善和日常管理维护上无力投入应有资金,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的培育主要依靠市、县、乡三级大力帮扶和资金投入,真正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积累力量建设新农村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以县(市)城为中心的城郊地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群众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改造家园、改变生活质量的热情不够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够积极主动。目前,随着农民转移输出力

11、度不断加大,大部分农村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经商,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农村村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新农村建设无论从人力、物力、智力上均处于劣势,也明显影响了6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依靠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强力推动,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群众对改善自身基础设施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三是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新村庄建设,但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落后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是首要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各整治村和示范村上报的新农村建设投入预算来看,仅达到整治村和示范村的基本标准,平均每个行政村就要投入 300

12、 万元左右,平均每人需承担1900 余元。由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办经济实体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收入,投入道路、文化设施、社区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日常的管理维护等资金没有来源,加之洛阳过半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财政拿不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四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巩固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必须有长效机制和持续的投入来保证。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近年来,洛阳在新农村长效机制建设

13、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部分乡村实行“五户联保”卫生制度,县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购置配备保洁车,发放保洁补贴,部分行政村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管理维护资金不足,群众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不强等原因,7部分村村容村貌较差,特别是农忙季节“脏、乱、差”反弹现象十分突出,部分村卫生保洁管理存在问题较多,有的还被洛阳日报做了负面报道,影响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形象。三、洛阳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对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中,要继续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农村经济为重点

14、,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编制规划,选准有效载体,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造就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落实促农增收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骗农等不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三是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带动面大、附加值高的

15、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8业,形成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加快通组入户道路建设进度,提高水泥路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加强以集中供水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保障广大农民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使城乡电力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16、发展沼气池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五是实施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卫生所、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三)(三)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动员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切实改变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偏差,最大限度地消除“等、靠、要”思想,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压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增强村两委引导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四)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9以自然村为单位,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地方要规划新村,鼓励农民到新村建房,没有条件的要在老村庄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改造规划。规划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和旧宅基地,突出农村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防止搞成千篇一律。重点抓好改水、改厨、改厕等工作,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治理农村脏、乱、差,按村庄规划拆除乱搭乱盖建筑,建设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定期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