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9322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mment Y1: 调查的总人数是多少?Comment Y2: 广东省的性别比与其 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Comment Y3: 从 0-4 岁人口不能退 出城市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建议使 用婚龄人口性别比。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城市剩女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单身?在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场经济进一步渗透和发展,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适龄或大龄成熟未婚女子, 近年来由于这类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大(2005 年,北京 30-50 岁的单身人数达到 50 万人,其中女性比例超过六成。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女性中持有独身观念的有 82,大专以上高学

2、历的女性中,这个比例达到了近 90。香港有超过 86 万名的适龄女性至今未婚,这一数字比十年前多了 24 万人。在广东,单身女性的比例也正在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广东省 35 岁以上未婚大龄青年中,女性比例高达 70),加之一个具有标签化色彩的名称“剩女”的出现,这类非常态单身人群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十分受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剩女现象” ,更有甚之的提法就是:我们的城市生活,已经迎来了“剩女”时代。但是,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为严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市 0-4 岁的人口性别比为110.9,上海为 110.3,广州为 121.0)而且这种失衡已经给我国适龄结婚青

3、年的婚姻状况带来了种种隐忧,可与之相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则是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剩女”们依旧故我的保持着单身生活,甚至明确的表示出享受单身、愿意单身的态势,与早年间“剩女”一词刚出炉时期的“被剩”状态不同,现在的“剩女”更多的开始选择“自剩”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城市中“ 剩女”群体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她们选择了“剩下”这种生活状态并且一直愿意“剩”下来呢?要回答这些,我们先从“剩女”的定义看起。一、一、 何为何为“剩女剩女”对于这个词语的界定,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意见。频繁使用这个词语的新闻媒介,往往将其等同于“条件较好的适龄或大龄成熟未婚女子”;公众一般喜欢把“

4、3S”和“白骨精”作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3S”就是 single(单身) 、stuck(卡住) 、seventies(70 年代出生)三个单词首字母结合,白骨精”则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教育部 2006 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 ,将“剩女”作为新词汇收录, “剩女”成为被官方承认的流行语,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剩女”一词折射出社会热点现象。结合我国实际来看,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剩女”总体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居住在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 26 岁到 30 岁居多,受教育程度较高,多数拥有正当职业,收入稳定甚至颇丰,社会地位较高。这样看来,这些女性基本上体现出了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个

5、人特质,可算是城市生活中的女性精英,她们按常理讲理应成为男性的重点追求对象,也应该比其他受知识层面限制或者地域环境限制的女性有更宽的择偶交际面,那么, “剩女”现象的兴起和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女性自愿选择保持单身又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二、 “剩女”形成的社会学原因“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发展也必然受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因素层面考虑,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算是促使“剩女”群体形成且不断壮大的因素:1、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促使“宁缺勿滥”择偶心理的形成。剩女中的大部分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和社会竞争中不再处于完全的劣势,而是有了

6、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在“婚姻市场” (marriage market)上,如同在商品市场,人们都在进行交换。所不同的是,进入婚姻市场的人们既是交换的主体,又是交换的对象。人们带着一定的资源进入择偶过程,从而得到他们追求的(婚姻)回报。这里的“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容貌、个性等。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来评估自己,同样也评估潜在的配偶。这就使得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精英女性不愿意在择偶过程中选择明显与自己资源拥有量不对等的男性,这种道理造成了“剩女”们“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就宁可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里的“没有合适的人” ,实际上就是不愿意在婚姻

7、市场中作不等价交换的反映。然而在中国传统的婚嫁观念里,男性反而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资源掌握能力略逊于自己的女性,于是,相对于精英女性的精英男性们会选择较低于自己社会层次的女性而非精英的“剩女”们,而不肯屈就的“剩女”便自我选择滞留在婚姻之外。2、性别冲突引发的“斗争” ,女性萌发争取社会权益的意识,并且自然的产生对传统家庭形式的对抗意识。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是性别冲突的归因。在具体分析中,马克思借助劳动异化来分析社会阶级冲突,这种劳动异化作用于性别关系,引发性别冲突作为这种异化的表现。 “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因此,“剩女”与女性在生产关系中争

8、取他们合法权益有着密切联系, “剩女”的产生表现为以往女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存在普遍的分配缺失现象。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这个观点也暗示出“剩女”的产生是从生产方式变动中带来社会权利与地位获取开始的, “剩女”们从传统建构的家庭领域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涉猎于社会生产领域。此时,以往社会结构就出现了失控状态,这种失控的表现就是女性不再愿意居曲于家庭生活,对传统的性别冲突产生对抗性,她们更多的深入到争取公平社会资源和占有同等生产资料的斗争中去,这种斗争使得她们排斥传统

9、家庭的构建以及传统家庭对女性角色的规制,也就随之排斥形成Comment Y4: 纵向流动大的影响, 是否也考虑一下家庭的婚姻,这种排斥感也使得很多女性不愿轻易选择婚姻,而是故我的在社会机会和资源竞争中成为“剩女” 。3、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社会变迁时期,人口流动、职业流动的频繁使得城市女性很难得到合适的婚恋环境。频繁流动势必会减少婚恋机会。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短时间里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频繁流动的话,还会让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流失。婚恋机会是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爱情、缔结成婚姻的可能性要比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大得多,对于进入适婚或晚婚年龄的女性尤其

10、是如此,对于她们来说,这个时候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和疏密,就意味着婚恋机会的多少和好坏,频繁的社会流动影响到婚恋取舍。个人在社会阶梯上的纵向流动,往往是伴随着地域间的横向流动来实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流动能力和较开放的社会流动观念,但是,人生进入婚恋年龄后,频繁流动尤其是地域间流动,却会在客观上减少婚恋机会,在主观上影响对婚恋机会的取舍,再加之频繁流动使这些女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周围频换环境里的优秀男性,所以也成为导致“剩女”们剩下的一个外在原因。4、究其“剩女”的根源, 应该还是在所有有关女性的社会问题里都不免提及的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男女不平等。不难发Comment

11、Y5: 男人和女人的生理不 同,中国乃至世界婚姻的一个结果就 是生育,女人过了(最佳)生育期, 更难结婚。这也是人们关注剩女的一 个原因现,我们经常会提到“剩女” , “大龄女青年”等字眼,而“剩男”的提法则相对较少,这种现象跟我国传统社会至今依旧很浓重的“男尊女卑”思想有关,与这种思想相联系的还有“男主外、女主内” , “男人重事业,女人重家庭”等各种带有传统色彩的价值理念,这种种观念的影响下,一种几乎是无意识的默契想法就产生在人们的观念之中,那就是人们会更多的关注那些适龄或大龄的未婚女性而不是未婚男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剩女”们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被现象化了,或者说“被标签化”了,这种“标

12、签化”实质也是男女不平等的产物。人们通常很容易接受成年男性在各个年龄段上选择配偶,一个老龄男性与青年女性的婚姻虽然不多见但是也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可是一个老龄女性与青年男性的婚姻却容易遭到许多“异样”眼光和“非议” 。同理,其实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和何时选择配偶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权力, “该婚不婚”也是当事者个人意愿的选择,只是因为我们社会传统意识里的一些消极陈旧思想作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大龄未婚女性”保持单身看作是“非常理的” 、“应加以研究、干预和解决的” ,甚至夸大女女性多久单身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将其形象“妖魔化” 。其实坦言之,女性为何就不能在自己想要择偶的年龄才选择结婚对象呢?哪怕是30、40、甚至 50、60。我们一直谈论和追求“男女平等” ,但“男女平等”不该只是用以表现社会进步的一句空话,也许就可以从不受社会各界压力干预和非议而自主的选择结婚时间这一点上出发,来真正的去实现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也许到那时, “剩女”也将不再是一个需要如此思索的话题。 数据来源今日南国第 148 期 参考文献剩女危机引发性别冲突的多维度比较分析社会变迁与剩女现象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