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12096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全面战略对抗”到“新型大国关系”王辑思老师中美关系及相关战略问题课后思考5117409011王立志一、引言自己选了当代中国外交热点议题分析这门课本来是个偶然,上了第一次课后自己就觉得自己选了一门非常好的课!自己是一名工科类的学生,平时生活中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社会科学,其实自己对社会科学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我也是多次在课堂上提问。应该说几次课上老师们说的主题我都很喜欢,但我对来自北京大学王辑思教授的中美关系及相关战略问题格外有兴趣,针对老师留下的思考题“中美之间会发生冷战式的战略对抗吗?”,我整理了老师上课所说和自己看的一些文章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了一点感想。二、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近3

2、0年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快速增长,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从30年前美国的四十分之一发展到了今天美国的60%,同时近十年经济增速仍然保持着9%的增长率。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冷战时美苏争霸的场景,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国际关系的“铁律”,也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它是指一个新崛起的新兴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从英国与西班牙的争霸战争,日本侵略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我们都能看到“

3、修昔底德陷阱”的影子。上世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冷战是发生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军事对抗;由于热核武器的出现,人类拥有了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手段,因而使得这种对抗的升级受到限制,不能不局限在“冷战”的范围内,而未能发展为“热战”。美苏对抗从根本上说是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这种冲突不仅推动了冷战的到来,而且是冷战的原动力,是冷战最为本质的东西。那么如今中国与美国之间会不会也陷入这种对峙中?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任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王辑思老师认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国际风险概括为以下几点

4、:1.由于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和外部势力干预、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定、地区冲突损害中国海外权利和公民人生安全2.部分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冲突激化,恐怖极端势力形成负面“示范效应”3.水资源,粮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危机。4.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难度。5国际媒体和跨国社交网络日益发达。加大中国社会治理难度6.某些周边国家可能出现政治动荡,危害中国边境安全。我觉得王辑思老师阐述的非常有道理,但是美国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也不在少数,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合作,文化教育交流上面都有着很多共同目标,毕竟9.11事件是成为了中美关系走出低谷的转折点。在未来,中国与美国依然会在共同话题上有

5、许多合作的空间。三、走向“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年初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美国领导人做出回应了“中美应当共同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大议题。两国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中方对于这种关系认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美方则表述为“打破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必然冲突的历史魔咒,建立基于务实合作和建设性处理分歧”。可是中美双方均表示要建立新型大

6、国关系,是不是就意味着未来的中美关系通力合作,一片坦途了呢?实则不然,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意味着没有摩擦,没有冲突,应该说“不对抗,不冲突”这一中方的倡导只能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国家主席2014年7月14日在巴西福塔莱萨应约同奥巴马通电话。强调,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对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懈努力。概括新型大国关系认为有三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但是中方强调的更多是双方应当秉持原则,而美方则倾向于处理现实问题。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编辑彼得马蒂斯声称,如果美国接受中国有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议,那美国就不得不放弃对台承诺,放弃争取人权

7、,放宽对华敏感技术出口,调整美日、美韩同盟,停止支持通过联合国海洋法来解决南海争端等。他质疑多尼隆2013年亚洲协会讲话中接受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做法是否值得。美国学者认为中国提出的“相互尊重”就是中国要求美国顺应北京的利益要求,遵循中国的核心利益。众所周知,中国学者也在批评美国的在华政策,首先的我认为就是干涉我国内政,包括插手我国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其次在军事上战略封锁压制,包括加强亚太军事部署,强化亚太军事同盟;第三在经济上限制我国多次以反倾销罪破坏中美经贸合作;第四国际舆论上处处针对中国,指责中国人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可是美国也一定明白现在的中国和美国是谁也离不开对方的,近些年

8、来美国的力量变化是微妙的,面临的问题也日趋严重:1.政府债务与财政赤字问题,一般来说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运作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五年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大规模投入,这个比例就已经到达了90%。财政赤字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的预算盈余转为了预算赤字,同样的08年,美国大规模的救市计划,让这个数字迅速扩大到10%。2.就业问题,近10年以来美国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10年前这几乎不是美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09年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蹿升到9.3%,10年高达9.6%,至此降低失业率一直占据着美国总统的许多精力和时间。3.生态与能源问题,清洁能源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9、美国虽然占据主动,但是美国和中国相比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仍然很高,以后能源方面和中国必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4.GDP与人均GDP,世纪初,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03年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十年间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总量差距在越来越大,面对中国的挑战,美国势必要在经济上扩大增长点,这不可能绕开中国不与中国合作。对于大国关系的分类,陈志敏教授将他分为七种关系,既:热战敌人关系,冷战敌人关系,恶性竞争关系,良性竞争关系,双边伙伴关系,传统盟友关系和共同体成员关系。良性竞争是新型大国关系的起步形态,伙伴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力争形态,共同体成员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理想形态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是高度相互依存

10、下的关系,存在着大量的共同利益,既没有完全敌对的利益冲突,也没有完全敌对的意识形态矛盾,无需依靠恐怖核威慑在大国之间维系和平,陷入一种类似美苏之间的冷战关系。美苏两国争霸时,美苏两国各自构建了一个经济上相互独立的“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经济体系而当代大国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相互补充性如此之强,经济相互脱钩的成本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大国能从外部世界孤立开来。中美两国面对的21世纪的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注定了两国不会出现冷战时的对峙。四、重点还是合作驱动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我认为最重要的应当求同存异,对于美国学者“相互尊重”的误读,我们应当开放包容,并进一步强调合作的核心驱动地

11、位。中美关系走过风风雨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利益交融格局持续深化,积累了深厚的合作基础。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达5210亿美元,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已连续10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美在国际政治中都需要彼此的支持与合作。无论在绿色科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还是在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都应当更多的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合作。作为世界大国既要有登高望远的战略,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政策,中国与美国以及欧盟的战略合作机制都需要落到实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开辟国际关系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也是顺应时代发

12、展潮流之举,是两国面临的唯一正确选择。引用基辛格的一句话“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五、参考文献樊百玉.作为结果的冷战在冷战起源中探讨冷战的本质期刊论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王辑思.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J-当代世界,2013(01)王辑思.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差异及中国对美国政策J-当代世界,2014(10)黄平.美国的变化力量:十年来的一些轨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5)陈志敏.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态分析J-国际观察,2013(05)苏长合.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级世界里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09)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和政策建构J-国际问题研究,201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