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07309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仿真冲刺卷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仿真冲刺卷(二)仿真冲刺卷(二)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 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 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 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

2、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 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 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 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 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 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

3、,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 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 “坐忘” 。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 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 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 而静” “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 “众物之表里 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 良

4、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 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 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 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 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 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

5、、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 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 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 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 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 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

6、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 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 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 方法为辅。 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 “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 持心灵的虚寂。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 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 德本体

7、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 的一项是(3 分)( )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 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 及久远

8、,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 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 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 。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 “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 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 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 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

9、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卓炯既是著名的社 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 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 1948 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 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可是,“当时经济凋敝、 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 。于是,黄德鸿放弃了 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 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

10、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 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 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 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做出了广东工业发展 “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 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应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

11、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 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华南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 等问题的研究。 1985 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 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 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 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 1991 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 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问题,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

12、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 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 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 计划,实现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 会少很多精兵强将。 ”从事高教工作 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 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 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培养人才

13、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 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 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 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2015 年 6 月 4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第二段引用“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在内容上

14、交待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 B.第四段“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 上面”这句话交待了黄德鸿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表现了他的爱国 热忱。 C.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80 年代初期,在充分肯定了广 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D.黄德鸿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同时注 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15、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 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 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 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E.文章

16、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 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6.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 。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 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 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 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 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 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