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族手工技艺

xzh****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3页
文档ID:42097740
民族手工技艺_第1页
1/3

1课题 民族手工技艺一、教学目标(一)德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苗族银饰、蜡染、刺绣文化,培养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坚定其学习信心二)智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苗族银饰、蜡染、刺绣的主要种类及其制作工艺流程,并初步知道其中的制作诀窍三)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苗族银饰、蜡染、刺绣制作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可以自行设计银饰草图,留待以后创作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银饰、蜡染、刺绣的制作三、教学过程(一)苗族银饰简介如古老而原始的歌乐舞一样,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苗族的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东南和湘西的工艺最高成品有粗细两类: 粗件如黔东黄平、炉山、台江一带的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等,一般不要求精工 制作,用银份量大,佩戴的目的是显示富有。

但也有较为精工的泡项圈、泡手镯、空心钻 花项圈和手镯等,制作虽较为费工,但用银较少细件很精致,著名的如黔东清水江、舞 阳河两岸的银花、围腰链、银羽、银泡、银雀、银索、银冠、银罗汉、银铃,湘西和黔东 北的银链、银花、银耳环、银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银冠等 制作这类银饰费工极大,有的要经过多程序的加工,如制银索,要将银拉成细如白发的银 丝,然后集数十根银丝编成每面呈“人”字形的六棱银索黔东的银冠,更是集银饰工艺 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针、银签等饰物, 重约三、四十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闪耀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之 光2苗族银饰工艺是世代相传的,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苗族人对手工的依赖很大,因而 练就了高明的手工艺能力,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天下无双”!苗族的银饰每一件 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机械批量生产的银饰相比,手工银饰真 正承载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苗族银饰全系手工制作,有 30 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 套工艺过程二)苗族银饰制作工艺流程1.铸炼银料 即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 增高温度。

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半个小时后,银料凝固, 再取出趁热锤打2.捶打是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锤成细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苗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苗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 4 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这种拉丝工艺可与闻名中国的成都拉丝工艺媲美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画在银片上,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刻刀刻出花纹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按图案的纹理进行击打,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来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型,用作特殊用途单丝多用作边缘线,复丝则用两根以上的银丝搓成麻花状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砂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垫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时,即焊接完毕,这时。

用挫子略作修整后,放入白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亮即告完3.编结将各种组件合成的过程就是编结过程,编结时辅以焊结等工艺的使用,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4.清洗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最后一道工序3(二)苗族蜡染介绍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 、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