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11950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是基础经典是基础 师承是关键师承是关键 (主讲人:江苏南通著名中医学家 朱良春教授) 主持人讲话: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 88 岁高龄江苏南通的朱良春教授来到我们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中医学子的成才问题。朱老从医近七十年,经历颇为丰富,常常临床上力起沉疴,远近闻名。他对中医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朱老的到来表示感谢。(掌声)好,接下来有请王庆国校长讲话。 王庆国校长致辞: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来了很多人,大家济济一堂。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研究生会的同学,没有你们的辛勤工作,

2、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和朱老的相聚。朱老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大家,他师从章次公先生,从医近七十年,医德高尚,医道精深,医名斐然。擅治疑难杂病,尤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颇有心得,堪称大师。老人家 88 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还非常关心我们后学青年的成长。朱老的到来是我们学校的荣幸,相信朱老的演讲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就有请朱良春老先生为我们做演讲。 朱老:刚才王校长过分夸奖了,说的太高了。我是一位老中医,从事中医工作近七十年了,有那么一点点体会。今天我想讲的这个题目“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是为怎样学好中医打基础的。 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历史上中医

3、的教育都是师传的,老师带徒弟,那种授受相传的手把手的教育是另外一种过去形式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医教育方式,这种现代的教育方式非常好,有很多老师采取系统的、很正规的方法来教育,这样非常好,更可以让我们系统的吸收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你们是很幸福的。 现在我先讲的第一部分,就是经典是基础。在学校里,我们就要把经典读懂、读通、读透,悟彻一些道理,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打好基础以后,能够再有重点的拜一位或两位老师,很好地向他学习,跟随他,学习他的临床经验,怎样的看病,怎样的处理疾病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所以这个师传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继承

4、和创新两个方面的。能继承才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需很好的继承。这就是说继承是基础,能很好的继承前人的宝贵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现代人活的经验。我们广搜博采的把它继承下来,为我所用,那你就在继承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就能创新,就能发现新的东西。我们中医有很多经典,需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从我们历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著作,很多宝贵资源中汲取营养。另外,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师传,现在我们有很多的老师都有很多活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继承。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们的经验吸取过来,接受他们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不仅要吸取前代人的经验,也要吸取现代人的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中医院校的佼佼者,过去很多中医

5、专家、教授都在你们学校编了很多教材,搞了很多的科研,今天你们学校光研究生就有 1400 多人,这就是中医的坚强队伍啊,中医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了。 下面,谈第一部分:经典是基础。我们的先贤曾说,“志不坚,智不达”,就是志气不坚定,则智不达。学习呀一定要很坚定很刻苦的去追求去探索。你如果志不坚呢,不坚定,不能下功夫,那么你的智不达,也就是你的智慧啊,你的才能啊就不可能达到高的要求,对我们的学习呀要刻苦,要勤奋。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医家不熟读经典的。所以,我们要在经典中下功夫,打好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上工,成为大医。经典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我强调的是这两本书一定要下苦功夫。经过了刻苦的

6、钻研,下了一番苦功夫,才能打好基础,学习读书要用心。心呀,我们中医说的心有两个,一个是血肉之心,主血脉,一个是神明之心,指大脑主神明,因为心主神明可以帮助你解决辨证论治,很多药物的使用。由于哪些药物是补脑的,哪些药是治神经的,还搞不清楚,但中医传承下来的补心脾的,补心阴的,通心窍的,心主神明在病理上临床上,就能帮助你去用药。那么这里提到的心啊,用心理解就是用脑去好好的悟,心悟就是在脑中的融会贯通,不是会背几句经文,必须要好好的思考,用心去体悟才能有所收获。 近代学者 梁漱溟 说:中医学是什么,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就是未来人类的文明啊。我们所学的已经出现在 2000 多年前,老前辈说过的许多

7、内容,我们到现在也只是了解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大部分。梁先生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他对中医药的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他不是医生,他说的,中医药理论的内涵的东西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 2000 多年前,先辈们已撰写了很多经典之作,直到现在还在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指导我们的科研。当代的科学 家钱学森院士也说:“ 21 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中医中药非常关心,认为中医中药要成为未来医学的主宰者。钱学森院士有很多 的超群的智慧理解“中医经典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在 1958 年,江苏省卫生厅 张克威 厅长到我们医院来检查工作,我当时在当院长,向他

8、汇报了一些我们实践当中的体会。他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他用两句话概括 : “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见”。中医很多东西是真理,而且很伟大啊。古人在 2000 多年前就说了这么高深的理论,而且是科学的理论,很多东西拿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这是对中医药的很高评价啊。古人还说过,“智莫大于心悟”,一个人要增长你的才华,发挥你的潜能,就要用心,刻苦钻研,去思考,去探索,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中医经典当中有无数的宝藏,有很多是前人几千年实践的、总结的东西。现在对前贤著作的继承还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继承前人的东西,要加以一定的发挥,一定的创新,也是不够的。我从医近七十年了,但是很惭愧,虽然在医学道路上

9、走过了 74 年,但我自己所知道的还是很少,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还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去发掘,而是被尘封,这是非常可惜的 通过学习经典,能够对我们现代的临床有很多启发。 2003 年的非典,到现在沸沸扬扬的禽流感,这些都是突然出现的病,但必然会有能根治这个病的药,要我们去找,去筛选,去发现,必然会取得很好的一个药。内经灵枢里曾经就讲过一句话:“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就是,你遇到一个病症时,这个病没能治得好,是你没掌握治疗这个病的技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没掌握治病的要领,因此你就不能把这病治好。这是内经里讲的,“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那么就提示我们要去探索,要去继承,要去创新。所以,

10、我经常对一些疑难杂症是这样认识的: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如果治不好,那主要是你不知道这个病的来龙去脉,不知道这个病的有效药物的存在!所谓疑难病,“辨证之疑”,辨证的时候,是寒还是热,在营还是在气?“论治之难”,论治就难了,就难下手了。我认为,如果你基础打好了,你必然可以“辨疑不惑,治难不乱”,那么你就可以化疑难病为可治之症。要达到这个水平,就必须要下功夫,下苦功夫去探索,特别是在经典方面。 这里我提一位中医博士,他也到这里来讲过课,他是刘力红教授,很值得大家学习。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他写了一本思考中医的书,主要就是研究伤寒论的,因为他主要做的就是伤寒论的硕士和博士这个方

11、面的工作,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大家读一读。他是当代学习经典,深入领悟,颇有作为,创新发扬的一个楷模。他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我认为是破千古之迷题,发前人之未发。例如,“肺主治节”,“肝为罢极之本”。这些方面啊,他都有深入见解。这些例证,符合实际,把前人一些怀疑的东西解释清楚,这就是他学习经典之后的一些创新。 他认为学习中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学习经典,第二个是师承名医,他对中医的热爱,刻苦地求索,有一种“人不知而愠”的心态。这是孔子说的,无论读经典或是搞临床,有了成就,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要有这种心态,才能消除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才能安下心来。 他跟随的李阳波老师,是很了不起的,他没有读

12、过学校,没有在专科医药大学读过,他是自学的,自学成才。他在望诊、脉诊方面有独到的一种体会。我们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工具多了,过去,我们看病就是望,闻,问,切,现在呢,动不动就是一堆西医生化检查,要不就是光学方面的一些检查, B 超啊, CT 啊,核磁共振啊,这些方面的检查,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病。而前人呢,我们的前辈,就是靠四诊,望,闻,问,切。望诊呢,“望而知之谓之神”,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呢,我们望诊的水平慢慢减退了,慢慢地退化了。我们不要忘了,肺脏有什么问题,透视去;肝脏有什么问题, B 超去。还不行,就 CT 啊,核磁共振啊,不懂,只管检查。李阳波先生很了不起。有一次他同一个朋友在一

13、起。有一个人从他面前过,他同朋友说:“这个人啊,半年之后得肝癌”。前面这个人偏偏听见了,听见了当然对他很有意见。你这个人对我的精神造成影响,当时有好几个领导都被李先生看过病,说:“李先生医德很好,他不会乱说,既然说了,你是不是检查检查?”他说:“我身体很好,酒也能喝,什么东西拿来也能吃”。年轻的朋友们就想可能是他没事。结果半年之后,果然他得了肝癌。这样回过头来证明了他的望诊,从后面看人走路的样子,他就知道半年后人家得肝癌了。这个不是瞎编的,所以望而知之谓之神啊。我们现在望诊的水平啊太差了! 前人一切脉就知道这个病的过去、未来。现在,切脉没有功底,完全靠问诊。再进一步就靠各种检查,这当然需要,但

14、更重要的是中医特色的这种诊断,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才是一个好中医。刘力红博士几年前,写了思考中医以外,又写了一本运气学导论,大题目是“开启中医之门”。我们现在学的人很少,教材里对运气学说也是稍微提一下就过去了,事实上运气学说非常重要,非常精深,运气学说是内涵很广阔的一门科学,但我们现在掌握的太少,刘力红同志说这个运气学说,不容易掌握,但用了很灵。这很不容易,要下大功夫。他在思考中医中说:“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特点”。我们现在确立的是外证的确立,内证确立是在人体内部的确立。思考人类的进化,正是因为内证特点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中医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前人如果没有内证实验的参

15、与,如果没有非常精微实验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无法知道经络、穴位,不晓得十二条经脉怎么走向的?怎么晓得合谷一扎,牙齿痛马上就好了?你怎么知道它同牙齿有关系?没有实验、没有这种功能,是不可能确定十二条经脉行走路线的,也不可能确定哪个穴位治什么病?这些东西不是思考出来的。内经 五色 篇里提到“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阙上 1 寸谓之,阙上穴,主咽喉 。我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通地区白喉大流行,发病 4000 多人。一下子白喉血清,供应不上,卫生部门就让中医参与治疗。正好是 58 年,“大跃进”期间,提倡多快好省。那么我们就在内经里找,找到这样一句话“阙上者咽喉也”。既然阙上这个穴位主咽喉。

16、在阙上部位 ,给他针一下,离喉头近,用短针平刺进去以后,用胶布粘起来,留针。试试看,试了以后,病人大概十分钟后,疼痛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减轻了,继续往下观察,结果在针了三四个小时以后,热度就开始下降了。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剥落,剥脱。效果非常满意!一共我们观察了 137 例,治愈了 133 例,治愈率是 97.1% ,所以就这么留针,留了两天,伪膜完全脱落、剥脱,就这么三天,治愈了,这疗效超过了白喉血清。 也是这五色篇里头:“ 面王 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面王是鼻部,“面王以下者”就是人中。人中主膀胱、子处。膀胱者,“州都之官,水道出焉。”人中为什么是水沟呢? 因为主膀胱。子处,就是生殖系统。不光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变化,男性生殖系 统的变化也能看出来。很多女性病人来看病,一看呢,人中很深,人中沟非常深,子宫都是后屈的;如果人中浅,子宫多前倾的。如果人中宽,子宫就要考虑肌瘤的;人中很长,如果长于同身寸,子宫下垂,短于同身寸,就是幼稚型子宫。 男性的疾病呢,男性生殖系统也一样。我那本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里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