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路11-15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136633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之路11-1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明之路11-1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明之路11-1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明之路11-1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明之路11-1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明之路11-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之路11-1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明之路(十一)文明之路(十一)“以弗所以弗所”的记忆的记忆这里是土耳其塞尔柱镇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名叫以弗所。这天,摄制组在塞尔柱博物馆考古专家文卡尔先生的陪同下,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弗所,这个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的地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曾经盛极一时。这是一片被历史和泥土掩盖的历史之谜。从 19 世纪中叶起,考古学家便开始了在这片古代遗址上的工作,经过 130 多年的挖掘,才揭开了以弗所神秘面纱的一角。古典的爱奥尼亚石柱、能容纳两万五千人的圆形剧场、两层楼高的图书馆、127 根石柱撑起的神殿在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无不炫耀着古城曾有的繁荣与辉煌。那么,古城最早建于何时?又是什么人

2、建造的呢? 这座城市的古迹长约两公里,而图书馆恰好位于废墟的边缘。这些希腊和罗马人创造的宏伟建筑和不朽的技术,曾经影响过整个古代世界。除了感叹,我们还很想知道,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想要说清楚古城的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前后,古城附近便出现了人类的活动。然而,直到希腊人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这里才真正迎来了繁荣。当时以弗所凭借便利的海上贸易,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地区。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大帝将以弗所纳入希腊帝国的版图。此时的以弗所盛极一时,人口达二十多万,成为帝国中仅次于亚历山大城的第二大城市,是整个小亚地区的商业、政治和文化宗教中心。这座

3、圆形剧场是以弗所古城里最大的剧场,其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据说五万奴隶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当年大剧场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看戏剧、看决斗,甚至还上演过两万多人的抗议活动。早期基督教传播的时候,圣保罗曾经三次来到以弗所传教,为了把阿尔忒弥斯女神从人们的心中驱走,他宣称人手造的神不是神,许多人信以为真,他们开始丢弃家里摆设的神像,而转信基督教。那些铸造神龛神像的银器匠鼓动民众反对保罗,一场动乱很快蔓延全城,两万五千人聚集在大剧场前连声呼叫,“伟大的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万岁!”,声震数公里之外。但是,最终基督教还是在以弗所传播开来,并逐渐替代了阿尔忒弥斯女神的地位。这几根石柱

4、就是以弗所阿尔忒弥斯神庙的遗物,当时的神庙是由 127 根石柱支撑起来的宏伟建筑。神庙在建成后的近 200 年时间里,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东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着摩肩接踵前来朝觐的人们。但是,公元五世纪初叶,以弗所被东罗马帝国占领,奥德修斯二世将神殿视为异教徒的聚集场所,下令彻底拆毁。从此,这座伟大的建筑奇迹便从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处于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土耳其,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而今走在以弗所古城的街道上,目力所及的大理石建筑大多都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遗迹。这条著名的库里尔大街,就是当年以弗所城中最宽阔的一条主要街道。街道两侧一度布满遮风避雨的柱廊和人声鼎沸的商店,房前柱后那照明的街灯、

5、富人们富丽堂皇的住宅、曾经闪烁、炫耀着古城的繁荣与富足。这片被严密保护起来的遗址,据说是当年的富人居住区之一。这些房屋大都建造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之间。今天,我们是否还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些古城人们的生活印记呢?通过考古专家文卡尔先生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间有冷水和热水的洗浴间。冷水直接来自山泉,热水则是靠一种叫做炕式的加热系统提供。那么,炕式加热系统运用的又是一种什么原理呢?文凯尔先生告诉我们:古罗马人的加热系统是,让加热以后的空气扩散到有柱子支撑的地板下,随着热气上升,陶土墙壁变慢慢升温,于是池子里的水随着墙壁也被加热。据说采用这种方法,当时的人们可以使水温达到摄氏 49 度。置身于这

6、个富人家庭,简朴与高雅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装饰画中的主题反映的不仅是当时的艺术潮流和民族特色,这一切更说明了房屋的主人对艺术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和鉴赏能力。今天的以弗所古城遗址位于土耳其西南部的塞尔柱镇,距首都安卡拉约 700 公里。以弗所的辉煌从公元前四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七、八世纪。之后,由于河流的入海口被淤泥添塞,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遂告终结,昔日的闹市也渐渐凋零衰落,再加上地中海沿岸频繁的地震,以弗所古城最终沦为今日的大理石废墟。古老的神庙和辉煌的城市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是,曾经生活在以弗所古城的人们去了哪里?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够寻觅到他们踪影?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走进了塞尔柱博物

7、馆。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激起了摄制组成员们的极大兴趣。这些文物无一不见证过以弗所的兴衰。普文女士现为塞尔柱考古博物馆考古专家,从事以弗所考古工作多年。对于以弗所古城人们的去向问题,她是否能给予我们一些满意的答复呢?虽然史林杰小村最早的原著民究竟是谁我们已无从可考,但是小村里现有的一些居民来自于以弗所古城的说法却已得到了专家的证实。那么,今天的生活在史林杰小村的古城居民的后裔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山路蜿蜒向前,两旁山坡上遍布的是橄榄树、桃园和葡萄园。古罗马的引水渠也不时地闪现在眼前。十几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这个名叫史林杰的小村庄。距离村口很近的地方,一家命名为阿尔忒弥斯的饭店引起了我们的

8、注意。只见宽阔的院落中央矗立着的是一座传统土耳其风格的洗手池,正前方恢弘的建筑简朴而凝重。进入小村庄,一家极具土耳其特色的酒铺出现在眼前。店内,一个健硕的中年男子熟练地向游客推介着自己店铺里的酒。攀谈之下,我们得知,他就是店主哈里里。今年五十四岁的哈里里告诉我们,现在史林杰小村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是土耳其人,而他是出生在史林杰村的第二代居民。我们感到不解,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希腊人到哪里去了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觉醒了的希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长达数百年的统治。1923 年,两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停止战争并达成协议大规模互换人口。此后的两年间,一百一十万信仰东正教的希腊人从土耳其回到了希腊,

9、而从希腊迁往土耳其的穆斯林居民也有三十八万之多。其中,共有四百一十八个土耳其家庭从克里特岛、希腊北部和保加利亚等地迁到了史林杰小村,一小部分人后来定居留在了塞尔柱镇。哈里里的爷爷搬迁到史林杰时,没有带来其他值钱的家当,老人带来的仅仅是一手酿酒的好手艺。之后,哈里里家成了村子里最早做酒的人家,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墙上的这张写有哈里里名字的奖状,是他 2003 年参加村子里的酿酒比赛获得第一名的证书。聪明的哈里里把他做成了铜牌挂在自家门前,反而成为了他招揽生意的一种方式。据说,哈里里家的酿造的酒完全是采用传统的工艺做成的,这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这种神秘的传统工艺今天我们还能看得到吗?哈里

10、里的果园距离村子大约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每隔一天,哈里里都要过去亲自照料一番。哈里里的园子总面积达五万平方米。园子之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这里除了有桃子、橄榄和葡萄,还有西红柿、南瓜等品种多样的蔬菜。七月初的时节,虽然哈里里家的桃子才刚刚开始成熟,可是果园里却已是果香扑鼻了。哈里里告诉我们,在史林杰村民的生活中,酒是最重要的东西,而新鲜的桃子是酿出质量上乘果酒的最好原料。哈里里告诉我们,以前村子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会采用这种传统的土方法做酒。可是现在很少有人再这样制作酒了,虽然村子里的小酒厂也生产桃子酒,但味道自然没有用这种土办法造出来的好。饭菜的香味飘散在小院里,哈里里的夫人为我们准备的是一

11、顿颇具特色的土耳其农家饭。在史林杰小村进行拍摄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山村的宁静已一去不复返了。就像它的名字“山上的以弗所”一样,这里拥有了以弗所古城曾经有过的繁荣商业气息。三十年前,史林杰小村开始发展旅游业。很快,这个小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还有独具特色的果子酒、橄榄油和各种土特产品,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如此,当地人还学会了利用一些老物件招揽生意。在阿里卡亚先生家里,一杆老秤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他们家族历史的一个见证。在阿里卡亚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还观了他家现在保存完好的传统橄榄油工厂。据说,这套设备是土耳其国内保存年代最早的橄榄油加工车间。这些老物件虽早已

12、不再使用,但阿里卡亚先生说,留着它们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辈就在我们对哈里里进行采访拍摄的时候,门外不时传来阵阵鼓乐声。打探之下我们了解到,在史林杰村,当地人保持着一种传统的习俗,男孩在五岁至七岁时要接受割礼。割礼前,家人要为孩子举行隆重的割礼仪式。割礼传统在这里是每一个村民恪守的准则。哈里里说,鼓乐声传来的地方,是在告诉村民,这一家的孩子就要举行割礼仪式了。怀揣着好奇,寻觅着鼓乐声,跟随哈里里,我们打算前往一探究竟。这个在割礼前一天举行的盛大仪式将从清早持续至午夜。此时,全村的人会陆续赶来为孩子送上祝福。果子酒喝到痛快的时候,人们纷纷起身载歌载舞,用歌舞传递吉祥。看着眼前这些乐观向上、热情爽快

13、的史林杰村民,我们不禁再次想起了村口饭店前那块木牌上的话:“如果这世界上有天堂,那么史林杰一定是这个天堂的一部分。”虽然以弗所古城已经变成了废墟,人口也经过了多次迁徙,但是这个被称为“山上的以弗所”的小村庄,维系着人们对曾经繁荣和辉煌的以弗所的不灭情感和永恒记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焕发着摄人魂魄的美,令无数旅行者魂牵梦绕。这就是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的卡帕多西亚。早在波斯帝国时期,由于卡帕多西亚人向波斯人进贡了健壮的马匹和技艺精湛的金银工匠,波斯人把这里叫做“卡帕多西亚”,其寓意就是美丽的马乡。据圣经记载,公元一世纪左右,圣彼得的第一封信是寄往卡帕多西亚的,至此人们才模糊地

14、记起在小亚细亚地区有这样一个地方。也许是这里千奇百怪的地貌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属于人类的国土;于是人们又赋予它另外一个名字-精灵的世界。卡帕多西亚大致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时代,卡帕多西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其南面以托罗斯山脉为界,东抵幼发拉底河。现在我们所说的卡帕多细亚归属于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内夫谢希尔市。卡帕多西亚距离首都安卡拉约 260 公里。据史料记载,这个地方历来就是亚、欧强悍民族的争逐之地。公元前 4000 年,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第一支使用铁的民族赫梯民族,并且他们于公元前2000 年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赫梯民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15、?此次我们的卡帕多西亚之行,是否能够找到赫梯人在此生活过的印迹?前往卡帕多西亚的旅途中,我们被一个散发着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小镇所吸引。几个表演古老民歌的老人,使得我们忍不住驻足观看。当地人告诉我们象这样特色的小镇在安那托里亚地区有很多。热情的土耳其人民是在用着极其传统的方式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大约三个小时之后,我们的汽车驶入了卡帕多西亚地区,但车窗外看似中国北方乡村低矮的土墙,很难将它与即将要探寻的精灵世界联系起来。为了全面地了解卡帕多西亚地区的文明史,我们选择内夫谢希尔博物馆馆长作为我们的第一个拍摄目标。馆长告诉我们,卡帕多西亚拥有奇特地貌特点的地区集中位于安卡拉东南阿瓦诺斯、居来美和于

16、尔居普三个城镇之间的一个三角地带上,地表面积约 4000 平方公里。这里遍布悬崖、深谷。在这些断崖、石笋之下掩藏着几百座奇形怪状的古城堡。地下城的规模之大出乎我们的预料。 古城堡始建于何时?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与众不同的居住方式?难道这些城堡就是传说中赫梯人的王国吗?对于公元前 2000 年前的赫梯人是否在卡帕多西亚曾经居住过,馆长表示深信不疑。与馆长道别时,他向我们推荐了一位对卡帕多西亚地区地下城非常了解的人。但由于此人每天傍晚喜欢独自上山,人们称他为疯子-阿里。原以为找到阿里会很费周折,但没想到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急于寻找的目标。摄制组成员无不为此振奋、高兴。在阿里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卡帕多西亚古城北部的一个制高点。站在上面,火山岩石上开凿的城堡景观尽收眼底。阿里平静地向我们介绍着卡帕多西亚古城的历史,眼前这位说着较为标准英语的老人,看上去似乎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但为什么他喜欢傍晚独自登山,为什么人们又称他为疯子阿里呢?在这看似荒无人烟的悬崖绝壁上,密密麻麻地开凿了无数窟窿。整个山体内部已经被掏成蜂窝状。近处还能看见崖壁上的门窗和通风口,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