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的内涵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07846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管理的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财政管理的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财政管理的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财政管理的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财政管理的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政管理的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管理的内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财财政政管管理理的的内内涵涵财政管理是国家对财政分配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 动的总称。 一、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具体承担财政管理工作的是各级政府的财政 部门,因而它属于国家管理的范畴; 二、财政管理的客体是财政分配活动,包括财政收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 济活动,因而它又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 三、财政管理手段是国家所能采取的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和法律手段; 四、财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财政分配活动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实现优化财政分配过程,促进国家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 财财政政管管理理的的地地位位和和作作用用财政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可以说是

2、贯穿财政工作始 终、几乎覆盖所有财政领域和财政过程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财政计划的编制、 执行,以及进行财政决算,都需要财政管理。财政管理作为制定和执行财政政 策及法规、规范财政关系及运行的行为,是整个 国民经济管理 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不仅要与国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而且还要同国家的其他宏观经 济政策相协调,是一种难度很大的经济管理活动。财政管理不仅决定着财政工 作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成效,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政改革的效应和财政 职能的发挥。正是有鉴于此,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了实现振兴财政这 个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关 键性因素,因而必须予以

3、高度的重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逐步培育出统一开 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这就为财政管理提出了许多严峻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发育决定了财政管理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 律。 在财政管理中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首先必须对社会经济中的经济利 益结构做出新的认识。 财政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在承认多元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制度规范把这些个别利益和局部利益协调起来,以防止其同全局利益发生 抵触与冲突。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要把国家对企业的行 政管理转变为服务、协调和引导;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实现财政职能的 转化。在中央与地方

4、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关系上,要构建规范的分级财政 体系。 2财财政政管管理理的的目目标标我国财政管理的主要目标 1构建良性循环的 财政运行机制 2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 3构造本级预算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 4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财财政政管管理理的的职职能能财政管理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运用一定手段,对财政活动的全过程进 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财政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决策。 即财政管理主体对于财政活动所采纳方案的选择,一般原则是采用最优方 案,在没有最优方案的前提下选择次优。 第二,计划。 即制定并实施计划。 第三,组织。 即为了保证决策和计划的有效执行而进行的

5、组织活动。 第四,协调。 即财政管理主体对于财政活动的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包括政府 和纳税人之间的矛盾,政府之间的矛盾等。 第五,监督。 即检查监控财政活动的全过程。财政管理为了实现其职能,要运用经济、 行政、法律手段。 财财政政管管理理与与经经济济财财政政管管理理与与经经济济的的关关系系明确了财政管理的范围就是政府的经济活动以后,我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分 析财政管理与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确立以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的整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学理 论引进和借鉴了许多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机制运行分析的理论。在非市场主 体更加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效益以后,他们必然会从经济上对政府的管 理活

6、动形成制约,提出要求。他们会问:政府为什么要征税?要征多少税?征 的税是怎么用的?总之,人们会越来越要求政府的管理活动要讲求经济效益。3这就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效益管理的要求,认为财政的管理要注重过程的管理, 要注重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财政管理,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 制的属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管理模式所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认清了财政管 理与经济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效率和效益, 不计投入产出效应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改正以往那些用计划代替 管理,用增长代替质量,只知道用投入去追求产出,不讲成本与效益分析,忽 视财政监督等旧的观

7、念。 加强财政管理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运 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因此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以 及宏观经济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换 ,必须对财税新体制和新运行机制下的 财政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 ,财政管理从内容到形式 ,都应发生明显变化。 加强财政管理 ,是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的必要保证。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财政职能范围 ,得到不断拓展 ,其职能强度也有日渐增大之势。然而 ,理论和世 界各国的实践 ,都无可辩驳地证明 ,除体制和制度等因素的羁绊外 ,财政职能的 履行程度与财政管理状况的好坏 ,呈正相关关系。在财政管理十分混乱的情况 下

8、,国家的财政职能不可能得以正常有效履行。 财财政政管管理理与与经经济济关关系系的的启启示示认识财政管理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目前我国财政供给 范围过宽、包揽过多等突出问题,改造财政支出。在清理、明确各级财政事权 范围的同时,将那些财政部门不该管、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及相 关事宜,那些可以由市场机制去解决的问题,逐步从财政管理的供给范围中剥 离出去,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能有效执行的方面。 财政管理与经济的关系还表现在在进行财政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的过 程中,必须将财政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宏观的分 析方法运用其中,从经济运行状态

9、的要求出发,正确确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 容,根据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 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纳入财政学的研究中,运 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政府的动机和行为实现方式,从而为从制度上去克服 政府的官僚倾向,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政府提供经济理论 上的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财政管理中更多的运用微观的分析方法和管理 方法,去提到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提高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 财财政政管管理理体体制制4社会主义国家 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与国营企业、事业 单位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简称财政体制。是国民

10、经济管理体 制的组成部分。在中国, 财政管理体制 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原则。 统统一一领领导导、分分级级财财政政的的原原则则(一)、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财政符合我国的国情: 第一,我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我国 政权体制的要求。一级政府有一级施政 范围、就必须相应地建立一级财政。 第三,我国要建立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同样需要计划, 财政必须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 资金。 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 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相差悬殊。 统统一一领领导导、分分级级财财政政原原则则的的实实现现在财政管理体制中,统一领导与分级财政,就是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

11、关系问题。集权与分权,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只能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 客观情况的变化。一般地说,凡是关系国家全局的管理权限一定要集中到中央, 不能任意分散,以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凡是需要由地方因地制宜的管理权限, 一定要放给地方,中央不能统得过死,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 经济管理体制 相适应的原 则 首先,财政管理体制必须确定分几级管理, 财政的分级管理必须与我国的 国家政权结构和 行政区划相一致。因为一级政权及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它们职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文教等方面事业的权力和责任,必须赋予相应的 管理财政收支的权力和财力;才能保证其 职能的实

12、现。 其次,财政管理体制既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财政管理体制就必须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 第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都牵涉到财力和财权的分配问题,如企业 改革、价格改革等,都和财力的分配分不开,也要求财政管理体制加以相应变 革。 第二,财政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 经济利益,必须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相应地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从 而相应地调节 经济利益关系,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财财权权与与事事权权相相统统一一、责责权权结结合合的的原原则则5财权与事权要统一,就是说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 职权、什么样的办事的 事权,就要有相应的 财权。 要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就必须要有权与责的结合。权与责相结合反映 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要使各级财政都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并且要把 财政支出同财政收入尽量挂起钩来。只有权与责结合了,才能切实保证财权与 事权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