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205841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研究论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研究论文- -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

2、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 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 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 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 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 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 这些问题有

3、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当,中国于80年代 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 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 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 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 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 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 0年

4、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 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 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 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 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 。同样,2000年以后,

5、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 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 、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 、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 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中国 。如今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从环渤海湾经济区到东三省,从沿陇海线 到长江沿线,制造业成为这些地区的主力军。印度的改革开放从1991年开始,比中国整整晚了13年,在此之前,印度实行的 是混合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严格的计划经济。1991年印度爆发了严重的国

6、际收 支危机,在IMF的压力下,印度才改弦易辙,摒弃计划经济,渐渐走向市场经济 。当年主导印度改革的关键人物就是现今的国大党总理曼穆罕辛格。作为印度 独立后宣扬与推行自由市场政策的第一人,辛格在强大的阻力面前,坚定地推 行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削减关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国内股票市场 ,并使卢比在经常账户下实现了自由兑换。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 度的CDP增长率一直徘徊在2%- 3%之间,但从1991年改革以来,印度的GDP增长率大幅上扬,年均为6.5%,近年 来更是达到8%以上。印度自1991年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历程大体上分为二个阶 段:一是从1991年到2002年,以IT产

7、业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二是从2003年至 今,IT产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阶段。印度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信息 技术实力以及英语普及,但是印度国民储蓄率仅为24%,基础设施状况差,2003 年该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仅为40亿美元,不足中国的110。结果是信息 技术带动的软件、业务流程外包,多媒体、网络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服务业成 为其经济振兴的主要力量。服务业的复兴使印度得以填补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 缺陷留下的空白。但是类似软件外包这样的服务领域并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创造 就业机会,因此政府一直希望能够借鉴中国模式来发展制造业,争取使印度成 为另一个“世界工厂”。然而,由于基础薄弱、劳动力职业技

8、能偏低、投资不 足等原因,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后劲不足。在2002财年以前,印度制造业增 长率始终在5%上下徘徊。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辛格在就任 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 及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引资力度,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印度制 造业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由于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及 国内消费能力,2004年流入印度的外资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90.7亿美元,仅当 年12月份外资流入就超过20亿美元,其中相当大比例的外资进入到制造业领域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比较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比

9、较五大优势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 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预、43%的国民储蓄率、完善 的基础设施、迅猛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巨大的勤劳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五大因素之间互为因果共同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高国民储蓄率使得政府贷款和企业贷款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熟练 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制造商以尽可能低的综合商务成本和优质的工业制 成品参与国际竞争。核心因素是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 系、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利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 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企

10、业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上成功地进行分权改革 。分权改革的结果是经济决策权从集权化的中央向地方分散,由政府向企业转 化,也就是说,给予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和激励去追求经济增长。于是 ,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大规模的基础 设施建设一方面完善了制造业增长所需要的道路、桥梁、港口、码头、能源等 环境设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批租带来了大量的土地级差收益,极 大地充实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90年代中期开始,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 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能机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商引资成效的大小、工作的好坏成了评价政府官

11、员 的业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指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中国共引进协议外 资110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00亿美元。在引进的外资中,大约87%投 向了制造业。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参与到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是由于上级 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具体指标,然后层层下达,招商引资工作的好坏成 了评价政府官员的业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引进外资促进了地 方CDP的增长,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就业。以长江 三角洲经济为例,到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品的“加工工 厂”,目前该地区集中了中国22%的制造业总量、3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和3 1%

12、的外资企业出口总量。该地区每年正以12%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如果按照行 业大类来分,长三角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当属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服装 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5年这三大类工业制成品 出口交货值占到了该地区全部工业品出口的79%。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基于英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 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充满活力的中小私营企 业;有大量后备年轻的劳动力资源。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 使得印度能够及时获得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印度高速发展的IT服务产业目前正 逐渐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软件行业员工工资的增

13、加也带动了印 度国内购买力的增长。现代制造业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电子化、信息化,这使 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来推动现代制造业,依靠制造业来带动服务业成为可能。在 金融方面,印度银行系统的坏账率在8%左右,而中国银行的坏账率则在20%。印 度银行针对企业融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价体系,无论是国有企业 还是私营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统一依据企业资信评价标准发放 贷款。所以,印度企业融资要比中国企业融资方便。尤其是印度的中小企业及 私营经济在资金融通方面没有障碍,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系 列的制度瓶颈。印度的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很长,制度完善,运作规范透明, 人为操纵价格进行投机

14、交易的行为很少出现。英国对印度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 殖民统治,期间将欧洲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移植到印度,印度现在的私营企业制度带有浓厚的欧洲企业文化色彩,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强,有许多私营企业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中国私营企业大都持续经营能力弱,有的企业只存续两 到三年就倒闭了,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印度有大量后备的年轻劳动 力资源。尽管中国人口多于印度,但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后备年轻劳动力资 源渐显匮乏,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不足 的现象。在未来20年内,印度2035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将多于中国。中、印制造业竞争力优势比较中、印制造业竞争力优势比较在国际分工

15、日益深化的时代,产业优势更多地表现为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 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具有相对优势。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印两国制造业的竞 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上,它具有长期性和 基础性特征。第一,成本价格比较。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中,30% 40%由商务成本组成,它包括各类商务办公成本、交通运输检验费用、劳动力工 资开销。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资、场地租金、运输检验费用。以下是对不同年 份中、印两国制造业商务成本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制

16、造业人工工资长了三倍多,比印度制造业平均工资水 平高了40%,只在交通运费上比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综合商务成本尤其是人工成 本已经大大高于印度。第二,制造业行业比较。印度制造业体系比较单纯,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钢铁、生 物、医药、服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近年来传统的棉纺织业发展很快,2005 年棉纺和服装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和52%。移动电信设备行业和汽车零件行 业也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印度运营商每月新增200万用户,印 度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移动电信市场,目前拥有5200万用户,到2009年 用户数量有可能超过3亿。在钢铁行业,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探明的铁矿砂储量达到120亿吨 ,成为世界上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第三大铁矿砂出口国。丰富的铁矿资源为 印度钢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印度钢铁行业协会力促政府禁止铁含量64%以上 的铁矿砂出口,优先保证国内钢铁企业对铁矿砂的需求。印度钢铁工业过去一 直发展较慢。自从1991年印度政府实施经济改革以后,印度政府相继取消了钢铁企业增加产量审批制度和只有公众公司才能生产钢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