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5767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 制(裳在古代指下裙) 、 “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 “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 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 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 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 梳

2、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 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 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 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 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 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 冬季和男子

3、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 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 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 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 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 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

4、 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 (老乡称“马夹” )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 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 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 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 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 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 者染中带绣,或者

5、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 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 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 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 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 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

6、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 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 襟” 、 “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 。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 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 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 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 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

7、,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 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 情万种。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 头。僳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藏族: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 ,把它看作是最珍 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

8、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 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壮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 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 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壮族服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 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 ,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 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9、。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 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 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 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朝鲜族: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 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 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

10、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 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朝鲜族 民族服装根据穿着者的年龄和场合,选用各种质地、颜色的面料制作。女子婚前穿鲜红的裙子和黄色的 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缤纷的条纹 ;婚后则穿红裙子和绿上衣。年龄较大的妇女,可在很多颜色鲜明、花 样不同的面料中选择。朝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 装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鲜语中叫“则高利” ,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以直线构成肩、袖、袖头,以曲 线构成领条领子,下摆与袖笼呈弧形,斜领、无

11、扣、用布带打结,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 绸缎边,只遮盖到胸部,颜色以黄、白、粉红等浅颜色为主,女性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朝 鲜语也叫做“契玛” ,是朝鲜族女子的主要服饰,腰间有长皱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 成,色彩鲜艳,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年。男子短衣朝鲜语也叫“则高利” ;成年男子的 上衣衣长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 喜欢黑色外套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即“坎肩” , “坎肩”朝鲜语叫“古克” , 一般套在“则高利“ 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

12、得特别精神。朝鲜男子爱 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而且白色居多。 “巴基”是指传统的朝鲜族服饰“裤子” ,其裤裆、裤 腿肥大。由于朝鲜族传统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统,人们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垫子或席子上,穿这种裤子 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裤腿系有丝带,外出时可以防寒保暖。 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是七彩衣, 是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鲜族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或出于审美心理 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 纳西族: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

13、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 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 边;背披“七星羊皮” ,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 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 族后的产物。阿昌族: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 适应, “衣皮服毡” , “织皮冠之” 。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 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

14、寻传蛮散居 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 ”这些明 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怒族: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 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 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 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

15、边,穿用时束上 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 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 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 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 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 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赫哲族: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

16、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 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 门巴族: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 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 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白族: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 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 ,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 角鼓。 保安族: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 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 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 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布依族: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 旧唐书西南蛮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