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04321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研讨 一、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范围和边界、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等等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路径和准则。比较文学虽然长期被当作一门正式学科,但其学科的正当性却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的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这种强烈的质疑未曾间歇,从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到美国知名学者华威大学(theUniversityofWarwick,USA)教授苏珊巴丝尼特(SusanBassnett,1945),学界不断有人指责比较文学

2、的“不合法性”。以至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学“危机”。可以说,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天,是不断从“危机”中找到“转机”的。这是各学科门类中绝无仅有的现象。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ReneWellek,19031992)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 ”1韦勒克的这个警告,其实说的正是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的问题,也就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明确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及独特的研究范式。与此相应的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主要在于两方面:比较文学作为研究方法还是一种文学鉴赏、辨析、比较、研究的视野?大多数研究者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

3、究”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三大块综合起来构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基本内容和理论模式。早期研究基本上是前两个板块为主。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框架下,下设“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等法国学派常用并激赏的具体研究方法;在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理论框架下,又细分为“主题学”、 “题材史”、 “类型学”、 “文体学”、 “比较诗学”等文学学科范围之内的研究方法,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其他艺术”、 “文学与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范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晚近的一些比较文学研究又加入了第三板块,即所谓的“跨文化研究”(曹顺庆先生则在其比较文学

4、论等著作中将它称之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2 。这三大板块构筑起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也是时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模式。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无论是两个板块还是三个板块,其最根本的缺陷是历时性理论描述带来的一系列困惑:第一个问题是在几个理论发展阶段中,或者说是几个理论模块中,各自理论言说规则不一,难免形成自说自话,分类混乱的现象。比如同样是对主题的探究,在法国学派的所谓“影响研究”中,着重关注的是作品主题如何从 A 国流传、转变为 B 国作品中的同类主题。换句话说,就是 A国作品的主题如何影响到 B 国作品中的同类主题。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行研究”中,关注的重心则是对不同民

5、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不同作品的同类主题的研究,即所谓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的“主题”研究。这样,同为对“主题”的研究,但实质内容却大不一样。另外的问题就是理论重叠,相互叠合的问题。同样是关于“主题学”,究竟是归诸于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中,或者既放在影响研究中,又放在平行研究中,花开数枝,各表一点,面面俱倒却又浅尝辄止?这样一来,理论凌乱,容易使人莫衷一是。如前所述,在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中, “主题学”关注是的“材料”的寻根溯源,但在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中,则是强调没有事实影响关系的不同文学体系间的主题研究。正因为各有偏重,又都属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关注范畴,因此,给“主题学

6、”准确定位它是属于影响研究呢,还是平行研究,竟成了不少研究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每位研究者都试图说清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结果却始终没有真正地说清楚它的理论体系。怎么样才能梳理清楚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整合、建构完整的比较文学学科话语?我们认为,唯有从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学理“跨越性”和“文学性”这两个基点来进行融通,才能真正把握住比较文学的理论内核。二、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性的研究无论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比较文学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这就是它所具有的开放性的眼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跨越性”。对于“跨越性”的学科特征,应该说在比较文学界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在“跨越性”这个问题

7、上,各家阐释又众说纷纭。其中传播最广的要数“四跨说”,即指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3 。可以说,在比较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开放性眼光的“跨越性”成就了比较文学学科,也造成比较文学学科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四跨说”虽然都在法美学派的定义中的有所超越,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澄清或者说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这是因为:有关“跨民族”的问题。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国文学研究的观念给出了比较文学最初的学科界限,但在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中这个界定并不精准。比较文学是为了突破民族文学的界限而兴起的,它的着眼点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国家”是政治地缘概念。一个国家的人民,

8、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也可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因此,比较文学的界限,应该是跨越民族的,而不是国家的界限。其实,在法国学派兴起的时候,在欧洲各国,民族和国家总体而言是重合的,只有极少数国家和民族不相吻合。而且,比较文学兴盛之时,欧洲民族国家尚未大量崛起。因此,更加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这样“跨国”与“跨民族”并无实质上的二致。但是,当比较文学兴起之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问题就显得复杂了。一是大量民族国家的崛起,另一个是比较文学开始越过法国边界,拓展到西欧以外的地方。现代国家大多是多民族的,比如中国,就有 56 个民族组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民族多样性更加丰富。如果每个国家内部的几十上百种民族

9、之间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那么难免造成文学研究领域的混乱。而且跟比较文学的创始者们提出的比较文学要具有国际眼光的学科初始宗旨也不相符合。所以,尊重比较文学学科实践,把一国内部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仅仅当作一种大的民族范畴文学来研究应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中国有 56 个民族,美利坚合众国差不多集中了世界各种民族在一起,但在我们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我们仍然将中国、美国等这样的民族国家的文学当作一个国别文学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集合概念。有关“跨语言”的问题。以语言界限来限定比较文学的学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语言和国家的界限是难相吻合的,英国和美国、

10、澳大利亚及世界很多说英语的国家之间,虽然语言发音、表述习惯等方面略有区别,但总体而言是没有语言界限的。那它们之间的比较是否就不能算是比较文学了呢?反过来说,同一国家内部也有不同的语言,比如南美的一些国家,同一国家内部可能既说西班牙语又说法语,甚至还可以说英语,这些国家的文学研究就不能算是比较文学的范畴吗?还有一种现象更让人迷惑,如一些跨语际写作的作家,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写作,这让“跨语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展示比较文学“跨越性”的效果呢?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世界性”的学科情怀。虽然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表述各有偏重,但“世界性”始终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终极关怀。法国学

11、派强调文学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4 。基亚(MariusFrancoisGuyard,1921)更是明确地说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5 。这些学科开创者的理论表述,其实都有一种国际眼光,即强调将跨国文学史的关系研究触角伸到国别文学史的研究之外。美国学派的学科理论更加务实,将比较文学开疆拓土的视界投得更深更远,提出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可以将文学性(美学价值)纳入比较文学的法眼中来,格外重视没有实际事实联系的文学比较研究。这样,比较文学研究的“跨越性”就不再仅限于文学关系史的比较研究中,视野更加广阔得多。在此基础上,美国学

12、派更进一步提出了跨学科研究,从而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更向前推进了一步。雷马克(HenryHHRenmak)在其著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可以“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6 。雷马克实际上说的就是指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规避跨学科比较研究在可比性上“大而无当”的风险,雷马克提出了可比性的“系统性”原则,即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比较文学的学理性才能确立。但是,雷马克虽然注意到了比较研究可比性“系统性”法则,但并没有作出非常严格的逻辑界定,因此,这个“系统性”仍然显得比较空泛无定。即使这样,跨学科研究仍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开

13、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比如诗与画、文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等等。近些年,中国比较文学界更进一步提出了比较文学话语的“跨异质文化”论。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曹顺庆先生在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中指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学科特征是“跨异质文化”。 “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沟通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则进一步跨越了学科界线,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各国文学,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

14、 ”近些年来,曹顺庆对其“跨异质文化”略有修正,进一步升级为“跨文明研究”。在他看来, “文化”一词涵义过于混乱,难免有理解上的误区。实际上“跨异质文化”和有些学者提出的“跨文化”研究是不太相同的。 “跨异质文化”更加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明是文化差异的最大包容点”,所以以“跨文明”取代“跨异质文化”表述更为妥当8 。从比较文学学科创立之初法国影响研究学派的“跨国”至美国平行研究学派的“跨学科”再到当下的比较文学界的“跨文化”,万变不离其宗,比较文学始终具有“跨越性”,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石,是比较文学学科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学科特征最根本的保证。三、比

15、较文学是一种“文学关系”的研究比较文学的兴起是从法国学派有关国际文学系史的实证性研究开始的。前面我们提到,比较文学刚刚创立的时候,就遭到了来自著名美学家克罗齐等人的非难。为了应对这种理论质疑,法国学派必须考虑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科学基础。所以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字没取好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9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公允地说,这种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奠定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严谨的科学性研究基础。但是,由于在实际操过过程中,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过于强调实证的影响研究,束缚了研究的有效展开,逐渐使后人对这种研究范式产

16、生怀疑和反思:首先是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作出激烈批评。在著名的教堂山会议上,美国学者认为,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在当时文学研究由社会学的外部研究向关于文学性的内部研究转向的历史语境下,韦勒克提出比较文学研究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10 ,应该把美学价值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来。因为“文学性”问题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作品得以存在的内部规律性。相应地,比较文学应该从简单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的定位中重新回到文学本身。比较文学不应该只属于文学史研究的范畴,同时它也应该包括文学批评和美学批评的内容。美国学派韦勒克等人的质疑和责难当然自有它的道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科,比较文学学科话语不应有自我束缚和限制。而且,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文学内部规律的重视也是应有的题中之义。但是,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责难也有它的一些片面性。作为学科发展第一阶段的重要理论, “影响研究”有其充分的学科理论价值。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的“影响研究”,首先是一种文学关系学研究。就其最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