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白垩系沉积有何特点?我国东部白垩系沉积有何特点? 中国东部白垩纪是第二沉降带形成的时期主要有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 辽西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后,地壳的回沉,底部为盆地初始沉降 形成的砂砾岩,往上为黄绿色粉砂岩、灰黑色页岩夹含油页岩,属湖泊沉积,产著名 E-E- L 动物群和淡水软体动物,与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下白垩统中、下部为沙海组,阜 新组为大型湖泊沼泽砂泥岩含煤沉积,是我国白垩纪重要的成煤区 下白垩统上部孙家湾组为冲积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砂页岩,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缩封 闭孙家湾组与下伏阜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燕山运动 II 幕其后大型坳陷盆地转 换至松辽盆地,形成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垩世含煤岩 系,在层序、化石组合、磁性地层上部可与辽西对比,松花江群泉头组在横向追索与孙家 湾组可直接相连在气候上同属干热气候,与全球气候最高温度的阿尔布期暖热气候一致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体加深,海泛型动物化石出现,沉积了一套黑色泥,页岩, 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油页岩,菱铁矿透镜体,产淡水半咸水无脊椎动物、鲨鱼牙和半 咸水鱼类化石。
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抬升,往上姚家组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灰白色粉 砂岩,水体变浅往上嫩江组水体进一步加深,并发生海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 页岩为主,夹油页岩,粉砂岩的湖泊沉积,含淡水及半咸水动物化石 上白垩统松花江群上部四方台组与明水组是一套河流冲积相的综红色,杂色泥、页岩,夹 砾岩、砂岩及少量黑色泥岩,代表盆地被充填后形成的冲积平原沉积 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区,上白垩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 系 松辽盆地白垩系由 7 个湖水进退构成的陆相沉积层序最大水进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 组下部的代表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油页岩,菱铁矿结构条带(凝缩段)其中含有半咸水 动物化石的层段,说明曾有短期海泛作用,与广海连接 此外,华北一苏北盆地以红色及杂色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夹有火山岩,而江汉盆 地以红色膏盐沉积为特征,为河湖碎屑岩沉积夹膏盐层,粤北发育晚白垩世小型盆地,以 南雄为代表属以河湖环境的红色粗碎屑沉积为主,富产恐龙蛋化石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广西运动、印支运动分别在何时发生,对我国东部地区地史发展都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广西运动、印支运动分别在何时发生,对我国东部地区地史发展都 有何重要影响。
有何重要影响 ((12 分)分) 吕梁运动:发生在 25 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 18 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广西运动:发生在 409 百万年——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 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 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 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 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 陆 印支运动:发生在 230 百万年——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 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 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 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 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 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 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试述华北地台地质发展中的几大地质事件试述华北地台地质发展中的几大地质事件 ((20 分)分) 华北地台基底形成于早元古代末期(17 亿年前晋宁运动)中元古代形成地台的似盖层(芹 峪运动) 地台盖层由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组成在地台发展阶段中,早期 (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差异升降运动十分明显常常形成大型长条状隆起与之相伴的条 形强烈沉降地带中期(古生代)是典型的地台发展阶段,地台以总体升降运动为特征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从中奥陶世至下石炭世因上隆为陆,遭受长期的剥蚀而形成一个大 的沉积间断晚石炭世开始海侵,早二叠世结束海侵晚期(中、新生代)地台活动性明 显增强,不仅表现在中生代以来地台内部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增强还表现为燕山运动使地 台盖层遭受了较强烈的构造变形,并伴随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新生代继 承了这种活动性简述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的地史特征简述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20 分)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略)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 Parabadiella.Eoredlichia 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 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
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 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 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 ,中部海绿石夹层为 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 ,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 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 20~30cm 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 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 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 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 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 ,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 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 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 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 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 Anomocarella 厚 190 米。
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 厚 170 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 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 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 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 显,以东经 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 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 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 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 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 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 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华北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寒武世早期沉积外,其余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 主,岩相稳定,属陆表海沉积,以山东张夏和河北唐山剖面为例,分析华北地区寒武纪地 史特征 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早期,沉积以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自下而上碳酸盐逐渐增多,泥裂、 雨痕、岩盐晶模等暴露构造发育,还见有鱼骨状交错层理,说明其属干热气候的滨浅海环 境,与基底太古界泰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属盆地初始沉降,海水侵入,沉积物充填, 海平面逐渐上升退积序列,属海进体系域,中寒武世张夏期以鲕状灰岩沉积为主,含细粒 海绿石,具波痕交错层理,属浅海高能环境,晚寒武世以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沉 积为特征,反映暴风浪控制的潮间一潮下滨浅海环境从中统张夏组至上统是一个进积型 的序列,属高水位体系域,整个寒武系可划分为一个 II 级层序,代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海 平面升降,其内部自可划分出规模较小的一级层序 华北地区寒武纪早中期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沧浪浦早期海侵从南古秦岭洋向北达到淮南、 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夏贺县,后期海侵抵达燕山、辽南地区、馒头期沉积范围扩大到太行 山、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延伸到吕梁、贺兰一带。
张夏 期海侵显著扩大,古陆剩下陕北和内蒙的东胜地区,其余皆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 晚寒武世华北地区古地理有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形成以白云 岩为主的干旱气候潮上带为主的潮坪沉积此时南高北低的地形与早一中寒武世呈翘板式 变化概述中国东部古构造格局的演变概述中国东部古构造格局的演变 ((25 分)分) 吕梁运动:发生在 25 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 18 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芹峪运动:发生在 10 亿年——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为陆,遭受剥蚀华北稳定的陆壳板块 从此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 8 亿年——扬子陆壳板块形成 总之吕梁运动之后,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北部地区自元古代末形成 若干较稳定的原始板块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带,火山活动不多至新元古代进一步固结、 扩大形成稳定的华北板块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地块从中元古代 起,围绕一些较大的地块发育边缘海和岛弧带,使地块不断扩大,震旦纪之前扬子地区已 达到全部固结形成面积较小的扬子板块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 (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 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 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 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 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 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 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性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 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 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 ——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 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
川滇地区更为 明显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 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 2000 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 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 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 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