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麦克卢汉的钥匙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1KB
约25页
文档ID:42079632
麦克卢汉的钥匙_第1页
1/25

麦克卢汉的钥匙麦克卢汉的钥匙1995 年,第一次接触麦克卢汉的理论,感觉新鲜、深刻而刺激,其中很多具体的论述能够感同身受,但是还是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比如媒介就是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而实际上,麦克卢汉理论的精髓就在于这些当时读不懂的地方,其他那些能读懂的细枝末节的描绘只是理论的大树投射到地面上的些许的影子而今天,重读麦克卢汉的许多话,好象就在娓娓道来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媒体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4343 年前,麦克卢汉写道:年前,麦克卢汉写道:““个体的、隐私的、分割知识的、个体的、隐私的、分割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观点的观点的’’、专门化目标的时代,已经被一个马赛克、专门化目标的时代,已经被一个马赛克世界的全局意识所取代世界的全局意识所取代””目前,网民通过互联网上的交流,已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可以像同身边的人聊天一样进行即时的沟通麦克鲁汉所说的地球村地球村正在到来而所有的用户既接受信息,同时又传输信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全面的割裂化了,但个人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其他观点相近的人沟通和交流,组成不同的社区和组织。

社会的形态和结构正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时至今日,麦克卢汉的越来越多的观点被大时代的变迁所验证他的一些看法甚至已经成为普遍的常识问题在于,为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重要的观点被学术界和行业所误解甚至批评和讽刺?而为什么他能在 43 年之前对 21 世纪的变化有这样伟大的洞察?学术界对麦克卢汉的主要批评在于他的研究方法不严谨非常可笑的是,由不严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这样由不严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这样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进而产生了这样大的影响力,而一些用所谓严谨的科一些用所谓严谨的科学的方法形成的理论多被锁在书斋,甚至由于放大细节形成反科学学的方法形成的理论多被锁在书斋,甚至由于放大细节形成反科学的荒谬的论断的荒谬的论断方法是达到真理的手段方法是达到真理的手段无论是什么方法,能够接近真理就是有效能够接近真理就是有效的方法在的方法在学界蔚为盛行所谓的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的方法,当然有其价值但不能替代所有的研究方法成为唯一的方法科学主义发展半个多世纪,科学主义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而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思辨的麦克卢汉在对问题的把握上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虽然方法不够实证,但时间证明,麦克卢汉的理论是更接近真理的。

由于研究方法以及历史阶段的限制,许多的研究者多沉迷于具体的具体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仿佛中国古代的寓言盲人摸象他们认为自己所摸到的大象的鼻子就是大象,所摸到的大象的尾巴就是大象而当麦克卢汉告诉大家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的时候,盲人当然会认为麦克卢汉是个骗子麦克卢汉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从媒介从媒介((MediumMedium)的角度看待每一个阶段的具体传播形态和传播现象,而)的角度看待每一个阶段的具体传播形态和传播现象,而不是陷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定现象里无法自拔不是陷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定现象里无法自拔如果拥有一个高度,就会摆脱对阶段性现象的自恋和以及所导致的理论的自闭,更深刻地透析内在的本质如何理解新媒体?麦克卢汉是最好的一把钥匙!麦克卢汉是谁?麦克卢汉是谁?五年前,我在深圳世界之窗游览时,同行的一位三岁小儿老是冒出一句口头禅:“好酷哇!”吃冰激凌“好酷哇!”看雕塑“好酷哇!”看表演“好酷哇!”众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个“酷”(cool)字,是麦克卢汉普及的20世纪的60年代,前卫的嬉皮士喜欢这个字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借用了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60年代,美国孩子和年轻人“扮酷”。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也处处喜欢“扮酷”了 其实,麦克卢汉的影响何止于年轻人呢如今的几十亿人,谁不知道“地球村”这个概念?“地球村”的发明权,就在他的手里这个词的诞生的产房,就是他这本《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1964年,这本奇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 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

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如今,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呓”变成现实竟然会这么快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对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浑然不觉我们在“内战”中几乎埋葬了一切人类文化奇怪,80年代等他陷入低谷时,我们却把他引进来了那时的中国,久旱逢甘露,多么渴望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啊!20年来,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介,他的基本思想进入了大学课堂,他的一些奇特警语,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总体上说,我们对他还是一知半解,严肃的批评并不多见 《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24·00元;《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33·60元 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审视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审视作者:管艳霞 [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西方传播学的巨匠,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许多令世人震惊的媒介观点本文围绕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出的新颖的媒介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审视:“媒介即是讯息”使我们对媒介的考察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视角;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内容依然是媒介的观点启示我们运用媒介之间的相互容纳性开发出新的媒体技术;麦克卢汉界定的媒介范围的模糊性使我们对什么是媒介无从把握;“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提法流于直觉,缺少科学依据,与我们对媒介的实际感知状况有矛盾之处;过分强调了个体在媒介面前的无能为力;地球村——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作用的预言。

[ [关键关键 词词] ] 麦克卢汉 媒介观 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西方传播学的巨匠,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问世之后,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我想,这本著作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麦克卢汉提出来的新颖的学术观点,其中包含有媒介观、传播观、社会观等;二是他的研究方法他的方法和西方科学研究、实证研究的传统背道而驰他反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探索而不做结论,定性而不定量本文主要围绕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新颖的媒介观进行分析一、一、““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即是讯息””使我们对媒介的考察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视角使我们对媒介的考察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视角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这个新颖的观点和以往传播学家提出来的媒介理论观点大相径庭一般人把媒介看作是工具或传播通道,往往关注媒介传递的内容是什么,并从媒介传递的内容出发来分析个人与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而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不在于媒介传递的内容本身,“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①“媒介的内容或用途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不能为力的②相反,他认为能对个体和社会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在于媒介自身例如他通过分析精神病学家 J.C.加罗瑟斯的《非洲人的精神健康与病变》一书,指出“从西方输入的技术力量如何在偏远的丛林、草原和沙漠中起作用”,③“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④循着这种思路,麦克卢汉就要求媒介研究不仅要考虑其传递的内容,还要考虑媒介自身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麦克卢汉的这种观点使我们研究媒介的思维方式由平面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从微观思维进入到宏观思维,由单一片面思维进入到全面思维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有助于我们能更科学地寻找个体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内容依然是媒介的观点启示我们运用媒介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