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05458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研究管理论文 中文摘要封建制国家其权力基本是专制主义的,它能实行一定程度的吏治,但却永远消除不了因专制权力不受制约而产生的腐败。封建国家的吏治,比起真正的民主制来虽都有局限性,但是这二者毕竟也有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人类社会权力制约历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于我们国家建立新型的权力制约制度,具有参考借鉴意义。几千年来,封建刑律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上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今天欲从立法及司法上加强对现行刑法中“渎职罪”的研究,使其进一步完善,古刑律中这方面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颇多。古代对官吏在司法审判上违法犯罪的监督比较全面,综合起来有惩治不依法判决的犯罪、惩治不

2、依法审理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刑讯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执行判决书犯罪、惩治越权审断及违法受理诉讼的犯罪和惩治司法官吏监禁囚犯方面的犯罪。一、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职务犯罪概述中国古代惩治司法官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意义司法官员的职务犯罪是刑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是这样,近现代是这样,将来也仍会是这样。职务犯罪所以重要,这与其犯罪主体是官吏这一点密不可分。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家主要实施者。官吏的职务活动是国家职能实施的主要杠杆。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官吏守法对民众守法起着带头羊的作用,官吏的坏法是对民众违法犯罪的鼓励与唆使。对官吏违法犯罪姑息容忍最易

3、激起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逆返心理。官吏违法犯罪所形成的对民众的压迫以及他们造成的腐败的环境,是社会上违法犯罪的根源之一。司法官吏违法犯罪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利用职权。以利用职权为特征的职务犯罪,比一般犯罪有更大的危害性。一是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往往是属于国家法益的管理秩序;二是因为有职权可利用,其犯罪得逞率高,后果严重;三是因为凭借权力,这种犯罪对被侵犯对象的反抗与举报,客观上都存在抑止性;四是这种犯罪常常表现为国家机构内部的一种腐烂,富于隐蔽性,因而容易避过一般的监督。历史封建刑律都重视对职务犯罪的监督是有其深刻原因。封建国家对司法官吏职务犯罪的监督与处置,根本目的是强化国家机器,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效

4、能。但是封建刑律对官吏违法犯罪的抑制也有其相对的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人民与专制政权的矛盾集中地反映在官吏与民众的对立性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经常奉行的措施之一就是用刑法手段来监督官吏,使官吏对民众的欺压与剥夺限制在民众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从而来缓和封建国家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便是封建刑律维护封建吏治的积极意义。重视吏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使用刑法来惩治官吏的职务犯罪的封建刑律的一个传统特点。封建刑律惩治官吏职务犯罪的特点是在立法上张起严密的法网,法律对职务犯罪不但从严监督富有威慑性,而且在立法和司法上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及教育性。中国古代司法审判职务犯罪的渊源司法审判活动

5、是古代国家最重要不得国务活动之一,也是古代官吏职务犯罪中较主要的一个方面。司法官吏在审判上的职务犯罪史书早有记载。 尚书吕刑曾指出西周法官有对犯人不能依法定罪判刑的“五过之疵”。其内容是“惟官、惟内、惟货及惟来”。孔安国传解这五个方面是“或尝同官位,或诈反囚词,或内亲用事,或行货枉法,或旧相往来”。 吕刑中还记载说,司法官因犯为些罪过,而致出入人罪的则“其罪唯均”,即与犯人同罚。这段史料清楚地概括了当时司法官违法审判中的主要犯罪表现。在中国,职务犯罪也是一项古老的犯罪。历史告诉我们,官吏的职务犯罪基本上同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同时产生。古代中国关于官吏职守的专门立法,出现得也很早。我国商朝已经有了

6、为预防和减少官吏违法犯罪而专门制订的法律官刑 。 尚书尹训记载国相伊尹说制订官刑的目的是儆戒有权的人物:“制官刑,儆于有位”,达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目的。商朝的官刑中,规定有“三风十愆”的罪名,从作风上、道德上、政治上来管束官吏和当权者。所谓“三风”是指“巫风”、 “淫风”、 “乱风”。其中“巫风”包括无节制地在宫室歌舞的“二愆”。 “淫风”包括徇私于财货和女色,长期地游乐和打猎的“四愆”。 “乱风”包括轻侮国君的命令,拒绝忠直之规劝,疏远上高德劭之人而亲近狂顽之徒的“四愆”。训令还指出:“唯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作为臣下的人,如不匡正君主杜绝“三风

7、十愆”,则要处刺脸的“墨”刑。惩罚官吏的职务犯罪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需要。官吏职务犯罪的内容及制度,随着国家政务管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我国西周有关国家管理活动的立法已有很多记载。周礼秋官大司寇规定最高法官“大司寇”的职责之一是“以五刑纠万民”。其中“二曰军刑,上命纠守”, “四曰官刑,上能纠职”,意即使用于军中的“刑”法,是鼓励遵守命令的,举论有亏职守的;施行于官府的刑罚,是鼓励贤能,举论失职的。由此可见,在先秦众多的吏治立法中,包括有一系列惩治官吏职务犯罪的法律规范。从立法的角度说,封建社会初期,官吏职务犯罪的法律条文都散布于刑律的各篇之中。战国魏国的法经六篇中属于职务犯罪的“金禁”与“

8、博戏”被列在杂律之内,其他囚 、 捕二篇内当然也会包含职务犯罪的内容。从秦简的片断中可以判定,秦朝关于职务犯罪的法律条文也散列于“六律”之中。 置吏律及行书中在规定官吏的某些职务犯罪时都说“以律论之”。所谓“以律论之”就是以六律中的规定办。汉朝的九章及汉律六十篇中,也无专门的职务犯罪的篇章,职务犯罪的条文散列于各篇的情况可以想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职务犯罪在封建刑律中逐渐形成单独的篇章。在明清规戒律刑律中职务犯罪规定得齐全,监督得严密,在编纂上条分集中,安插科学,继续体现了封建刑律重视吏治的优良传统。二、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职务犯罪的表现古代对官吏在司法审判上违法犯罪的监督比较全面,综合起来有

9、以下几方面:惩治不依法判决的犯罪。通过审判给罪犯定罪判刑,古代较早就有在这方面监督的法律制度。凡不依法判决,其违法行为都根据不同的主观心态来定罪处置。1纵囚秦律中说:“当论而端弗论,及埸其狱端令不致,论出之,是谓纵囚 。 ”即应该处罪而故意不处罪,以及减轻罪行,故意使被告够不上处罚标准,从而判令无罪,就是“纵囚”。纵囚罪刑罚较重,一般要以被纵囚犯之罪罚来处罚纵囚之人。2不直秦代把仅限于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故意错判称为“不直”:“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 。”即罪应该重处面故意轻处,应该轻处而故意重处,是属于“不直”。汉代“不直”的概念与秦代不完全一样,其表述是“出罪为故纵,入罪为故不

10、直。 ”在“故意”的前提下,只有在“入罪”的情况下,汉代才称为“不直”。秦代的“不直”,汉代以“不实”对应。3失刑在秦代与属故意“不直”相对应的过失地在幅度上处刑不当的行为称为“失刑”。 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一位审判官吏把“六百六十”的赃误订为“值百一十”。在定性时,上级答复询问说:“吏为失刑罪”,但是“或端为,为不直”。这里界限比较清楚:过失的错断为“失刑”,故意的错断就属“不直”。4出入人罪司法官吏不依法判决之犯罪,各依其犯罪主观心态区分罪名,在制度的比较严密的是唐代。按唐律疏议断狱规定,唐律首先一般地把审判官定罪判刑上的违法行为统称为“出入人罪”。然后“入罪”与“出罪”又各分为“故意”与

11、“过失”二种,共四种:故意入人罪,故意出人罪;过失入人罪,过失出人罪。在出入罪的幅度上又区分为出入“全罪”及出入轻重的不同情况。所谓出入“全罪”是指无罪判有罪,有罪判无罪,以及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的各种情况。属于出入轻重的是指在刑等上从轻入重、从重出轻,以及笞杖之差及徒流之差的出入。在追究审判官的刑事责任上,法律规定,故意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差额论;故意出罪的情况,也参照此原则办理。但是,过失地入罪的,比故意犯“减三等”;过失地出罪的,比故意犯“减五等”。5不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唐代要求法官在定罪判刑时,要完整地抄引有关的法律、法令的正文为根据。这样规定是便于监督依法判决。 唐律疏

12、议断狱:“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 ”作为断罪根据的法律条文不但要引正文,而且要求完整地抄引。这种制度在晋朝已开始建立。惩治不依法审理的犯罪。判决书是审理的结果,正确的判决要以依法审理为基础,唐律不但监督依法判决,而亦重视都督依法审理,在这方面的罪名有:1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唐代要求法官都要依据所告本状审理,不能在本状之外,旁更推问,别求他罪。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法官如违犯这一条,要“以故入人罪论”。关键是不准法官无根据地于本状之外去查问别的犯罪行为,只有“若因其告状,或应掩捕搜检,因而检得别罪者”才“亦得推之”。2受囚财物,导令翻异,通传言语,有所增减这是

13、审判官与罪犯共犯的妨碍正确审判的犯罪。通常是审判官接受囚犯行贿后,启发囚犯翻供另招,或者是给囚犯通风报信,而造成囚犯之情状有所增加或减轻的行为。 断狱律规定,法官犯有此罪以监临官“受财而枉法”之罪论处,赃满十匹加役流,满十五匹处绞刑。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刑讯的犯罪。在古代的审判中,刑讯是合法的手段,但刑讯必须依法进行才为合法。法律监督司法官吏依法刑讯的目的,也是为了正确地定罪判刑。法律为此规定了刑讯进行的条件。秦朝规定可以刑讯,但要以结果来检验。秦简上说,能根据口供进行追查不用拷打而得到犯人真情的是“上”等;通过拷打而得到真情的是“下”等;恐吓犯人以致不得真情的是“败”。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

14、应讯疑似,犹不首实”的情况下才刑讯。而且要在“立案同判”的条件下进行。1拷囚过度唐代规定囚犯拷讯整个案子的全过程只能拷三次,而且,三次拷打的总数不得超过二百下:“拷囚不得过三度,杖数总不得过二百。 ”如犯人所犯是属于处笞杖刑的案子,则拷打不得超过本刑的笞杖数。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若过三度”,司法官要受“杖一百”之刑。若“杖数过”或过笞杖本罪的,司法官要反坐所剩,即以超出之数反拷法官。2有疮病不待差而拷唐代对于有疮或有病的犯人,法律规定要等疮病痊愈后才能拷打。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即有疮病,不待差而拷者,亦杖一百;若决杖笞者,笞五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半。 ”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执行判决书犯

15、罪。判决是正确定罪判刑的自然结果,依法执行判决是体现法律作用的最重要的方面。唐代对司法官吏依法执行判决也予以周密的监督。1不待复奏报下而辄行决古代为了慎重对待死刑,从北魏开始实行处决前向皇帝进行复奏的制度,以便皇帝在复奏时对死刑判决作最后定夺。隋朝已实行“三复奏”,即向皇帝复奏报告三次无否决才下令行刑的制度。唐代自太宗起,京内还实行“五复奏”的制度,即决前二日一奏,决前一日一奏,当日三奏的制度。同时,执行单位接到处决命令要等三天才行刑,但不能过期。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若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 ”“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 ”2孕妇未产而决在唐代,

16、如有孕妇犯死罪应处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 ”如有孕妇犯罪应拷讯及应决要笞杖的,也要等产后一百日进行。 “若未产而决者,待二年;产迄,限未满而决者,徒一年。失者,各减二等。 ”法律又规定:“若未产而拷及决杖笞者,杖一百。 ”“若产后限未满而拷决者,于杖九十上减二等。 ”3领徒应役而不役唐代的徒流刑犯人,在刑期内都要令其身受苦役,即使犯人因病请假,病愈后也要补服苦役。掌管囚徒的人一定要照法律规定执行。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领徒应役而不役,及徒囚病愈不计日令陪身者,过三日笞三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 ”惩治越权审断及违法受理诉讼的犯罪。在中国封建社会,一般县衙是受理诉讼的基层审级。县的上级是州,州的上级是中央的刑部及大理寺。在审判权限上,唐代的狱官令规定, “杖罪以下,县决之。徒以上县断定后送州复审讫”,徒、流以决杖形式执行的,可就执行,但属于实处徒、流刑以上的判决,也必须报中央刑部。死刑案件由刑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