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12875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人民根本利益基本问题论文 【内容提要】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仅就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而言,就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基本问题:认识人民利益的正确态度、对人民利益的准确表达、对人民利益的广泛涵盖和保证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这四个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正确回签,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党的“三个代表”的宗旨。【关键词】三个代表/人民利益/邓小平理论【正文】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后,又提出了对“三个代表”思想要“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的基本要求。研究好是宣传好和贯彻好的前提;“三个代表”的思

2、想内涵极为丰富,也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虽然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在这一点上也从未动摇过,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只有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做出正确回答并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利益,否则,代表人民利益只能是一个良好愿望,甚至南辕北辙。本文认为,在代表人民利益问题上,必须对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做出正确回答,而邓小平理论对这四个基本问题都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一、以什么态度来正确认识人民利益代表人民利益首先取决于对人民利益的正确把握,而能否正确把握人民利益,认识态度或思想方法问题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这是能否正确把握人民利益从而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3、,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和挫折,根本上都与此有关:在以什么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这个重要问题上,不是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己来回答,而是从本本出发,从条条框框出发,从领导人的一厢情愿出发,把实际上并不代表人民利益、人民群众并不欢迎的东西当做人民利益来维护,并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共产党的宗旨的为人民服务,也不是由人民自己来回答究竟需要哪些服务内容和什么样的服务方式,而是不遗余力地提供了许多人民并不需要的服务内容和并不欢迎的服务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立场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人民利益时所持的态度却是错误的,严重存在着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实际上,在以什么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这

4、一根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党与无产阶级利益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利益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毛泽东杰出地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思想应用于对待蓬勃兴起的中国农民革命运动,高度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对农民自己做出来的十四件大事热情肯定,并明确指出“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党内外一些对农民运动指手划脚、责难咒骂的人“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命,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正

5、是从这里出发,诞生了“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并作出了杰出的发挥,他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仍然能深切感到它的振聋发聩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不需要恩赐和包办,也不愿接受强迫命令,人民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活力的尊重与保护,需要物质与文化的丰富

6、与繁荣,需要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如果抹杀这一切,甚至用某些毫无道理的一厢情愿的东西来强迫人民接受,那就是严厉批评过的“曾经在历史上给党、给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带来不可胜数的损失的主观主义者”,这是和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人格格不入的。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就是在以什么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这个问题上,冲破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放下一切自以为是的东西,彻底抛弃一厢情愿,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己来回答。早在 1956 年,就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

7、,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 ”到 1962 年,他在谈到农民自发搞起的包产到户形式时,更明确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起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三十年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一次指出:“农村搞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邓小平提出的认识人民利益的正确态度,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已经昭示于天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由此带来的

8、各项事业的大发展,无不得益于此。这一正确态度的深远历史意义同样重大,可以说它提出并解决了全党思想能否可持续解放的大问题,彻底革除了妨碍我们的思想可持续解放的观念障碍。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只有继续做群众的学生,才能继续做群众的先生。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刚刚结束时,他就提出了今后“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也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他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每月召集有关方面的代表讨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来不是简单地定于一尊,而是在讨论中逐步形成最切近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正确认识。始终坚持以这样的正确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彻底

9、放下一厢情愿的主观偏见,以人民群众的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群众的是非为是非,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基本原因。坚持这一态度,也必将使这一理论能够始终赢得人民。二、以什么思想来准确表达人民利益人民的利益应该由人民自己来选择,但需要由执政的共产党来集中表达。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究竟是什么,更必须由共产党通过集中人民群众的愿望加以提炼。这种在集中提炼的基础上对人民利益的准确表达,对于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同样是极其重要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不是尾巴主义者,当然懂得,群众的意见一定不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

10、和概括。 ”即使是在认识人民利益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也不能保证对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一定是准确的;理所当然地,如果以一厢情愿、定于一尊的态度来认识人民利益,其对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就更难以是正确的了。我们过去由于在对人民利益的认识态度上的主观偏见,导致了对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上的严重失误。一是错误地认为人民的利益在于阶级斗争,只要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是,党的任务就是“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二是错误地认为人民的利益在于坚持某种固定的社会主义模式,只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商品生产”的公式,就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于是,任何违

11、背这一公式的主张和做法都被认为是对人民利益的背叛,从而又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由,如此恶性循环。这种对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上的失误,模糊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目的,把手段、途径、措施层面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并把它们当作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加以坚决的维护。这种失误导致的僵化、停滞以及各个方面的重大损失毋庸赘述。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就是在怎样准确表达人民利益的问题上极其鲜明地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上,只有目的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手段层面的东西则是应该被检验、被选择的,是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根本目的的。这种对社会主义事业根本目的的关注,具体表现为对生产力的关注和对人民共同富裕的关注,并在他的社会主

12、义本质论中做出了精辟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通过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才是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形式,不仅不代表人民利益,恰恰需要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来衡量和取舍。在这个根本利益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没有理由表白自己的神圣,都要低下头来接受检验。邓小平在如何准确表达人民利益问题上彻底克服了固守僵化模式的错误,把目的提到第一位,确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正确把握了民主革命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从

13、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政权这一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最适当的手段,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中心城市暴动还是建立农村根据地,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是进攻还是退动,诸如此类,无非都是不同手段的选择,只有能够实现革命战争胜利这一目的的,才是正确的。而固守俄国革命道路的教条主义者曾经给毛泽东扣上了“机会主义”、 “经验主义”、“逃跑主义”等大帽子,以为民主革命全世界只有一种战略技术可用,邓小平也曾因此受到牵连,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个中是非曲真,历史早已昭示明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应该从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目的上来认

14、识人民利益,并围绕它来选择最适当的手段。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邓小平以对生产力的高度关注和对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关注来表达人民利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和杰出发展。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探求的美好未来,这就是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只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旧的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

15、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共产主义只能产生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时也明确指出:“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在预见这个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 ”可见,对生产力的关注和对人民共同富裕的关注,是无产阶级伟大领袖们的一脉相承的思想。邓小平忠实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并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庸人的超越放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对人民利益的完整准确的表达,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这就是现阶段我国最

16、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围绕这三大目标开展工作,才真正是为人民谋利益。三、以什么内容来广泛涵盖人民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们在人民利益问题上从错误的认识态度出发并做出了错误的表达,所以必然无法广泛涵盖人民利益固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可避免地把人民利益看成某种孤立的简单划一的东西,除了“枪杆子、印把子”以外,其他的诸如求富、求乐、求专业成就、求个性发展、求心灵安宁、求个人志趣的实现等等,都认为是违背人民利益而加以排斥。于是,在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私与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相互关系问题上充满了形而上学,凡是沾了个人、私和资本主义边的东西,就一律被认为是与人民利益不相容,甚至连摩天大楼、高速公路一类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文明成果也被打上资本主义的印记而排除在人民利益之外,更不要说那些虔诚的宗教信仰、纯真的花前月下、多彩的服饰装扮,丰富的个性表达、专注的个人奋斗等等了。这种对人民利益的认识上的狭隘性,毫无道理地把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搞成了“清一色”,一方面压抑了人本身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