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09510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小议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 摘要:陆在易是当代的一位资深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伴奏特点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陆在易,1943 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艺术歌曲三首桥 家 盼 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在 2001 年、2002年与 2003 年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2、在新时期 20 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陆在易从小喜欢粤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

3、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题。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因此,陆在易创作理念的核心:对真话、真情、真实、真理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当作一切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

4、。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创作特色(一)歌词的选择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 祖国,慈样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醇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桥的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 我爱这土地这首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作

5、曲家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歌词,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我爱这土地歌词的语言生动,涵义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二)旋律的特色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特别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音乐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 “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 ”这每一

6、句都是一幅风景画。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陆在易艺术歌曲婉转的旋律,刻画了生动的画面,这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 桥是陆在易 1981 年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时谱写的。 桥的旋律具有民谣化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特别是江南吴语地域的方言系统,生活习俗,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

7、因素。民间“俗乐”的地域性特色,同样也呈现在上海的道教音乐之中。如旋律的进行玩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下行级进的 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 等,跳跃性的 mi-do-la-so 等。沪书东乡调是上海道乐的一种,东乡道乐的器乐以细乐为主。该亚地域性音乐风格特色是行腔软滑流畅,器乐伴奏采用民间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的“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手法,在各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纵向富有对比,呈现出支声复调的效果。 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的调子,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调子。3、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歌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滑音

8、等,在一些乐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乐更有光彩和韵味。 桥中有七处装饰音,这七处都是倚音。第 1,3,5,7 处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辅助型复倚音装饰,第 2 处是小三度的装饰润腔。第 4,6 处是大二度的装饰润腔。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桥中装饰音的运用在江南民歌中经常可见。就结尾处的倚音使曲调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圆滑、上口。 盼中有两处用了波音,起到强调的作用。 我爱这土地里多处用了下滑音,在歌词“爱”“得”两个字之间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现作曲家对土地深沉的“爱”及发自肺腑的浓烈情感。试想没有这个下滑音曲调是否显得僵硬,而且情感表现也显得苍白无力。装饰音在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广泛,其作用也

9、是非常明显的。4、花腔手法的运用花腔(coloratura,意)歌唱曲调时用(runs)华彩经过句、颤音、华彩段等的装饰唱法。经常有一个较长的音分割成一些较短的音而成。这种唱法在美歌时代得到高度的发展。彩云与鲜花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歌曲中运用了一段极富特色的花腔唱段,歌词是一个衬词“啊”。极富于跳跃性的花腔手法,在曲中与连贯的抒情性段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演唱上更能充分展示歌唱者的技术水平。花腔唱段富于活力动感,节奏自由而不散乱。短促的旋律有序的跳动,与连贯性的长句共同抒发了情感。5、戏曲手法的运用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包括戏曲、曲艺音乐,散板节奏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旋律中常有不按

10、正规拍子律动进行的散处理,即单位拍的时值都不固定,具有灵活、自由、宽松、悠长的特点,有利于直抒胸臆和畅表情怀。现代歌曲创作中经常借鉴这种“散板”节奏。 桥的开始便是一个“散板”可以称为散头。这种处理在抒情歌曲中较为常见。彩云与鲜花也是这种“散头”的写法。散板用在歌曲的开头部分是根据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词结构的需要而设计的。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来演唱。6、歌剧因素的引入陆在易艺术歌曲除了抒情的旋律,还运用了一些朗诵性音调。在盼中陆在易用宣叙性动机(两个三连音的节奏型,配合歌词“回来吧”一字一音),与抒情性旋律形成召唤性的情感期待,此后作曲家把这种宣叙性和抒情性的对比扩展开来,使之

11、成为作品旋律衍展和抒情的主要手段。这里的宣叙调写作己经显露出两个特点:一是同音反复与旋律并重,二是强化宣叙调的情感含量。这在我在这土地中尤为明显。“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段速上与前面形成了对比,突然慢下来。就像饱含激情的朗诵。这种写法在歌剧中常用(即歌剧中的宣叙调),紧接着就是一段歌唱性旋律“啊”,这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整首歌曲形成了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我爱这土地俨然是一首表现力极强的歌剧咏叹调,而它确实是一首艺术歌曲,可见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三、曲式、和声,调式

12、、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 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单二部曲式。伴奏的三连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经过、辅助性的。(桥也是单二部曲式。 家 盼两首艺术歌曲都是采用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家感叹性的两段对比性强烈。这些艺术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结构,和歌词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艺术作品。 我爱这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结尾处都相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也是很有特点的。最后一个梦和声非常精致,具有摇篮曲的风格。作曲家为了追求民族风格的音响效果,尽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现,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级音代替。 桥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传统的和声进行。随着音乐的进

13、行,音乐的力度、紧张度逐渐衰减。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 桥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同宫调式交替的手法,即 e 羽和 G 宫调交替,获得了色彩上的对比,形成较为典型的民族风格旋律。句尾调式主音的前倚音装饰在全曲中贯穿使用,成为作品音调统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亲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 家的旋律构架是七声羽调式。 彩云与鲜花采用了 g 羽到 bB 宫调。http:/ 最后一个梦民族调式的 be 羽调式。 我爱这土地运用了 bG 宫一 A 宫调一 bG 宫。陆在易艺术歌曲也有用传统大小调的,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采用了和声小调,旋律建立在和声的基础上。四、钢琴伴奏特点分析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14、有人称为“钢琴与歌声的二重唱”。钢琴伴奏与歌者从同一基点出发,对演绎的艺术歌曲进行对话,把握诗词的内涵、历史背景、语言规律、美学定位、音色特点等,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共同携手进行表现完美的艺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伴奏写作非常考究。他艺术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时思维并写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构思严谨,严格遵循艺术歌曲伴奏的美学规律,将器乐和声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下面以桥 我爱这土地的伴奏为例来分析。桥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连续的几个琶奏,共11 小节,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画面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小桥流水的画景。人声进入伴奏很简单,旋律长音时,钢琴伴奏给了一个补充。结尾处的伴奏也格外新颖,左手是主和弦

15、的保持,右手是旋律声部附加三连音,连续三连音的使用给人一种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感觉。人声虽然结束了,但伴奏并没有匆匆结束,给听众营造了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伴奏手法细腻、丰富,布局合理,和声运用极为巧妙,塑造的音乐形象与歌词都非常吻合。真正体现出伴奏中的立体感、谐和感、层次感。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花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写成,可见作品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该曲容量大,情感表现丰富,内涵深刻,钢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节,开始是和弦的运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六连音的运用。六连音的连续使用,造成一种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感觉。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作曲家在这一段及第二

16、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种织体形态即六连音织体,但它所营造的音响效果并没有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究其原因,原来是高音旋律的变化以及歌词的变化甚至还有和弦的变换与和声流动,恰使它们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和弦式织体、琶音式织体、三连音、九连音的连续使用,这些伴奏写法无疑起到情绪上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了衔接过渡的作用。最后高潮部分左右手的和弦进行力度和强度都很大,和声效果浓烈,正好推出全曲的高潮。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陆在易在题材、写作技巧、音乐语言等方面都不断开掘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他将创作根植于人民大众中,将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来,同时他的艺术作品也是他本人纯真、朴实、自然的性格写照。他创作艺术歌曲都是全面构思,歌词的选择非常严格。他歌词的选择对象往往是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很强的诗词,和声、织体都是全方位的概念立体型构思。看似结构简单的桥 家盼将真挚的情感寓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