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05876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3 分) ( ) A.踟蹰(zh ch)转徙(x) 迁谪(zh) 纶(gung)巾 B.侘傺(ch ch) 荠(j)麦 幢幢(chung) 窒(zh)闷 C.伶俜(ling png) 罗衾(qn)沙渚(ch) 三匝(zh) D.凝噎(y) 溘(k)死 神妪(y) 落蕊(ru)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3 分) ( ) A.祭祀 轮廓 虔诚 宠姬佞臣 爽心悦目 B.恶梦 幽远萧瑟 缕心刻骨 变幻莫测 C.翌日 苍桑 嘲哳 清俊飘逸 雾失楼台 D.憧憬 懊悔 霄禁 一椽破屋 千帆竞发 3.选出解释有错误的一组(3 分) (

2、) A.落寞(冷落,寂寞) 开济(扶助) 漫(不要)嗟荣辱 夙(早上)兴夜寐 B.宁谧(安静) 盎(洋溢)然 翠峰如簇(丛聚) 可堪(能忍受)回首 C.啜(喝)茗 颔(点头)首 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久负(享有)盛 名 D.陶(快乐)然 倏(极快地)然 山居秋暝(晚) 游目骋(放开)怀 4.选出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 A.他从旧营垒中冲出来,但一尘不染,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品质。 B.这是一架电子分析天平,它能精确地称量微量物质,其准确性可以说是毫厘不爽。 C.如果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置若

3、罔闻。 5.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4 分) ( )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C.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A.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B.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C.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C.胜似闲庭信步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B.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C.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

4、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 编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又称“诗三百” 。 B.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堪称我国文学之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 文学传统的奠基者,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伟大的长篇。他还有天问九章 九歌 渔父等重要作品。 C.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 (孔融、陈 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鲁迅称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 D.陶渊明、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开辟手。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5、A.王维、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分别著有王右丞集 杜少陵集 白氏长庆集 漱玉词 剑南诗稿 稼轩长短句 。 B.元稹,字微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辛弃疾,字稼 轩,号幼安居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姜夔,号白石道人。 C.杜甫用诗来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称为“诗圣” ,有著名的三吏 三别 。D.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读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吟”是诗的一种体裁,与 “歌、行、引”等同属于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89 题。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 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

6、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 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 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 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8.“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3 分) ( ) A.小屋的光线的强弱明暗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富有诗意。 B.小屋的光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出强弱明暗变化;这种变化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小屋的光线的强弱明暗变化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又使小屋的形象和周围 的环境发生种种变化,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D.时间的变化决定了小

7、屋的光线的强弱明暗的变化;小屋这种强弱明暗的变化又使环 境发生了变化。 9.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对中心的表达有四种表述,选出正确的一项(3 分) ( ) A.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小屋环境的幽静和光线的变化。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小屋的环境的幽静和光线的变化。 C.作者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小屋的柔静、宁谧和光线变化。 D.作者运用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屋的光线变化和环境变化。 10.默写,将下面的空处补充完整(共 6 分) 少壮不努力, 。 (长歌行 ) 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8、白居易琵琶行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那人却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114 题。 蜀 相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 ,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

9、汉和蜀 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 包括诗人自己。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幕之情、向往 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 “老臣心” “身先死” 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 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衰伤。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

10、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3.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句写渔翁垂钓归来,懒得系船,而让船任意飘荡。 “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 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B.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地点、时间及人物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不系船”的原因。 船停在江村,时已黄昏,钓了一天的鱼,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C.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不系船”的原 因: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顶多把小船吹到长满芦花的浅水边,有什么关系 呢? D.全诗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风景的宁静幽美,

11、社会生活的单纯 朴实,主人公心境的悠闲舒适。 14.本诗三、四两句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这种写法绝句里用 得很多,下面四首诗,没有用这种手法的一首是(3 分) ( ) A.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B.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C.狼烟不举羽书稀,幕府相随日打围。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 D.别愁归恨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读下面两首词,回答 1518 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

12、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故国” ,指南唐都城长安。 “故国”一词表明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C.“雕栏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宫殿亭台,自己曾在此尽情享乐。 D.“朱颜” ,指宫庭中的宫女,这一句是宫女们都老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16.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词的上阙以实景起笔,然后转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和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B.词的下阙,以虚景开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复杂而深沉 的

13、“愁”字之中。 C.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 提并论,形象而真实。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流畅,表达了词 人深沉的故国之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7.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层楼” ,即“高楼” 。 “强说愁” ,勉强去写心中愁苦。 B.“欲说还休” ,想说(愁)而不说。 “却道”即“只说” 。 C.词的上阕,写年轻时的纯真、幼稚,对社会缺乏深刻的感受, “不识愁

14、滋味” ,喜欢 登高览景。 D.词的下阕,写出了自己如今年事已高,空怀报国之志的愁苦。 1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这首词以少年时不知“愁”和而今识尽“愁”作对比,写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 之后的心情。 B.词以生活为基础,两种创作经历对比真切,渗透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C.词的上下阕紧扣一个“愁”字,其含义是相同的。 D.这首四十四字的词,包含了纯真、幼稚、深沉、忧郁、激愤之情,情感真切,内容 丰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924 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八年,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 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

15、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 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 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 留。使高丽,暴风折墙,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 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 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 ”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 ”二使曰:“何遽至 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 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 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无 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