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211470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从周口静远书院到七一路一小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马毅堂周口市七一路第一小学,若单纯从她的校名来看,仿佛她的建校历史,可能不会太久,但追溯她的前身周口静远书院,其建校历史之悠久不但在全市中小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豫东一带也是罕见的。据续修商水县志 (建国前周口北砦、西砦均属淮阳所辖,南砦大部分属商水所辖)记载,周口静远书院始创于清光绪元年(公元 1875)年,距今已有 130 个春秋。该书院以胡庙(即胡氏家庙,又名胡家祠堂,在周口南砦胡家集东南隅,即今七一路一小校址。 )为院址,因房舍不足,由绅士胡万善慷慨捐资,购买胡庙紧邻延寿寺东院,并与地方绅董刘振甲

2、、胡体纲、杨俊等共同向周口商界劝捐,购置书院设施。又因贫寒子弟求学困难,院内增设义塾,免收学费,培养大批青年学子。至光绪三年(1877 年) ,黄杏樵在周口办理盐务,统销淮阳、商水、太康、陈留、杞县等五县食盐,拥有巨资。黄杏樵,名世煦,出身名门望族,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黄姓后裔,他历任河南南阳府兵备道及渑池、南召、光山等县知县,政绩显著,之后,又调任周口盐运使。黄氏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在周口办理盐务时,即向静远书院捐资 100 缗(音 min,一缗为铜钱 1000 文) ,被书院聘为董事后,至光绪六年(1880 年) ,黄氏又向静远书院捐银 5000 两,钱 5000 缗,交当铺生息,作为书

3、院基金,后又捐建书舍三所,并协助书院呈报抚院立案。之后,黄氏在周口南砦西门里(即今周口职业中专校址)耗银十五万两,购地数十亩,营建一座气势恢宏,设计考究的黄杏樵公馆,名为“杏园” (民间讹称“黄金桥” ) ,其豪华壮观,在周口三岸绝无仅有。静远书院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影响极大,此后,周口地方绅董鄢世仁、丁朝栋等在周口北砦相继创办了乐善书院及崇正书院,与静远书院合称“周口三书院” 。至于当时书院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晚清时代未废除科举制度以前,青年学生在书院学习的课程,全为四书八股文,五言八韵诗。周口静远书院和其他府县书院一样,主要是科举的预备机构。当时书院的功课,每月仅举行两次,定于农历

4、每月初二及十六或初五及二十五举行,并规定一次为官课,由府县轮流出题阅卷,分别择优给奖;另一次为师课,由掌教出题阅卷,书院择优给奖。在书院参加课题考试的学生,必须是五经四书已经读完而且通过“开讲”者。至于在书院义塾就读的学生,多系年龄幼小,他们所学的课程,从三字经学起,然后读论语 、 孟子 、 诗经 、 书经等等,先熟读,后讲解。清光绪二十年代,开展洋务运动,明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周口静远书院亦随之停办。但书院附设的义塾则继续办理,而且延续了相当长的年代。静远书院义塾为周口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周口名士、兄弟“两拔贡”的李介祜、李介祺少年时代均在静远书院义塾就读。据史料记载,李氏兄弟周口南砦人,家

5、道清贫,刻苦攻读,成绩优异。李介祜于光绪二十三年选为拔贡,人称“大拔贡” ,候补直隶州判;其弟李介祺于宣统元年选为拔贡,人称“二拔贡” ,候补直隶通判。之后、介祺设馆授徒,备受赞誉。抗日战争期间,淮阳沦陷,省立淮阳师范,一度迁至周口复课,该校聘请李介祺为国文教师。李氏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教授国文,胜任愉快,特别对讲授古典文学,能旁征博引,有独到见解,广大师生对李氏学术精湛与远见卓识,无不叹服。静远书院义塾,一直办到民国十九年(公元 1930 年) ,胡氏家族就静远书院旧址设立胡氏安定小学,为周口首家民办学校。至1940 秋,该校改为振华女子中学,仍为私立,李学源任校长,聘请周口区党部实权人物马

6、 XX 为校董。其作风霸道,素为群众所痛恨。1942 年 4 月底,周口举行中小学学生运动会,马 XX 任裁判长,他凭仗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偏袒振华女中,压制其他各校,对各项比赛结果,作出错误裁决,因而激起周口各校师生的强烈不满。周口最高学府周口联中(全名为“河南省豫东游击区周口联合中学校” ,该校规模较大,包括中学、师范两部分,男、女学生近两千人。)的男生数百人,排着长队,由北砦关帝庙(联中校院)出发,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通过周口桥,向南砦挺进,准备找 XX“算账” 。当学生队伍拥进某家大院时,某已逃之夭夭。学生们遂即追到七区专署(河南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因淮阳被日寇侵占,迁至周口南砦黄杏樵公

7、馆办公)及周口警察局,均未见到他的踪影。联中学生虽未抓住他,但却使他声名扫地,狼狈不堪。1944 年春,振华女中改为振华小学,不久,周口被日寇侵占。在敌伪统治下,周口市内设立三所小学,原振华小学改称周口市第一小学,校长为程庆祥。 其余两所小学分别在原商水县立第三小学(在周口南砦大王庙)及原乐善小学(在周口北砦东顺河街) 。抗战胜利后,市内三所小学均停办。1945 年秋,在振华小学校址(即静远书院旧址)设立商水县周口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王纯智,教务主任李佑民,有学生八班,为完全小学,至 1948 年春,因周口刚解放,尚处于“拉锯状态” ,时局不稳定,学校停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于 1949

8、年 3 月,在商水县周口镇中心第一小学校址,恢复了振华小学,马飞任校长,该校有学生四班。至同年九月,易名为“皮坊初级小学” ,学校经费由市政府拨给。1950 年1952 年,该校有学生四班,宋继孔任校长。至 1953 年,该校增设高级班,改为完全小学,校长为侯克贵。1956 年1957 年,该校有学生 260人,教师 11 人,共 6 个班,校长为史君佩。1958 年,该校发展到18 个班,教师 27 人,学生 690 人,校长为李成林。因学生较多,校舍不足,学生分南、北、中三院上课,以皮坊街孙膑庙为校本部,以原静远书院旧址为皮坊分校。同时,该校教学质量与勤工俭学均颇有特色, 教师报记者曾来校

9、采访,并以学作坊,赶皮坊为题在报上作了报道,引起附近县市不少小学教师来该校参观学习。1960 年,市教育局为了正名,将皮坊学校本部命名为“皮坊小学” ,而将皮坊小学分校(原静远书院旧址)改名为“民主小学” ,从此,该校与皮坊小学正式脱钩。当时该校有学生 15 个班,共 675人,校长为买文忠。1965 年,周口设立地区行署,扩大原周口市范围,新开许多街道,其中南砦新修的东西干道七一路,恰巧通过民主小学门前;1966 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破四旧,立四新”雷厉风行,当局认为“民主”二字有“四旧”色彩,遂将校名改为“七一路小学” 。之后,停课“闹革命” ,进行“斗、批、改” 。直至

10、1969 年,学校成立“革委会” ,才恢复上课,当时有 15 个班,学生620 人,教师 25 人,革委会主任刘玉山。1973 年1975 年,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1975 年秋,该校改制,增设两班初中,称为“戴帽中学” 。1982 年,黄永敬校长因病不能坚持工作,离职休养,由周口六一路小学教师李建才,以自荐方式,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担任七一路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周口地区建立后,人口激增,适龄学童相应增加,故在七一路东段新设一所小学七一路第二小学,因而将原七一路小学,易名为七一路第一小学。1984 年,市教委任命康宝灵任校长,并确定该校两个班进行音节直呼实验教学。1985 年,上级任命郑汝

11、英为该校副校长,并主持工作。1986 年 8 月间,因该校秩序混乱不堪,学生及家长意见纷纷,市四大班子及教育局领导研究决定,对该校教师队伍进行整顿,把该校教师分别调到市内各小学任教。适值周口河道加宽,原回民小学房舍须拆除,故将回民小学教师 29 人全部调到七一路一小工作,回小学生 200 余人到七一路一小学习。同时任命李淑丽为七一路第一小学校长,张西方为副校长,何天才为教导主任。1986 年 8 月 26 日,李淑丽校长与副校长张西方,教导主任何天才,工会主席刘国旗,不辞劳苦,牺牲假期休息时间,整理校园,对学生进行编班,紧张而有序地布置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上级指示,于 9 月 1 日如期

12、开学。是年秋,该校有 14 个班,教师 38 人,党员 3 人,建立了党支部,市委组织部任命何天才为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同年,该校又建立了“教工团支部” ,由路念君任书记。为了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民主意识,民主选举刘国旗为工会主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由于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学校秩序井然,朝气蓬勃。但学校教室破烂不堪,教学设施残缺不全,仅有的几所教室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无法上课。此外,已分流的部分教师仍占用教室和办公室,不愿迁走,连基本的教学机构教导处都无处办公。学生家长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教育部门的形象和学校声誉。学校领导面监如此严重的问题一边向市

13、政府反映,一边千方百计地办工厂,搞创收。先后办起了两个瓶盖厂,一所幼儿园,由于严格管理,获得了一定的效益,整修了校园地平 1200 余平方米,并改建了办公室十三间。其间,李淑丽校长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病愈出院后,回校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又积攒了五万元资金,在向市长汇报时,市长很受感动,当场决定给该校新建一幢教学楼。市政府及教育局立即拨款并责成专人负责建楼工作。不料在此拆迁中又遇到很大困难,原因是几户已经调离该校的教师家属,坚决不愿搬迁,拆房工作受阻。局领导多次来校劝导动员,教师家属才陆续迁走,直至 1992 年 10 月方开始拆除旧房,至 93 年 3 月,新教学楼

14、破土动工,同年 10 月新楼建成。新楼乃北、西两面联接为一体,共三层,有 21 所教室,建筑面积为 1900 平方米,造型新颖,宏伟壮观,室内宽敞明亮,校容校貌焕然一新。1999 年 10 月,原二层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使用,校领导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反映,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多方筹集资金,于 2000 年 9 月对原二层教学楼改造完毕,与 93 年新建的教学楼形成了南、北、西三面相联的教学楼体。但是,新的教学楼仅够现有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使用,一旦小学改为六年制后,教室仍不敷应用;同时现有校园尚无操场,学生缺乏活动园地。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校领导一再向上级反映,引起市领导重视。这时恰

15、好校院以东尚有一片空地,市政府于2001 年为该校设法征购 1.8 亩地,校园得以扩大,而且还开辟了操场,能够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2003 年秋,全市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后,又增设六年级四个教学班,教室严重不足。2004 年 4 月,学校自筹资金,向本校教师借款,并在区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于校院东端,新建一幢两层教学楼,缓解了教室紧张的局面。同年,还完善了幼儿园的设施,形成了幼儿园至小学一条龙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促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社会对该校有了观念上的转变,该校生源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 700 多人增加到现今的 2400 多人。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七一路第一小

16、学在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如今,该校占地面积已达 7.5 亩,拥有教学楼三幢,现有教学班 29 个,在校学生 2400 余人,教职工 92 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1 人,小学高级教师 24 人) ,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大专以上学历为 90%。该校有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 人,市优秀教师 8 人,模范班主任 1 人,德育先进工作者 2 人,“三八”红旗手 4 人,巾帼建功标兵 4 人;1 人被选为河南省共青团代表,2 人被选为市第八届、第十届人大代表,1 人被选为市妇代会代表。校长李淑丽先后被选为周口市第一届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该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达 4000 多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建有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和教科研中心等专用教室。由于改善了办学条件,完善了办学设施,规范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在市区内名列前茅。学校的整体规模由原来的 14 班发展到 24 班,幼儿园也由原来的 2 班扩展到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