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090225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生姜该怎样合理密植在栽培措施中,合理密植是生姜获得丰产的中心环节。构成生姜单株产量的因素是组成根茎的姜球数和平均姜球重,而构成群体产量的因素,则是单株产量的总和。单株产量又受制于品种、种姜块的大小、生长期的长短、土壤和肥水条件、田间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因此,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通常确定适宜种植密度的原则是: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种姜块较大、生长期长和管理精细的条件下,往往茎叶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所采用的行、株距应适当加大,防止姜田郁闭而通风透光不良

2、,使其有足够的营养面积,从而让个体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体产量的优势;相反,在山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种块较小或生长期短的条件下,往往植株个体较小,因而所采用的营养面积也应适当缩小,充分利用田间光能和地力,以增加密度,争取较高的产量。为了便于联系实际,现举以下实例以供参考。1.例 1蒋先明教授于 1960 年在山东生姜主要产区莱芜市高庄镇东坟南村进行了生姜栽植密度试验,当时生姜的总体生产水平较低,一般姜田的每 667 米2产量仅在 1250 千克左右,肥料投人也较少。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生产条件下,每 667 米2,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其单株根茎重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

3、加而下降。比如该试验以双行单芽栽植,每 667米2种 13333 株的产量最高,达到 1648.2 千克,产量位居首位。其次为单行单芽栽植,每 667 米2种植 10000 株的产量名列第二。这两个处理的单株根茎却很小,其单株根茎重分别为 123克和 153.3 克,商品质量差。显然这是由于种植密度大,个体生长受到削弱所致。每 667 米2栽植 4779 株,是该试验中所设最稀的处理,其产量最低,只有 907.6 千克。其单株根茎虽然稍大一些,但也仅有 200 克重,商品质量亦不高。由此可见,在生产水平较低、栽培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稀植难以得到较高的群体产量,而适当密植的措施,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

4、用。2.例 21986 年,笔者曾在山东省莱芜市寨里镇进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田土壤肥力为中上等,肥水供应比较充足,田间管理较好。其试验结果如表 64 所示:在每 667米 2种植 60008000 株范围内,其分枝数、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每 667 米2种植 8000 株的处理产量最高,为3183.2 千克,达到当时生姜生产的高产水平。平均单株根茎重为 400 克,商品质量较好。当种植密度增加到每 667 米29000株时,则姜田内部通风透光条件开始变差,每株分枝数减少,植株长势减弱,产量反而有所下降,为 2958.2 千克,比前者减产 7.1,根茎亦变小,平均单

5、株根茎重为 328.7 克,比前者小71.3 克。由上述结果可知,合理密植可以增产,但密植增产不是无限的,超过一定范围时,产量不但不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继续提高,反而会使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3.例 3徐坤等(1999)在高肥水地块进行了不同品种及不同栽植密度的试验。不管采用多大的密度,莱芜大姜的产量均高于莱芜小姜,尤其在低密度条件下差异更大。同一品种随栽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增加,但增至一定密度,产量则相对稳定,继续增加密度,经济系数迅速下降,产量显著降低。莱芜大姜每 667米2栽植 7000 株时,产量达 4512 千克,与栽植 6000 株时的产量 4478 千克相差不大;莱芜小姜每 66

6、7 米2栽植 8000 株时的产量与栽植 7000 株时的产量差异不大,产量均在 3700 千克左右。综合考虑生姜的商品性状,在产量相近条件下,以较低密度的生姜单株根茎较大,商品性状较好。4.例 4山东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 19891990 年在麦姜套种田进行生姜密度试验,试验田土质较肥沃,肥水较充足,田间管理较好。麦姜套种采用条带式立体栽培,带宽为 5055厘米,小麦采用 1015 厘米的宽幅条播,播种量每 667 米2为810 千克。生姜种植密度设 6 个处理,以每 667 米2种植6000 株产量最高,产鲜姜 3186.8 千克,另收小麦 408.8 千克。其次为每 667 米27

7、000 株处理,产鲜姜 3090.2 千克。2 个处理单株鲜姜重分别为 531.8 克和 442.1 克,姜块较大,商品质量较好。密度超过 7000 株以上的各个处理,表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田间郁闭,出现徒长现象,分枝少而纤细,不仅每 6672产量相应下降,单株鲜姜重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姜块变小,商品质量降低。每 667 米2种植 5000 株的处理,产量最低,但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质量好。这是因为群体较小,100 个体营养面积相对较大,因而个体植株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故根茎较大,这符合群体与个体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以上 4 例代表了不同生产水平、不同栽培条件和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可供

8、读者参考。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栽培方式上有所不同。北方多采用沟播扶垄的栽培方式。根据有关试验和广大姜农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对露地栽培疏苗型大姜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大致分为 3 种情况。一是高肥水田。指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含碱解氮 120 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 90 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 150 毫克千克以上的田块,种块重 5075 克,可采用行距 6065 厘米、株距 1022 厘米的营养面积,每 667米2种植 5500 株左右。二是中肥水田。指土壤肥力和水浇条件良好、含有机质12、含碱解氮 80120 毫克千克、速效磷 6090 毫克千克、速效钾 120150

9、毫克千克的田块,种块重 5075克,可采用行距 5560 厘米、株距 1820 厘米的营养面积,每667 米2种植 6000 株左右。三是低肥水田。指土壤肥力和水浇条件一般、含有机质在1以下、碱解氮 80 毫克千克以下,速效磷 60 毫克千克以下、速效钾 128 毫克千克以下的田块,种块重 50 克以下,可采用行距 5055 厘米、株距 1820 厘米的营养面积,每 667米2种植 7000 株左右。种植密苗型小姜品种,则密度应加大。一般在相同肥水条件下,较大姜品种每 667 米2增加 5001000 株。总之,在生姜旺盛生长期,以保持最大叶面积指数 78 较为适宜。在南方各地,由于种植方式各

10、异,种植密度也不相同。一般可分为埂子姜、平畦姜和窝子姜 3 种方式。一是埂子姜,是以嫩姜供菜用进行软化栽培的一种方式。重庆一带种埂子姜较多,即开沟筑姜埂,将种姜栽于沟中。埂底宽 3335 厘米,沟底宽 1415 厘米,一般株距 1617 厘米。植株生长后期进行高培土,使根茎肥大,产量提高。也可将沟底加宽,进行双行密植。二是平畦或高畦姜,一般做 1 米宽的高畦,行距 50 厘米,每畦 23 行,株距 1724 厘米。因这种方式培土较埂子姜浅,故根茎生长不如埂子姜肥嫩。另据曲丁等介绍,在湖南新邵县一般平地肥土姜田,行距为 3340 厘米,株距为 24 厘米,每667 米2种植 45005500 莞(墩);坡地瘦土姜田,行距为3340 厘米,株距为 2022 厘米,每 667 米2种植55006500。在安徽省铜陵姜区,采用高畦栽培方式,通常畦宽 2 米左右,与畦向垂直横向开沟,沟距 60 厘米,株距2024 厘米,每 667 米2种植 45005500 株。福建省有些地区,也有与铜陵类似的种植方式,即于 2.62.7 米的宽畦上,横向开沟进行种植。三是窝子姜,是一种深播高培土,软化栽培收获嫩姜的种植方式。一般畦宽 115130 厘米,按行距和株距各 33 厘米,挖窝穴播,窝子要深一些,生长期内进行分次培土。本文章来自生态农业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